搜索
 

巴东野三关弘扬酿酒文化倾情打造“武陵酒都”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恩施日报
一条千年老街,一座百年古镇。以“老街·老景·老酒”为主题的“武陵酒都”发展论坛,明日将在巴东县野三关镇隆重开幕。此次活动旨在加快实现工业与旅游的良性互动,提升“武陵酒都”的品牌影响力,也标志着这座副县级城市在促进白酒产业向集约化、标准化、规模化发展的道路上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该镇地处武陵山腹地,有着悠久的酿酒历史。三峡酒业、水布垭酒业、茅源酒业先后落户此地,清香型、浓香型、酱香型白酒各具特色。

“千年野三·武陵酒都”。近年来,巴东县着力探索野三关酒业科学发展道路,带动了武陵地区白酒产业的蓬勃发展。

记者

陈千恩

通讯员

李权章

付瑞勇

郑建平

那条老街

蔡爱萍

文/图

老街

一年四季弥漫着市井和人文的味道

寄托着人们的乡愁和怀念

一些过去的老旧时光

在这条老街你能找到

老妇人屋檐下洗衣服

老豆腐店飘来诱人黄豆香

一串串火艳艳的糖葫芦

闲适的生活

老街的形象

细细蒙蒙的秋雨里

青青的石板路

无不诉说着老街年轮的岁月

它,尽情地延伸着

老街随它走向新的拐角

老街

有点老

有点味道

一壶老酒,传承悠悠岁月情

野三关古镇,有一壶老酒。1400多年前,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的《水经注·江水》记载:“江之左岸有巴村,村人善酿,故俗称巴乡清郡出名酒。”

北宋名相寇准,20岁时任巴东知县,至野三关劝猎从耕,以粮造酒。后官至宰相,嘱其宫廷酒艺师柳开将酒艺传至野三关,民感其德,名为“柳氏酿酒秘籍”。

沐浴着千百年风风雨雨,野三关人传承着祖辈留下来的酿酒绝技。在这山之峻、水之灵的神秘面纱里,奇特的酿酒文化紧跟着历史流淌的步伐,完美地演绎野三关的沧桑巨变。

改革开放的春风,让酒都的酒人们重新焕发出无限活力。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拼搏,该镇立足三峡酒业、水布垭酒业和茅源酒业三大企业实体,加快龙头企业的建设步伐,以技术创新及新产品研发为核心,建成了一个清香、酱香、浓香香型齐全的酒产业集群,走上了稳定、健康、持续的发展之路。

时光荏苒,2015年,巴东县委、县政府作出了一个让野三关镇经济建设进一步提速的重要决策:将野三关镇打造成“武陵酒都”、“鄂西药都”、“华中凉都”、“农副产品加工园”、“电子工业园”、“返乡创业园”。这个宏伟规划,被人们誉为跨时代的“三都三园”蓝图。“武陵酒都”建设,是“三都三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县委、县政府明确要求,集中财力、人力、物力,支持三峡酒业、水布垭酒业和茅源酒业扩能增效,并要求3家企业加快项目建设步伐,高标准建设基酒和灌装生产线;做好技术人才的引进和员工技术培训,培养专业管理、生产、营销团队;大力发展酒业产业链,带动农民积极参与高粱、玉米等酿酒原材料生产专业合作社,将其建成产业扶贫的示范工程。

时代的呼唤,给企业带来无限的动力。三峡酒业现有固态法基酒生产线24条,自动灌装生产线8条,是全省最大的清香型白酒生产厂家之一;水布垭酒业拥有年产10000吨银杏酒和1500吨纯粮基酒的生产能力,两条在全州具有先进水平的万吨全自动生产线已投入生产,并与北京牛栏山酒业达成了深度合作伙伴关系;茅源酒业已和贵州茅源酒业签订合作协议,1000吨白酒下沙仪式即将举行。加之民间星罗棋布的酿酒作坊,野三关已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白酒产业群,充满巨大活力的产业链正在延伸。

一壶酒,传承悠悠岁月情。让酿酒文化发扬光大,让酿酒产业造福与民,这是几代人的夙愿与梦想。如今,梦想即将成真,名相若地下有知,也会倍感欣慰与荣耀。

一条古街,讲述历历千古事

抵四川,下上海,银大古道的必经之地,悠悠岁月在这里留下了一条古街。如今,野三关镇投资1200万元,对这条千年老街进行复古改造,让农耕文化在这里得到活态传承和展示。

