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谢红梅
盛夏的恩施,山川蜿蜒绿荫葱翠,园林景点花团景簇,梯田林木阡陌交错,“仙居恩施”的大自然画卷,在蓝天白云、青山碧水间舒展开来。
绿色,一个城市的名片。恩施这座城市,绿的演绎、绿的弥漫、绿的神韵,一切都是那么生机勃勃。
生态名城的恩施担当
山青水秀,是恩施的标签,深深烙印在每个来到这里的游客心中。2012年,恩施市成为全省首个成功创建“湖北省森林城市”的县市。
绿色是恩施后发赶超的强大优势,市委、市政府郑重作出了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决定。
号令一出,万众响应,点、线、面结合全面推进。
一路畅通,一路绿荫,一路景观。
全市道路总体绿化率达到了80%以上,城市道路绿化普及率达97%,城市道路绿地达标率达89.42%。
长廊吐翠。该市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依托凤凰山、五峰山、土司城、枫香坡、林博园等生态绿岛,建成了清江河、龙洞河等一批上规模的生态林景观带,防护林面积达到228公顷。
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该市按照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推进城市公园、休闲绿地、游园广场等城市休闲游憩地建设,公园绿地总数30个,面积达3798亩。
林水相依。清江干流水运线路68公里,沿线绿化率达95%以上,景观林带宽度均达到10米以上。完成湖库绿化面积108亩,河堤绿化8亩,实施亲水走廊1—6期建设及绿化近8公里,水岸绿化率达到95%以上。
在城区,推进裸露山体、墙体、桥体、阳台、屋顶花园等立体绿化,种植藤蔓植物12万余株,立体绿化总长16公里,城区建成区立体绿化率基本达到30%,州电力公司、州公安局、福星城小区等一批立体绿化园林式单位如碧玉明珠点缀其间。
在乡村,围绕“八大生态走廊”建设,完成人工造林198840亩,退耕还林64000亩,规划的乡镇集镇所在地绿化覆盖率达35%以上,村庄绿化覆盖率达30%以上。大峡谷旅游公路、恩鹤旅游公路、鸦沙旅游公路优化升级,沐抚办事处、龙凤镇、芭蕉侗族乡及灯笼坝村、戽口村等18个各具特色的绿色乡镇和生态村庄焕发绿意。
兴林富民的恩施探索
恩施市拥有森林面积398.15万亩,森林覆盖率62.42%;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个,省级自然保护小区9个;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19320亩,绿化覆盖率36.8%,城市绿地率32.4%;人均拥有公园面积9.87平方米。
生态是恩施最大的优势,也是恩施最大的品牌,更是恩施发展的最大基础和依托。在“创森”工程拉动下,以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林业景观等为主要内容的林业经济风生水起。
大峡谷峰峦叠嶂,枫香坡茶田飘香,土司城古意盎然;去鹿院坪探幽,到壁挂公路探险……恩施生态度假、生态休闲、徒步自驾生态游成为众多游客最想去旅游的地方。2015年,全市接待游客1251.8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95.1亿元。
花小钱办大事。全市建成苗圃基地74个,总面积3730亩,2015年全市苗圃基地完成供苗超过1000万株,苗木自给率达82%以上。
青山有情化金银。“林药套种”、“药菜套种”、“药药套种”等恩施特有的林业产业发展模式全面推进,全市林业产业特色基地达到92.34万亩,发展林下养殖企业63家,培育省级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8家。2015年,全市林业产业实现产值近27亿元,走出了一条“国家得绿,农民得利”的新路子。
一地一品牌,一区一特色。方兴未艾的恩施林业经济,生动描绘出一幅幅“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鲜活画卷。
生态新风的恩施神韵
绿色塑造了恩施的形,生态文明折射出恩施的魂。
2012年以来,广大市民踊跃参加义务植树活动,认建认养认管林地、绿地,建立
“青年林”、“三八林”、“拥军林”等各种纪念林义务植树基地7个,每年完成义务植树超过140万株,公民义务植树尽责率达90%以上。
恩施生态文化旅游节、恩施硒茶文化节、远教促春耕、科技周、科普月、爱鸟活动周、全民义务植树月等大型活动,有效提升了市民的生态意识。
1987年3月,樟树被确定为该市市树,桂花、月季为市花。现如今,无论是城市街道,还是农村房前屋后,随处可见樟树、桂花树,传播着生态文化与生态理念。
