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开启富民强县新篇章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恩施日报
记者

通讯员

龚绍军

聂小平

今年,“黄四姐”牵手“刘三姐”,成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一张靓丽名片,旅游开发的深度合作,是建始县推进武陵山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建设进程中的典型例证之一。

这些年,建始县抢抓“616”工程、武陵山试验区建设等重大机遇,主动作为,切实把省领导、省直部门和咸宁市的倾情帮扶转化为加快发展的强劲动力。在建始,项目引擎、工业提速、城建突破、旅游升级,借势武陵山试验区建设等机遇,开启富民强县跨越发展新征程。

主动对接

高位推进

实施“616”对口帮扶工程,凝聚着省委、省政府对民族贫困地区的深切关怀,对民族地区群众的深厚感情。建始县委、县政府紧紧抓住省“616”对口帮扶工程机遇,主动作为,加快发展的动力,以实实在在的成效回报省委、省政府及对口帮扶单位对建始县的支持和厚爱。

为确保“616”工程和对口支援工作顺利实施,建始县主动对接,高位推进。建始、咸宁两地党委、政府先后召开5次联系会议,制订帮扶计划。6次互访对接,决定在产业发展、项目建设、城乡统筹、技术交流等方面深度合作,两地民宗部门作为牵头单位,主动作为,定期通报情况,认真开展协调工作,为两地沟通衔接提供保障。

近年来,建始县委、县政府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强化工作措施,积极解决援建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建立统筹协调机制,成立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616”工程领导小组,定期召开对口单位联系会议及联络员会议,及时开展项目对接,通报项目进展情况,督办解决重点难点问题,确保对口支援工作顺利进行。

在此基础上,建立项目推进机制。确定了一个支援项目、一名县级领导牵头、一个对口单位联系、一个专班负责的“四个一”工作机制,每年专题研究“616”工程受援工作,对上抓好沟通衔接,对下抓好组织实施,确保“616”工程有效推进。

近年来,建始县将“616”工程纳入县委、县政府两办督办检查重要内容,制定了对口支援工程督办制度,采取召开现场会、推进会,情况通报等方式对帮扶工作进行督办,督促各相关单位“一把手”切实履行对口支援工作的领导责任,牵头抓总,把支援工作放在心上、抓在手上、落实在行动上,促进工作有效落实。

倾力支持

积极援建

近年来,省“616”工程对口帮扶单位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带着感情、政策、帮扶资金及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深厚情谊,把发展与改善民生、“输血”与“造血”紧紧结合起来,认真落实帮扶责任制,加大援建项目建设和帮扶投入力度,用心、用劲、用情做好新一轮对口帮扶工作。2011年至今,共落实支援项目697个,到位援建资金14.9337亿元,拉动投资75.5亿元,有力促进了县域经济社会加快发展。

基础设施大改善。这些年来,省直帮扶单位累计支援建始基础设施项目274个,援助资金2.5843亿元。省扶贫办支持资金4547万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新修村组道路42.6公里,维修村组道路162.7公里,硬化村组道路32.1公里;新建村委会办公楼两栋,维修村委会办公楼四处;新建村级光伏电站2座,新发展小型光伏电站7户;新建水池水窖38口,解决1464人饮水安全问题。省民宗委累计投资900万元支持特色村寨建设,建成特色村寨12个,改造特色民居2500户,在高坪、红岩寺一线建成15公里特色村寨长廊;省人社厅支持400万元用于建始县就业培训中心实训基地和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发布平台建设;武钢集团累计支持官店镇490万元,用于集镇集贸市场、环行公路、群众文化广场、便民服务大厅、下水道管网等项目建设,集镇面貌得到全面改善。

特色产业大发展。省直帮扶单位累计支援建始县特色产业项目295个,援助资金6.1676亿元。省扶贫办支持8432万元,重点用于猕猴桃、茶叶、核桃、魔芋、景阳鸡等五大特色产业发展,发展特色种植基地10517亩,发展种植大户50户、养殖大户76户、新培育专业合作组织5个。省国资委协调国投创益产业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融资4000万元,支持乌龙茶产业发展。同时,促成建始县与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投资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积极推动野三峡景区创建国家5A级景区,打造大清江旅游品牌,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省科技厅支持30万元用于建始县关口葡萄高效栽培示范园建设,推广葡萄避雨栽培等系列技术,示范面积从1000亩扩大到4000亩,辐射关口葡萄种植专业村6个、5000多人,可为农民增收5000万元以上。