早在秦汉时期,巴人就在野三关形成了稳定的活动区域。野三关是块光荣的土地,辛亥革命元勋邓玉麟将军的故乡就在这里。改革开放后,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曾经莅临这里。经济建设大潮中,野三关成为全国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曾获全国明星乡镇等多项荣誉称号。

岁月流逝,昔日的古街已拓展为一座新城,荣誉也成为过去。这座正在崛起的城市,瞄准了新的发展目标:抓住独特的自然条件,浓墨重彩地打造“武陵酒都”,让产业造福于民。

野三关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她地处恩施州东大门,是武陵山东进西出的交通咽喉。沪渝高速公路在镇内设有服务区和出入口,宜万铁路在这里设有县级火车站,

318国道东西横贯全境57公里,巴鹤省道南北纵穿21公里,与宜昌长阳相连的榔水公路东南穿过14公里。镇区正位于318国道经济带、巴鹤公路经济带和榔水公路经济带的金三角地区。

野三关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全镇平均海拔1200米,气候四季分明,素有“世外桃源”之称;水资源丰富,支井河、鱼泉河、泗渡河、苦桃溪、两岔河五大水系蕴藏着丰厚的水能资源;硒资源分布广泛,野三关拥有长达10多公里的硒矿带,60%以上为富硒土壤分布区,农作物富含硒元素。所以,用富含硒元素的玉米、小麦为主要原料精酿而成的白酒,具有清香、绵甜、余味悠长等特点。

野三关发展态势良好。2008年6月,省政府批准巴东经济开发区与野三关实行“区镇共建”,总规划面积69平方公里,现已建成6平方公里。园区交通、通信、金融、环卫、医疗、文教等公共基础设施配套齐全。同时,野三关享受西部大开发、武陵山区扶贫与鄂西旅游生态圈建设的政策机遇,成为全国第三批城镇发展改革试点建设镇。随着全省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镇建设的开展和县域经济中心的确立,让野三关打造“武陵酒都”具有了最佳切入点和最好时机。

一片真情,

“武陵酒都”展新颜

灿烂的酒文化,为这座城市积累了宝贵的财富。县委、县政府以“五位一体”发展理念为指导,按照“突出特色、科技引领、循环发展”的方向,确立了建设一座“全国一流、功能齐全、科技领先”的白酒之都,从而带动武陵地区酒业大发展的战略目标。

坚持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是“武陵酒都”的基本原则,打造和完善现代酒业产业链条,促进白酒酿造、销售、养生、文化等协调发展;坚持统一规划、分步实施,以建设白酒现代物流、打造白酒大品牌为重点,先急后缓,由易到难,做强做专白酒交易,做大做强白酒工业,做精做优白酒文化;坚持市场主导、政府推动,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采取“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模式,着力打造良好的投资创业环境,加速培育4—5家龙头企业,配套引进一批大项目。

“武陵酒都”的发展规模包含“三区”(柳家山仓储物流商贸区、两溪坪酿酒工业区、谭家村白酒养生文化区)、“三基地”(产品研发基地、网上销售基地、绿色生态保护基地)。县委、县政府的目标是力争将野三关打造成为武陵山地区酒业产业发展核心区、华中重要的白酒生产基地、中部最大的综合性白酒市场、国家级白酒生产示范基地之一,到2021年白酒产业总产值突破30亿元。

加快实现工业与旅游的良性互动,提升“武陵酒都”的品牌影响力是重要战略目标。挖掘酒文化,筹建省级白酒博物馆,让“武陵酒都”成为展示白酒文化的一扇窗口,将高标准建设以白酒起源与发展、全国主要白酒分布、百年老窖、传统加工、现代酿酒、历代酿酒大师、酿酒典籍、民间酿法等为主要内容的白酒博物馆,力争成为省内最大的白酒专题博物馆。建设三峡酿酒工业旅游城,高标准建设窖藏、酿酒、销售等配套设施,积极筹建白酒养生研究中心,建设白酒文化体验苑、商业步行街等设施。尽早运营武陵地区养生保健旅游专线,让游客游千年老街、品百年老窖、赏土家酿酒工艺、购富硒银杏保健酒,了解白酒知识,享受独特酒文化风情。配套建设“华中凉都”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高档次的餐饮、酒店,提升接待能力和水平。

千年酒都人未老,百年重镇酿精华。巴东县将一如既往地围绕既定目标打造“三都三园”,把野三关真正建设成全县的经济中心。人们有理由相信,野三关这座历史悠久的巴楚重镇,“武陵酒都”这颗深山明珠,一定会在武陵腹地大放异彩!

