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避暑经济助脱贫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恩施日报
通讯员

牟黎黎

孙亚军

记者

吴华志

牟新

8月末的苏马荡,已带有秋天的凉意,但前来避暑的“候鸟”依然不愿离开。

行走在这座高山新城,仿若置身于风情万种的欧陆小镇。依云国际、林海云天、皇家一号……单是这一个个新颖别致的小区名称,就给这座新城带来不少现代气息和国际元素。林在城中,城在林中。人在城中走,如在画中游。入夜,华灯齐放,酒吧、KTV、咖啡厅、夜宵排档,消费者三三两两,络绎不绝,喧闹而不失秩序,繁华中略带静谧。

“候鸟”的到来,旅游的勃兴,给这个新城的服务业注入无限生机与活力。

产业化加速城镇化,城镇化助推产业化。产城融合在苏马荡得到完美演绎。

8个贫困村一夜摘“穷帽”

整整两个月,大庄村三组村民陈祖友没有松劲的时候,每天要往谋道、苏马荡几个农贸市场、超市送上万枚鸡蛋。2013年,陈祖友看到一拨又一拨重庆人举家到苏马荡避暑,决定回家开养鸡场,专门为避暑游客提供鸡蛋。在此之前,陈祖友已在上海做了10年的水产生意。

“年纪大了,回来发展才是长久之计。”陈祖友的这个想法得到了家人的全力支持。从2014年养鸡场投产以来,陈祖友每天可卖出1.8万只鸡蛋,毛收入10800元,一年可赚80万元。

陈祖友创业成功在苏马荡并不是个案。依托苏马荡蒸蒸日上的旅游业,越来越多外出务工的村民选择返乡就业创业。以只有500余人的药材村为例,2009年之前,村里外出务工人员达300余人,村里的青壮年全部走了,家里剩下的只有老人和小孩;而现在,村里只有10来个人在外务工,其余的全回来了,有搞运输的,有做物流的,有开超市的,有开农家乐的。

如今的苏马荡,范围包括谋道镇药材、光明、更新、大庄等8个村,但在过去,苏马荡仅是药材村的一个小地名。2003年,村里年人均收入不足2000元。而正是这里的生态,成为后来最有价值的资源。

据统计,2011年,苏马荡所辖8个村村民年均纯收入5500元、户均存款7.4万元,到2014年村民年均纯收入和户均存款分别达到2万元、73.2万元。借助苏马荡的避暑经济,当地老百姓一夜之间摘掉了穷帽子。

16万“候鸟”带来了什么

8月29日一早,药材村六组村民殷运奉开始清扫苏马荡的主街道——迎宾大道。谁也不会相信这个一脸沧桑的老人竟有40万元存款,而在去年之前他还是村里的贫困户。

52岁的殷运奉一直未婚,与79岁的母亲相依为命。2015年,殷运奉家里仅有的4亩田土被征收,为了不让他光吃老本,镇扶贫办给殷运奉找了一份工作,在迎宾大道做保洁员,月工资1500元。

近几年,来自重庆、万州等地的数十家旅游地产开发商,往谋道苏马荡砸下近80亿元。得益于独特的生态、气候和区位优势,每年5到10月,重庆、武汉以及全国其他地区的游客,蜂拥至此避暑,苏马荡夏季常住人口峰值达16万人。

新型城镇化进程不仅让苏马荡核心区域的老百姓从中获得土地流转收入,同时也为当地村民提供了大量建筑施工、交通运输、宾馆服务、物业管理、餐饮、家居服务等就业岗位,周边3万人在家门口就了业,当地党委政府也在这一机遇中找到了一条精准脱贫的好路子。

今年谋道镇有105户贫困户将通过易地扶贫搬迁项目搬进镇内,为了实现“搬得走、留得下、能致富”,镇政府与苏马荡各小区签订了协议,在小区保洁、保安、物业、水电维修等行业为贫困户提供60个就业岗位。同时,在苏马荡、谋道集镇四个农贸市场内免费提供摊位,让贫困户经营。

同时,巨大的消费市场直接推动了当地种植、养殖和服务业的发展,为当地及周边村民脱贫致富拓宽了渠道。截至目前,苏马荡辖区从事服务业的经营业主500余户,成立物业公司6家,有电商4家、蔬果店90余家、度假休闲场所20余家、家具店80余家、建材店150余家。

旅游示范区改变了什么

药材村二组村民张友洪,在苏马荡起步之初便回到村里,一辆运输车每个月要为他进账上万元;苏马荡的房子修得差不多了,大批客人住进来了,张友洪又在马路边开起了超市,一年收入也有十来万元。现在,张友洪又准备在自留宅基地上修农家乐,保守估计投资上百万。用张友洪的话说,“现在不把规模弄大点,划不算!”

动则投资上百万,这在以往,苏马荡的农民想都不敢想。而如今,比张友洪还大手笔修建农家乐的人大有人在。支持他们的不光是鼓起来的腰包,还有对苏马荡未来发展的信心。

五年时间,不仅村民思想有了彻底转变,整个谋道镇也有翻天覆地的变化。

镇党委、政府更大手笔。据了解,仅在配套设施方面,谋道镇先后投入5000万元新建农贸市场、停车场和休闲广场;投入3100万元建设垃圾填埋场和污水处理厂;投入3000万元新建投产自来水厂;投入6300万元进行110千伏变电站等电力设施建设;投入1300万元建成苏马荡主干道迎宾大道;拟投入7000万元新建苏马荡环形公路。

镇容镇貌巨变,村子变小区,小区变社区,社区变景区;村民思想扭转,发展经济作物、开家庭农场、办民宿,全镇老百姓都直接或间接享受到了苏马荡发展的红利。

如今,苏马荡把生态变成了“产业”、将风景转化成了生产力,将凉爽包装成产品,不仅成为了凉城利川的一张靓丽名片,更是探索出武陵山区避暑经济助推精准扶贫的“苏马荡模式”。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