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马荡是“利川市苏马荡生态旅游示范区”的简称,位于利川市谋道镇,覆盖8个行政村49平方公里国土。离重庆、万州两个“火炉”城市很近,平均海拔1460米,夏季气候凉爽。2008年以来,在“草根”启动开发、市场驱动建设、政府主动跟进的“三方”协同推进下,走出了一条“旅游兴城”的农村城镇化道路,实现了“山村变山城,农民变市民”的深刻转变。2014年1月9日,全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会议后,苏马荡旅游城镇化作为全国8个典型模式之一,被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新城记》栏目进行了专题推介。
2010年以前区内8个村都是贫困村,村民经济收入主要靠外出打工,基础设施条件较差,生活水平较低。穷则思变,2008年当地能人和村民瞄准夏季凉爽、适宜休闲度假的自然优势开发旅游业,并通过举办文化节会活动扩大苏马荡知名度,吸引城市人群前来旅游休闲、置业度假,逐渐形成了活跃的避暑房市场。重庆、万州等地的开发商也前来从村民那里流转土地开发楼盘、建避暑度假小区,到2011年底共流转土地300多亩、建成避暑度假房70余万平方米。面对苏马荡兴起的避暑度假房市场,2012年市镇两级政府主动跟进、因势利导,按照新型城镇化要求,科学规划、强化管理、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公共服务,把苏马荡引向了健康发展轨道。
目前,城市规划面积为22.64平方公里,城镇覆盖率达46.2%。2012年以来旅游地产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3亿多元,建成避暑度假小区110个、度假商品房779栋225万平方米,在建房35栋4.5万平方米,预售商品房5661套。山城基础设施较为完善,政府投资建成的交通公路、大小街道、休闲广场、停车场互联互通,供水、供电、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及天然气、有线电视、通讯网络覆盖全区。企业在各自开发的小区建设了景观、公园、道路、监控设施、文化活动场所、污水处理设施等各项配套设施。小山村变成了大山城,5月至10月休闲避暑的常住人口达8万余人,高峰时达15万人以上。
城镇化彻底改变了农业、农村、农民。苏马荡过去的农业已转型为旅游业、服务业,农村变成了城市、农民变成了市民。据调查统计,2015年从事物业保安保洁和商贸、餐饮、运输等服务业的本地人近3万人,户籍人口均已就地城镇化,户籍居民年人均纯收入达2万余元,户均存款73.2万元。70多岁的老年人在家门口当保安,月工资收入2600元、年现金收入3万多元。
改革牵头单位:
利川市委、市人民政府
案例申报单位:利川市改革办
8.恩施市沐抚办事处“法律便民”实践
恩施市沐抚办事处是国家5A级景区——恩施大峡谷核心景区所在地,国土面积180平方公里,辖5个行政村1个社区,总人口3万余人,山高谷深,户籍人口居住分散、每平方公里167人,前来旅游的流动人口多,社会管理难度大。同时,因征地拆迁、移民安置、土地流转、林地确权等方面引发的矛盾纠纷较多,是集体上访、越级上访的大户。2013年以来,恩施市在创建法治县市活动中,积极创新基层治理方式,将沐抚作为“律师进村、法律便民”创新项目试点,构建律师与村民面对面进行法律咨询与服务、律师参与涉法涉诉信访案点对点调解机制。三年来的“法律便民”实践效果明显,社会矛盾减少,办事处没有出现群体性事件和越级上访现象,社会治安秩序良好,群众满意,游客放心。
沐抚办事处“法律便民”长效机制,主要建设了四个载体。一是制发法律便民服务卡。组建法律服务顾问团,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聘请了7名律师为成员,统一制作并向农户发放有受聘律师的姓名、职务、联系电话、代理案件类型的《法律顾问团服务卡》,村民遇到矛盾纠纷时均可在《服务卡》上自主选择律师,通过电话、QQ、微信、约见等方式进行免费咨询。二是实行辖区网格化管理。以村民小组为基本单元,将全办划分为177个网格,优选177名乡村贤人或村民小组长担任网格员。依托“农民办事不出村”信息化平台,及时掌握村民的诉求、社会问题以及不稳定因素,并通过网格责任人及时进行登记、排查、调处。三是建立矛盾纠纷化解责任制。把矛盾纠纷化解分为网格员、村驻片干部、村人民调解委员会、办事处人民调解委员会、办事处分管领导或工作专班等五个层级,实行分级调解责任制。矛盾当事人向网格员领取《矛盾纠纷层级调处意见表》,网格员进行调处,调处成功矛盾双方签订调解协议;若调处不成功,签署处理情况并逐级上报,确保上一级及时掌握案件情况、调处过程、调解不成功的原因。凡下一层级未调处的,上一层级不予受理,并立即督促下一层级受理调处。四是开设“法律诊所”。律师进村在各村开设“法律诊所”,开展法律知识宣讲培训,引导村民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在矛盾纠纷调处过程中,律师以第三方身份参与,并通过对案件的分析、研判,提出法律建议。