链接

呼之欲出的“武陵酒都”

柳家山仓储物流商贸区:建设一个从事白酒原材料、白酒产品等交易的大型白酒综合交易平台,配套建设白酒信息发布中心、白酒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和人才培训中心;建设白酒仓储物流平台,按照标准化、立体式的要求,建设集周转库、常温库、恒温库、窖藏库为一体的现代化白酒大型仓库;建立系列白酒产品、酿造工艺展示平台,5000平方米的展示大厅,重点展示千年酿酒文化、三大香型白酒基本酿酒工艺、系列白酒产品。

两溪坪酿酒工业区:依托两溪坪万吨基酒生产基地,带动三峡酒业、茅源酒业按照绿色环保理念进行扩建升级,积极引进1—2家酒业企业,整合全镇范围内及周边乡镇众多小作坊,做大做强,带动白酒产业集群化发展,使之成为武陵地区白酒产业发展核心区、全国最大白酒保健养生目的地。三峡酒业以生产清香型系列白酒为主,茅源酒业重点打造以巴酱府为主的酱香型白酒,水布垭酒业生产以富硒银杏为主的养生保健酒。到2021年,实现单企销售收入突破10亿元。鼓励具备条件的大企业实施兼并重组、股份制改造或与牛栏山、五粮液等知名企业进行“外嫁”联姻,提升发展水平。

谭家村白酒养生文化区:充分利用野三关富硒矿带充足的山泉水、10万亩银杏基地及丰富的玉米、高粱等宝贵资源,建设以富硒白酒、银杏白酒文化为核心的健康养生胜地。以“喝二两”为核心,建设仿古建筑群,恢复建设寇准客栈、寇公商铺等旧址,重现千年老街历史风貌。

产品研发基地: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加大科技成果转化,抢占白酒产业高端,使技术创新成为白酒产业发展的源动力和核心竞争力,努力建成省级研发基地。打造公共服务平台,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建设白酒研发中心,高标准建设白酒重点试验室,为酒类企业提供研发公共服务平台。成立科研成果申报审批服务中心,为企业从产品研发到成果转化提供“一站式”服务。鼓励企业自主研发,支持相关企业建立研发中心,增强自主研发能力,研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级新酒品(系),培育一批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白酒名牌产品。

白酒电子商务销售基地:积极与阿里巴巴、淘实惠等网络公司展开合作,制定培育规划,出台扶持政策,初步建立自主网上营销网络,争取成为全省白酒网上销售示范基地。培育龙头企业,制定网上销售培育规划,对拥有一定生产规模和销售能力的企业给予扶持。同时,对企业境内外参展、开展管理体系认证、商标注册、专利申请等方面予以补贴。

绿色生态保护基地:以保障白酒质量“安全、健康、绿色、高质”和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在野三关镇及周边乡镇建设绿色生态保护基地,建设绿色无公害玉米、高粱、银杏种植基本连片的万亩基地达10个以上。建立重要水源地保护区,为打造“武陵酒都”提供健康、绿色、充足的水源。到2021年,基本连片高粱、玉米面积达到100万亩,打造在全国有影响的富硒高粱、玉米标准化种植基地。

时间表

“武陵酒都”建设期为5年,分4个阶段进行

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

落实开发区3家企业生产建设用地指标;完成项目整体规划、可研报告、环评、立项、选址等前期工作;洽谈和引进战略合作伙伴1—2个。

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

完成项目征地和立项工作;完成项目详细规划、设计论证,确定建设方案;完成基础设施建设,达到“六通一平”;建设两溪坪万吨基酒生产线并投入生产;茅源酒业厂房建成并举行下沙仪式,投入试生产;三峡酒厂完成改扩建土地报批等。

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

完成“武陵酒都”柳家山仓储物流商贸区建设;完成两溪坪酿酒工业区和谭家村白酒养生文化区建设,初具规模;建立白酒产品研发基地,打造青龙桥白酒网上销售基地;建成野三关绿色生态保护基地;招商引资,与3—5家知名酒企开展合作,一批重大项目建成投产。

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

相关配套设施完工,三区、三基地全面投入运行,“武陵酒都”开始发挥集聚效应,逐渐在全国形成影响。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