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寻访革井溪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恩施日报
田赤

郁江有3个源头,一为后江,源于佛宝山梅子坪五道河;一为前江,源于佛宝山月泉坝,经水库至高洞岩瀑布,折向南,至忠路集镇与后江河汇合。一为革井溪,主源在城西的高峰山,经海洋村、两河口、纳水溪、鱼泉、石门,在龙桥与前后江汇合。

在明代的文献中就有关于革井溪的记载。明末清初的著名地理学家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载:“革井溪,(忠路)司东一里。”明清之际,利川一带被称作“革井”,可见这一带有着非常深厚的历史底蕴。可以说,不了解革井溪,就不可能了解利川。但革井溪到底在哪里,它如何得名,却很少有人知道。今年5月,我们对革井溪进行了一次简单的考察。

海洋村的蒲家院子

从利川城区出发,过大塘、官屋基,高峰山便耸立在眼前。

高峰山是清江与郁江的分水岭。山中水源有二,一东北流,为九渡塘水,入清江;一西南流,为革井溪,入郁江。

高峰山是古代卫所与土司的天然界山,自利川盆地入忠路、忠孝、沙溪,都要经过高峰山。山间一线,石板小道蜿蜒,如长蛇盘旋。现在修通“利沙公路”,天堑变通途,但九曲八盘,开车而行,仍觉险峻。

越过高峰山,为凉务乡海洋村,村头有石如骏马奔腾,古称“石马箐”,是郁江流域著名景观。革井溪上游也称石马箐河。

“海洋村”这一名称,让人想起万倾碧涛,无限神往。但举目四望,除了潺潺的革井溪外,只有连绵的群山。相传,过去海洋村有一栋七十余间房屋的大院落,围着三个大晒坝,其中一个是石板嵌成,故名海坝,后来以讹传讹,喊成“海洋”。这个大院落在上世纪70年代失火烧毁。不过,高洋村的山中,仍隐藏着许多造型古朴的土家院落。

蒲家院子坐落在棕树坪的半山腰,站在利沙公路上望去,整个院子被大山中的一片树林紧紧环抱。山脚,革井溪缓缓而下,为这一带赋予灵气,生活在这里的人们,靠着大自然赋予的宝地,繁衍生息,代代相传。

蒲家院子为全木结构,建筑面积2000余平方米,由两栋相对独立而又紧密相连的老房子组成。老房子为一正两厢,中间的厢房背靠背,几乎形成一体,因此从正面看,它恰如英文字母中的M。

老房子的正屋为五开间,石阶齐整,气势依旧。厢房则是传统吊脚楼式,双层彩楼,飞檐高翘。院落前,绿树成荫,鸡犬相鸣。登上彩楼远望,远峰逶迤,良田千顷,宛如世外桃源。

蒲家大院始建于清朝末年,距今大约120年历史。据调查,清初蒲氏先祖流落至此,看到这里满山棕树,土地肥沃,水源充足。于是在棕树坪安居,并逐步发达,修建自己宏大的院落。

去年底,海洋村入选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造型优美的蒲家大院起到重要作用,并由此名声大噪。

两河口与纳水溪古村

从海洋村顺流而下,不数里就是两河口,盘河水在此汇入革井溪,两条河在汇入口都设古桥,距不过数丈。革井溪是石拱桥,朴质坚固,如长虹卧波。盘河水上是木质风雨桥,秀丽灵动,远望如楼阁。

从两河口南行五公里,是著名的陶乡纳水溪古村,革井溪在这一段称为“纳水溪”。

纳水溪村落前临小河,溪旁双峰山,峭壁千寻,半山有响泉洞,响声如雷。纳水溪街道为石板砌成,整整齐齐,中间高,两边低,便入滤水;街宽不过数米,仿佛伸长胳臂就可以触摸两边古色古香的木质老屋。街道头的一栋老屋子阶檐口,横卧古碑残石,上面字迹铁勾银画,极其清晰。那会儿,我感觉时光逆转,仿佛回到百年之前。我没有想到这个古老的集场保存如此完好。