三年来,律师顾问团累计培训法律宣讲员2600余人次、法律明白人4500余人次;受理群众法律咨询5000余人次;指导化解矛盾纠纷210件,走访约见矛盾当事人170余人次,提出法律意见120余条;出具涉法涉诉信访积案法律意见书24份,指导化解信访积案55件。2015年6月30日,全省律师参与涉法涉诉信访工作现场会在沐抚办事处召开,省委副书记、省委政法委书记张昌尔讲话要求,变“恩施经验”为“湖北品牌”。2015年10月20日,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在北京举行了“寓法于治,法治落地——湖北恩施‘律师进村,法律便民’改革创新经验新闻发布会”。
改革牵头单位:
恩施市委、市人民政府
案例申报单位:恩施市改革办
9.恩施州旅游扶贫
恩施州是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的武陵山片区重要组成部分,贫困面大,扶贫任务重。但州域可开发利用的优势资源丰富,特别是生态区位、自然景观、人文遗产等旅游资源富集,是国家全域旅游创建示范区。近年来,州委、州政府在组织扶贫开发工作中大力发展旅游业,构建了旅游扶贫新机制,涌现了一大批依托旅游业实现脱贫的典型。据调查统计,恩施旅游业直接带动贫困地区10万人以上、间接带动农村50万人就业创业,旅游业直接和间接减贫30万人以上。2014年12月,全国贫困村旅游扶贫试点工作座谈会在恩施召开,总结推广了恩施州旅游扶贫经验。2015年5月,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在恩施调研旅游扶贫工作时指出:乡村旅游是基层和群众的创造,旅游扶贫是贫困地区扶贫攻坚的有效方式,是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渠道。
旅游扶贫的主要做法是将“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与贫困村、贫困户进行对接。一是旅游景区建设对接。州域31个A级景区覆盖110个重点贫困村16万名贫困户。恩施大峡谷景区所在地过去是特困村,旅游业使这个地方的农民过上了小康生活。景区公司吸收了560名村民在企业就业,月工资收入2000元左右;流转了326户农民的荒山荒坡,平均每户得到补偿20余万元,最高的达140万元;有128户农民依托景区办起了“农家乐”宾馆、当上了老板。利川苏马荡旅游度假区,创造物业保安保洁和商贸、餐饮、运输等服务业就业岗位3万多个。二是旅游公路建设对接。2013年开始州域投资35亿元、建设千公里绿色生态旅游公路,该项目将8个县市和9大核心景区互联互通,惠及38个乡镇一千多个村数万贫困人口。三是旅游消费热点培育对接。积极开发旅游消费热点项目,建成的恩施女儿城、硒都茶城等大型旅游综合体成为贫困人口就业创业的平台;培育的恩施枫香坡、宣恩伍家台、咸丰麻柳溪、来凤杨梅古寨、鹤峰董家河等80多个乡村休闲旅游地,成为游客休闲观光的好去处、农民收入的增长点。四是旅游产业链条延伸对接。组织农民兴办“农家乐”,为游客提供食宿服务。建始县花坪镇小西湖村25户“农家乐”每年夏季游客爆满,全村60%的人吃上了旅游饭,许多外出打工的村民纷纷返乡创业;富硒茶、中药材等游客青睐的商品生产致富了一方农民;“文旅互融”推出的《西兰卡普》等实景剧,使2000余名当地农民“白天干农活、晚上当演员”,每年增加收入3000余万元,“旅游+”成为了恩施的新业态。五是旅游人才培训对接。全州旅游产业链累计培训导游、厨师、服务员等实用性人才3万多人次,大多数是农村劳动力和贫困人口。恩施市芭蕉侗族乡枫香坡村农民马苏娥,受训后创办的“茶花山庄”农家乐,年收入20多万元,还在村里领头成立了“枫香坡艺术团”,向游客表演反映侗族生产生活的文艺节目。2012年,她被湖北大学商学院聘为该院“中国旅游案例教学研究中心培训名师”。
改革牵头单位:
州旅游委、州扶贫办
案例申报单位:州扶贫办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