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波
“真是天上掉馅饼,我们种枸杞,老板给租金、肥料、种苗,还付工钱,所有收入全归我们自己。这样帮扶我们,再不脱贫哪还像话啊!”8月18日,建始县业州镇杉木村四组彭祖莲在自家枸杞地里笑得合不拢嘴。
今年,在建始枸杞珍酒业的帮扶下,她家种了两亩枸杞,第一季采摘就卖了3000多元,加上工钱、租金,已有5000多元现金收入,当年可甩掉“穷帽子”,从此过上红红火火的好日子。
精选扶贫好产业
提起种枸杞,人们自然会想到北方,南方能种出枸杞吗?能!开这个先河的人,就是湖北枸杞珍酒业有限公司经理朱和平。
“没有一个好产业,要扶贫简直是空谈!”采访中,朱和平直言不讳。
朱和平曾经是建始县供销系统的一名职工,工作期间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到湖北农学院学习园林技术,协助马爱茹教授研究无籽枸杞。后来因单位改制,朱和平成了一名下岗职工,只好外出打工谋生。朱和平通过打工有了一点积蓄后,就想要让这个项目成果得到转化。
当时,他首先想到的是回家乡创业,把资源引进到建始,带动一方农民脱贫致富。他多方辗转寻到枸杞在南方种植的科研技术,花30万元获得了“杂交枸杞”在恩施州的种植权。2008年,他购回1000株杂交枸杞苗在建始试种,当年成活700株,并试花试果,获得初步成功。2009年,他动员村民发展150亩枸杞,亩产达500公斤。
更令人欣喜的是,目前,“湖北杂交枸杞”已经获得了国家科技成果认定,填补了南方人工种植枸杞的空白。
经过公司近几年在建始建园推广和实验示范,积累了丰富的栽培经验,加之湖北杂交枸杞自身抗性较强、病虫害显著轻微、管理相对粗放,且投入少、见效快,农民栽培积极性高。这进一步增强了公司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的信心。
打造优势产业链
如今走进业州镇工业园,一座现代化的枸杞珍酒业大楼矗立在你眼前,一边是收购的堆积如山的枸杞,一边是加工出来的枸杞珍酒下线的喜人场景。
“一定要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朱和平思路清晰。2010年,他再次走出大山,花20万元买来枸杞原浆酒酿酒专利技术,并先后投资2200万元创建了湖北枸杞珍酒厂,建起了近4000平方米的厂房,安装了年生产能力达万吨的国内一流果酒生产线。产品被国家食药、质监、商务部门确定为中国国内唯一的枸杞原浆酒,也是目前恩施州自主检测、唯一可以出口的液体产品。
目前建有21个湖北杂交枸杞原料基地共5000亩,可年产鲜果3000吨,拥有两条国内先进的枸杞原浆自动化生产线,年产枸杞原浆酒400吨,年产值4000万元以上。目前,枸杞珍系列酒远销重庆、上海、江苏、广东、北京等地,年销售额突破3000万元。
“对全县农户种植的枸杞完全可以吃干榨尽!”一条龙产业链的形成,完全可以有效解决农民的“卖难”问题,消除枸杞基地建设的后顾之忧。这让朱和平的扶贫之路越走越宽广。
探索扶贫新模式
富了不忘乡亲。近几年,公司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参与精准扶贫,最终将产业扶贫的内核锁定在“湖北杂交枸杞”这一特色产业上,并通过大胆实践,探索出“交钥匙”工程扶贫新模式,走上可持续精准扶贫之路。
为使枸杞产业助力精准扶贫不但能体现于当年,而且能长期见效,由公司总经理带队,组成专班,深入到偏远的业州镇杉木村,排查出该村最典型的60户贫困户,实施“交钥匙”工程,即为每户选地两亩,由公司按每亩每年300元付给租金,种苗、基肥、生物农药全部由公司投入,枸杞栽植后,交给贫困户在公司技术员指导下进行管理,人工费用由公司支付。枸杞鲜果全部由公司回收,收购所得款项全部归农户所有。此后第二年,每个贫困户就可以获得1亩能产生稳定收益5000元的枸杞园。而且,该贫困户可由此获得35年左右的长效收入,不再返贫。
为把“交钥匙”工程精准扶贫工作做得更扎实,公司签订两个合同。在枸杞基地建设初期与农户签订服务合同,约定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义务和责任,特别是明确最低保护价条款;今年初,公司在业州镇、花坪镇、茅田乡和红岩寺镇等9个乡镇21个村筛选出228个贫困户763人作为精准扶贫对象,将他们分别作为枸杞种植专业户纳入公司基地管理范围予以重点帮扶,签订脱贫合同,由公司为贫困户无偿提供枸杞种苗和全程技术跟踪服务,并回收全部产品,确保合同贫困户当年脱贫。
同时,组建了“建始县映山红枸杞专业合作社”,为杞农脱贫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证。由公司发起的合作社实行“企业+基地+农户”模式,现已形成拥有固定社员208户,生产基地梯次分布于大洪寨、金盆、三岔溪、孙家坪等21个自然村的农户与合作社的利益联结机制。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86人。到目前为止,合作社辐射带动1000余贫困户种植枸杞,每年可稳定增加收入500万元,且一次性投入后可连续获得35年左右的稳定收益。
枸杞铺就脱贫路。该公司在积极参与精准扶贫的道路上,信心满满,收获满满。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