望城坡、林博园、铜盆水等3个生态科普教育基地各具特色,内容丰富,功能齐全。
作为湖北省九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该市的648株古树名木和2处古树群落全部进行了登记造册,建立档案,挂牌保护,古树名木保护率达到100%。
与此同时,该市通过兴建原料林基地、开展义务植树等活动,积极鼓励企业、公民参与碳汇造林,充分发挥城市森林在低碳城市建设中的功能和作用。
2012年,该市与东风汽车公司就“碳平衡”生态林产业基地战略合作达成一致意见,计划用10年时间新发展以油茶、核桃、厚朴为主的“碳平衡”生态产业基地10万亩,目前已实施完成了9000亩油茶和1000亩核桃的种植。
大地增绿、林业增效、环境增色、农民增收。徜徉于恩施这片绿的海洋,宛如就身在“林在城中、城在林中”的秀美画卷里。
旅游,
恩施市域经济腾飞的绿色引擎
本报通讯员方宏艳
记者沈宏臣
恩施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旅游业,最具活力的绿色产业。
2015年,该市接待游客达1500万人次,较2010年增长5.4倍,旅游综合收入突破100亿元,较2010年增长5.8倍。
看似简单的数据背后,是该市不断优化旅游结构、提升旅游服务水平和不断延伸旅游产业链条的结果。
去年7月,该市按照全州统一部署,在“着力打造城市亮点,提升城市品位,建设山青水绿、天蓝地净的美丽恩施”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规范停车位、整治背街小巷、改治老旧小区、加强河道保护、绿化美化道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这张让恩施人最为得意的名片,显得更加靓丽。
“来到恩施,开始只知道有大峡谷、女儿城,现在才知道还有那么多的乡村美景!”今年五一期间,从上海来到盛家坝乡二官寨村的李国柱老人说,“古寨村落,也是美景。”
像李国柱老人一样,很多游客在游玩了恩施5A景区大峡谷后,还被乡村游吸引。“我们加速推进全域旅游,游客来到恩施,由一日游变为多日游,游客在恩施的停留时间和消费额度都超过以前。”恩施市旅游局局长徐贵尧介绍。
借力“六城”同创,美化城乡环境,谱写绿色传奇。
如今,恩施市17个乡镇(办事处)都有乡村休闲旅游品牌:东面的“壁挂天路”、清江画廊;西面的金龙坝古寨、“土家幺妹村”;南面的小溪、旧铺古寨,戽口新村;北面的恩施大峡谷核心景区及其辐射区……覆盖全市、风格不一的乡村休闲旅游风生水起,渐成气候。
“这里背靠青山,前临溪流,太美了。”6月27日,在盛家坝乡二官寨游玩的上海游客刘辉说,“由土家古老民居改造的农家乐、民宿太棒啦!躺在床上看星星,这是在大城市完全没有的体验。”
“早就听说夏村坝美景如画,今日一来果然如仙境!”7月9日,从武汉来到沙地乡参加麦淌村夏村坝参加“寻宝”活动的张女士不断感叹。
在游客的赞美声中,旅游产业链条上的人们尝到了旅游带来的“甜头”。“原来,屯堡乡马者村,只是旅游景区的过境地,现在,这里也成为游客的停留地。”马者村村民向方清说:“除开餐饮和住宿收入,光卖茶叶一项,每年收入就有30多万元。”
“路好了,生意越来越好。”芭蕉侗族乡戽口村姚美云创办美云茶厂和农家乐,年销售收入80万元。周边近40户农户享受到便捷交通和乡村旅游带来的福利。
白杨坪镇麂子渡观光旅游专业合作社挂牌成立后,村民李纯杰的农家乐一年能收入10多万元。
盛家坝乡二官寨、马鹿河、小溪,芭蕉乡枫香坡侗族风情寨、戽口村、林博园,白杨坪镇麂子渡、鳝孔坝、南里渡、鲁竹坝葡萄生态观光园……
一个个乡村休闲旅游区不断成型,吃、住、游、购一体的旅游产业链不断延伸。
不断发掘、改造新的旅游景区景点,塑造旅游品牌。除了提档升级大峡谷、女儿城外,该市还打造了龙马风情小镇、沐抚古镇,不断完善旅游景区吃、住、游、玩综合功能,恩施土家女儿城已成为武陵山区最大的人造旅游综合体。
各种生态主题旅游项目也不断涌现:该市在恩施大峡谷黄鹤楼生态走廊上,投资1000多万元,在大龙潭至沐抚大峡谷段43公里的旅游公路线上种植银杏、樱花、樟树等,成为一条绿色风景带;在芭蕉玉露生态走廊沿线,以茶叶为主的林茶生态观赏带已经形成;以马鹿河沿线为主的土家吊脚楼群古寨村落旅游带已经建成;以清江画廊为轴心的山水主题旅游带正在兴起……
今年上半年,全市共接待海内外游客962.2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8亿元,旅游已成为该市新的经济增长极。
爬峡谷栈道,游云龙地缝,赏大型山水实景剧《龙船调》,逛土家女儿城,品土家风味小吃,参与“赶场相亲”……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生态旅游,正在为绿色的恩施市,启动经济腾飞的绿色引擎。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