纳水溪古村旧名丰乐场,其集场由古驿道发展而来。明代就设立集场,到清代达到鼎盛,四周客商云集。同时,纳水溪是利川的陶乡,生产的碗、杯、罐、钵等陶器行销县内外。据光绪《利川县志·卷之十二》载:“纳水溪有场,溪水旁多水碓,置轮急湍中,水激轮转,碓自舂,一轮可转五六碓。舂碎石极细,浸池水中,澄池水中,澄为粙,陶户以油涂器,烧之,坚致如古瓷。”

纳水溪水碓现在已经消失,但纳水溪古村仍保存较好,它是古代利川集场建筑的代表,从纳水溪古街可以看到过去利川集市的变迁。

现存纳水溪主街长约两百米,老屋鳞次栉比,临街建筑都出挑一步或两步架,出檐宽达1.2-1.5米,过去,街心顶部空间完全遮蔽,形成独具特色的“雨街”。

纳水溪古街西南有一座关庙,全木结构,基址系青砂石条石垒砌,主体为三进,山门、大殿、正殿、后殿依次列于中轴线上。戏楼为单间三面观式,方形平面,四角立柱,台口宽5.8米,前台进深3.5米,后台进深4.4米。山门前设戏台工艺精湛,雕饰栩栩如生,过去每逢重大活动,村民都要请戏班子登楼唱戏。

鱼泉与卯洞

广义的革井溪,作为郁江的源头之一,可以从海洋村算起。而狭义上的革井溪,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它在纳水溪的下游五里。

翻过纳水溪旁边的一座小山,站在公路上就可以望见:山下有洞穴,有伏流自洞中出。伏流混浊,与清澈的纳水溪形成鲜明的对比,可谓泾渭分明。从鱼泉开始至卯洞一段,才是真正的革井溪。

鱼泉,产阳鱼。阳鱼,即齐口裂腹鱼,多生于水温较低的洞穴之中,味道鲜美。明代著名史学家曹学佺在《蜀中名胜记》记载:“其头似羊,丰肉少骨,美于余鱼。”光绪版《利川县志》有在革井溪捕鱼的记载:“道光时,有杨姓者,设筌取鱼。一日丐至,杨啖以豆屑。明日得鱼,剖其腹,豆屑犹存。”自从看了这个故事,我就再也不愿意吃阳鱼了。

革井得名比利川得名更早。光绪版《利川县志·山水志》称:“利川,后周置盐水县,而县西南革井溪,旧亦有盐水。举利川者,辄曰革井,莫明其所自始。”利川族谱及古楹联中,亦多以革井代指利川。如南坪乡长乐村的江西会馆,据传建于元末明初,其门联云:“泽沛江西,铁树宫中成古迹;恩留楚北,革井境内住仙踪。”

革井得名与制盐有关。相传,从唐代起,这一带就曾开发盐井,后来四川官府前来阻止,说:“施州开盐井,川东饿死人。”于是将盐井封革。解放前,当地老百姓仍在此熬制锅巴盐。

盐井的故事,在渝东鄂西广为流传,版本众多,它从侧面反映了盐在老百姓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也见证了利川悠久的历史。

鱼泉一带,两岸崇山壁立,至沙溪地势逐渐开阔。奔腾的革井溪,变得平缓,形成宽阔的冲积平坝。

据文献记载,革井流至卯洞形成伏流,但卯洞在哪里呢?我们一路寻问,一直到沙溪乡建设村才找到去卯洞的山路。

恩施有多个地方叫卯洞,最出名者为来凤县百福司的卯洞。

革井溪上的卯洞又称黑洞,洞并大,高约五六米,底部宽十余米,呈三角形。洞顶一株树木倒挂。卯洞由于长年堵塞,泄水不畅,后来老百姓已经将其改道,于是有新旧卯洞之分。二里之外的新卯洞,洞口更小,深不见底。河水奔腾至此,从洞口跌落而入。

新卯洞为落水洞。光绪《利川县志》载:“干溪水南入凉风洞,伏流而东二十里,至上石门始出;未至卯洞二里,南入落水洞,伏流而西十余里,至乌泥始出。水涨,则落水洞不能消泄,始顺流入卯洞中。先是,卯洞岁久淤废,水不能泄,农田常有水患。道光十六年,蜀人李长发、刘天柱捐金疏修。自是无水患,民颂之至今。”

可见,卯洞的治理也历经了数百年。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