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贵锋
建始,蕴藏在武陵山脉和大巴山脉交汇处的一颗璀璨明珠,三峡库区和古老清江的一道天然生态屏障。
建始,
200万年前远古直立人发祥地,挑战“人类起源非洲说”的自然探秘区。
建始,《黄四姐》优美的旋律唱响全国,成为一张闪亮的文化旅游名片。
建始,“六城”同创号角在美丽的广润河吹响,51万土苗儿女齐心协力,共创美丽家园。
园林城市更靓丽
建始县结合山更青、水更绿、天更蓝、地更净、城乡更美等创建工作,推动园林城市创建,形成设计规范、绿地系统完善、设施齐全、管理到位的绿化管理格局,力争2020年前,城市绿化建设、生态环境、市政设施、景观保护等各项指标全部达到或高于国家园林城市标准。
该县利用地理人文、自然资源,传承城市历史文化,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园林绿地系统,体现城市特色和城市风貌;加强绿地规划编制工作,为园林绿化的合理布局和高标准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一城两组团”的城市空间布局,业州城区、下坝组团、小垭门组团绿地系统。主城区由三个片区构成城市的绿色空间骨架,合理布局城区公共绿地,提高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扩大广场、游园绿地建设。先后在七里大桥、沿河北路、火车站等地规划广场游园,绿化用地总面积4.5亩,实施209绕城线闫家湾隧道北出口10800平方米的绿化工程。
重要地段的美化整改。在业州大道、朝阳大道、建始大道,用植物组团、花卉色团点缀绿地,形成大色块、大对比,水平、立体多层次的观赏面。
加快花园式单位创建步伐,实施拆墙透绿和小区绿化创建活动。全县绿化达标小区由原来的1个增至5个。搞好广润河系统绿化工程,在河道栽植垂柳100余株、平整河道5000余平方米、清理河道垃圾及障碍物800余立方米。
推进庭院绿化及拆墙透绿工作,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以城市南北出入口、业州大道等扩建绿化美化为突破口,提高整个城市景观效果。
森林城市披绿装
呵护青山绿水,实现绿色发展,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是建始县委、县政府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推进“绿满荆楚”、“六城”同创确立的重大战略部署。
2015年9月,建始县委、县政府出台《建始县创建省级森林城市实施方案》,着力打造宜旅、宜居森林新城镇,实现山水林城相融,城乡生态一体、人文景观和谐、生态经济共赢。2016年初,建始县“省级森林城市”创建总体规划及朝阳观、烟墩山、大寨山森林公园规划正式实施。
如今,建始创“省级森林城市”行动已覆盖全县各乡镇、村组、社区、企业和学校。全县开启“人人参与森林城市创建、个个分享林业发展成果”为主题的创建征程。
在城区主干道、红土坪新城区、高速公路进出口、铁路沿线、火车站等地高大绿树茂密;在建始大道、人民大道,车在树下穿行,人在树下漫步,街市的繁华与自然的宁静和谐相融。
通过“绿色村庄”“绿色院落”“绿色小区”“绿色家居”、园林式单位小区创建,“森林城市”满目青翠。
城区已建成10个城市广场和绿地公园,大寨山、朝阳观、烟墩山3个森林公园正在规划之中。按规划设计要求,城区树冠覆盖率将达38%,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将超过10平方米,居住区绿化达标率将达60%以上。
借创建“森林城市”强劲东风,该县对县城的母亲河——广润河两岸的生态进行修复与培育,充分利用沿河自然景观资源,精心打造船儿岛、民族风情街休闲娱乐广场。如今,“一城森林遍朝阳,满目青翠映古城”的沿河景观,为建始城区披上一件崭新的绿装。
环保城市天更蓝
“环保模范城市”创建以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解决突出环境问题、提升环境质量为主线,按照“湖北省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的标准,扎实推进创建环保模范城市和“城区宁静、空气净化”各项工作。
业州城区空气自动监测站的建成,实现对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指数6个指标24小时连续自动监测,能及时、快速、准确地反映环境空气质量状况及其变化规律,为政府职能部门制定大气污染防治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在茨泉广场和船儿岛广场设置2个实时噪声监测显示屏,可24小时发布实时监测的噪声数据和相关气象参数。
对市民反映最强烈的关于商铺音响、商业宣传、燃放爆竹、五金加工、广场舞等噪声污染问题开展集中整治;在业州镇城区划定禁鸣区,设置禁鸣标志;严控开发区施工噪声排放审批,强化城市夜间施工审批和公告制度,创造良好的环境。
强化工业噪声污染防治。加大敏感区内工业噪声排放超标污染源治理力度,约谈打碑厂等企业负责人,责令停止其生产作业,督促工厂外迁;两次约谈泰丰水泥公司负责人,督促企业完善生产设备改造工程,确保厂界噪声达到国家规定标准,完成原料库和厂区道路改造工程,目前厂界噪声已下降到58.8分贝。
推进空气净化行动。通过对机动车性能检测,共核发机动车环保绿色标志14612个;完成乡镇8家社会加油站和中石油业州加油站油气回收改造工作,较大幅度降低该县PM2.5的浓度;县人民医院、天龙醋业有限公司完成锅炉改造验收,核减指标7蒸吨,全县使用清洁能源天然气的居民用户达5841户,商业用户达128户。