民生事业大改善。省直帮扶单位累计支援建始县民生事业项目128个,援助资金6.1818亿元。省民政厅充分发挥支援建始“616”工程牵头单位作用,支持全县民政事业发展资金总额达5.3亿元,并将建始县确定为“农场低保按标施保工作试点县”“城乡困难群众临时救助工作试点县”“山区减灾救灾工作示范县”“自然灾害风险隐患点排查和数据库建设试点县”,从政策、资金等多方面大力支持;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支援50万元援建业州镇小垭门小学;武汉邮科院支援资金13万元改善高坪镇望坪小学办学条件,支援资金100万元用于县职教中心光纤建设;襄阳四中在示范学校建设等方面给予建始一中大力支持;省文化厅累计支援资金1416万元,建设农村文化广场25个;省农行继续加强信贷支持,支持贷款余额5.3394亿元,同时向建始县民族小学捐款55万元改善办学条件,向建始一中捐款5万元,结对资助10位品学兼优贫困毕业生。

深情厚谊

携手发展

自2011年9月,省委、省政府安排咸宁市对口支援建始县以来,4年时间7次互访对接,到位援建资金4800万元。高位推进,援建工作有力;真情支持,项目建设有成;互利互惠,产业合作有效,建立起咸宁、建始一家亲的深情厚谊。

“建设武陵山试验区是省委、省政府作出的重大部署,开展对口援建工作,是省委、省政府赋予咸宁的一项政治任务,对口援建建始对咸宁来说也是一次重大发展机遇,各相关部门要带着责任、感情、学习的心态,不仅要把这项工作做好,而且要超额完成任务。”历届咸宁市委、市政府要求。

在省委、省政府规定的对口援建资金比例的基础上,咸宁市安排对口支援建始的资金翻一倍,以上年度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总量的2‰落实到位,并推行援建一所学校、共建一个基地、互派一批干部、建立一个企业交流对接渠道、建立一套联系沟通机制的“五个一”深度对接机制,把援建工作推向纵深。

与此同时,作为受援主体,建始县建立一个受援项目、一名分管领导牵头、一个对口单位联系、一个工作专班负责的工作协调落实机制,全力推进受援项目建设,确保咸宁的真情帮扶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咸宁市把发展民族教育作为援建重点,对口援建建始县民族高中,建设用地127.8亩,总建筑面积42568平方米,总投资1.04亿元。自2011年12月建始县民族高中破土动工以来,咸宁市各相关部门积极参与到工程建设中。如今,3000余名学生在富有民族特色的新教学楼学习。省委、省政府多位领导先后到该校考察,对该校办学效果给予充分肯定。

2015年7月,两地旅游部门联合开启旅游互惠、宣传互动的新模式,“十一”黄金周期间,建始接待咸宁游客达1万余人次。“从今以后,建始县、咸宁市两地居民凭身份证在两地旅游,可享受当地景区门票、住宿最高五折优惠。”12月24日,咸宁市与建始县达成旅游产业深度合作又一共识。

近年来,咸宁市与建始县在产业发展和人才交流等方面进行深度合作,形成结对共建、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合作格局。

精准扶贫,携手攻坚。从今年起,咸宁市委、市政府安排咸安区、赤壁市、嘉鱼县3县市(区)对口帮扶花坪镇、景阳镇和高坪镇。3县市(区)走进每个乡镇选择一个贫困村开展旅游扶贫,在基础设施,发展特色民宿、农家乐,旅游产业等方面进行重点帮扶。

自省委、省政府实施“616”工程以来,由副省长郭生练带队,省民政厅牵头13家帮扶单位带着对民族地区的深情厚谊,从政策倾斜、项目支持、技术指导、人才培养等方面助推建始县加快发展,全县呈现出经济增长、民生改善、生态良好、民族团结、社会和谐发展可喜局面,抢抓“616”工程对口帮扶机遇,借势武陵山试验区建设,建始正开启富民强县新篇章。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