城区噪声监测结果和道路交通噪声平均等效声级符合《声环境质量标准》,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逐步上升。
卫生城市更健康
县卫计局作为“卫生城市”创建的牵头单位,不断增强居民的卫生与健康意识。广泛宣传卫生健康,在各大型小区、商场、县直医疗机构、公交车上的75个显示屏终端滚动播放健康知识;组织健康宣讲团深入社区、机关、学校等举办健康教育讲座,提高居民卫生健康意识;为方便居民休闲健身需要,在民族风情街居民集中休闲健身地新建健康步道;在各社区、广场、学校、医疗单位等人口集中场所设健康知识宣传专栏、展板;在电视台开设“卫生天地”健康知识宣教专题栏目宣传健康知识,并适时报道创建动态;在建始新闻网设立“创卫”专题网页。多形式的宣传使该县干部群众形成“人人关心健康、人人参与创建”的浓厚氛围。
普及健康全民生活方式。组建健康医疗服务团,分别到10个乡镇62个村入户开展健康教育宣讲、医疗服务、免费体检,共服务家庭2.6万户,免费体检65岁以上老人24856人,发放健康宣传资料和营养包14305份;组织全县干部职工参与无偿献血活动;除“四害”工作常态化,有效地开展灭害除害工作;在全县党政、企事业单位开展“卫生单位”创建和“无烟单位”创建活动,在各申报单位积极开展健康知识和禁烟知识宣传活动,在公共区域及会议室、办公室等地张贴禁烟标志,设置灭烟台,使健康生活方式在干部群众中进一步普及。
结合该县2017年“省级卫生城市”复评工作目标,制订“一拖十”实施方案,“一”即卫生城市创建总体方案,“十”即卫生单位创建、无烟单位创建、慢病示范区创建、无偿献血、健康知识“五进”、周末大扫除等,以各项活动为抓手巩固“省级卫生县城”创建成果。
文明城市更和谐
2014年,建始县被表彰为“州级文明城市”。自开展“六城”同创以来,该县以城市功能、设施建设、城市管理、公共服务、市民素质、村镇环境6大方面、31项测评指标、91项测评内容为“省级文明城市”创建标准。
以市民素质提升为重点。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党委中心组学习内容,融入课堂教学和校园文化,营造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浓厚氛围,完善市民公约,编印市民文明礼仪手册。
强化宣传教育。在县级媒体开设专题专栏,宣传“六城”同创;设立“六城”同创曝光台,曝光不文明行为;充分利用移动新媒体微信公众平台刊发“六城”同创新闻稿件;在县城及乡镇公共场所设置各类大型公益广告138处,各机关单位设置宣传专栏108处;沿街灯箱广告牌,30辆公交车、100辆出租车、县直各单位、商户门店、广场LED显示屏统一刊播公益广告,积极引导市民知晓、参与文明创建。
以活动为载体。围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和市民文明礼仪宣传教育,组织开展一系列寓教于乐的活动。开办“市民学校”深入社区、单位和乡镇,巡回开展文明礼仪、素质提升培训39场,培训近3万余人次,活动得到了州委、州政府的充分肯定。
开展“文明旅游·安全出行——争做文明旅游者”“我们的节日”“最美家庭评选”主题演讲比赛、文艺汇演等系列活动;开展“爱在人间·文明家园”“关爱特困家庭”援助行动等志愿服务活动。
讲好建始故事。以开展
“践行‘三严三实’讲好建始故事”为主题,组织基层党组织先进代表人物在县直单位和各乡镇开展巡回宣讲12场。举办道德讲堂。先后在省、州、县级文明单位开展351场道德讲堂,并将“道德讲堂”纳入文明单位考评。
大力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两创”活动,已创建省级文明乡镇1个、州级文明乡镇4个、州级文明新村(社区)11个。通过文明城市创建,为百姓办实事,让城市更文明,让生活更美好,真正让群众分享更多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旅游城市添活力
建始县立足生态文化资源,推进旅游升级工程,精心打造“优秀旅游城市”。
景区建设。石门河景区推进自驾游营地及318风景道、龙高大桥接待中心周边绿化及石门驿站主题公园、峡谷拓展公园等项目建设,推进智慧旅游建设工程,实现4G网络、wifi、安全监控、广播服务全覆盖,网络咨询服务、在线购票等业务已投入运行。野三峡旅游区推进龙湾景区建设,已完成人造瀑布引水隧洞、亲水池建设,同时启动二期工程建设前期工作。官店镇五界谷旅游区开发的总体规划通过了省旅游局组织的专家评审,同时已完成景区建设的环评、地勘、安评、稳评等工作,待与县政府签订正式开发协议后动工建设。
宣传营销。立足“人类起源地·醉美金建始”的形象宣传,坚持走出去找市场与请进来促影响相结合,打好营销“组合拳”,将传统媒体、新媒体与旅游市场拓展有机结合,开展“民俗文化旅游年”活动,举办“牵手黄四姐·情定石门河”民俗集体婚礼,与广西宜州市签订合作框架协议,组织旅游市场推广组参加“刘三姐文化旅游节”,6月,联合举办“黄四姐牵手刘三姐”大型文化旅游推广活动,拓宽客源市场。
强功能重服务。建成全州第一条绿色生态旅游示范路红景公路,在318国道、红景旅游公路全路段规划建设观景平台,完善旅游标识标牌,建设旅游厕所14座。培育四星级宾馆2家、旅行社4家,发展农家乐425家。
旅游促扶贫融合。将旅游开发作为精准扶贫的重要途径,探索出核心景区带动脱贫一批、创业就业自主脱贫一批、共享发展联动脱贫一批旅游扶贫模式,建设全要素、全产业、全价值的生态文化旅游产业链。建始积极构建产业围绕旅游转、产品围绕旅游造、结构围绕旅游调、功能围绕旅游配、民生围绕旅游兴的发展格局,推动“优秀旅游城市”的创建。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