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亮
2月26日早上,我们驱车从利川北门出城,以田野调查的方式徒步齐岳山古道。
南坪地处齐岳山脚,利中盆地边缘,历为水丰地肥的鱼米之乡。民族史学家任乃强考证,上古时有一条古盐道,从云阳云安镇翻齐岳山经陂湖(今南坪柏杨间古代是一个大湖泊)至彭水郁山镇。到西晋时,朝廷为方便“主夷”以诱恤“武陵蛮夷”,曾在南坪设置南浦县(今南坪大罗村)。明嘉靖时,荆瞿守备驻此。古往今来,南坪一直是三峡陆路古道宜昌至万县中的重要驿站。
从南坪中学出发,开始徒步古盐道南坪翻齐岳山段。我们走田坎路,看到了名副其实晴久无水的干堰塘。
到干堰村十二组,路的右手边有一座节义碑。碑高270厘米,碑座高55厘米,碑文为楷体阴刻,碑头正面有“节义流芳”大字,碑身正面为“邓府谭老太君孺人节义碑”,反面为“邓母谭太君孺人苦节纪念”。仔细辨认,碑文由前清利邑文生朱锦江所撰,于中华民国二十二年癸酉岁(1934年)菊月(9月)号立。石碑落款发起人10姓60人,可以看出其家族应是人材济济,声名显赫,定是当时当地望族。但这是一座家族私自雕制的“贞节牌坊”,在川江一带,“奉旨旌表”的贞节牌坊很多,但是私立牌坊却是十分罕见。
出节义碑不远,便是一段较高的土坎,长约30米,宽3米,两排是高大的麻柳古树夹道,此地地名为高坎子,我们在此遇见野茶小学59岁教师牟联英,他告诉我们,这里上去有两条路,一条是到万县,一条是到云阳的。说话间,该组51岁村民唐优华也从屋里出来,听见我们打听过去的开店子的情况,他说,这一带过去最大的店子是李仕道家开的,在齐岳山半山腰,叫大店子。下面的核桃树分上核桃树和下核桃树,都是小店子。
三条沟是318国道南坪上齐岳山的第一个大拐,因三条溪水在此汇合而得名。过三条沟后,我们走318国道右边的石梯子路。森林茂密,多以灌木为主,林中石梯蜿蜒向上。齐岳山石头主要是青石,十分坚硬,当地人称之为龙古石。
行走半小时,到了半山腰,忽然陡坡开始减缓,出现一道平台,开阔平坦处有一个院落。听到狗叫,屋里便有人出来招呼。70岁的向国富从小在这里长大,知道过去这里一直是从磁洞沟磨盘山过来的人行大道,南来北往挑油挑盐的人牵起线线不断,道上十分热闹,甚至解放后还有很多人走这条路,直到1985年这里318改线路修通后,人才开始渐渐断了。
应我们的要求,向国富拿着砍柴刀走在前面开路,向我们介绍他们家过去的责任地和自留地,近二十几年没耕种,庄稼荒了,树木却是格外地枝繁叶茂,向国富边走边砍枝藤,我们亦步亦趋地跟着,他把我们带到了四方碑的地方。过去这里的四方碑就是指路碑,因年久,指路碑已不知去向,只剩下作碑座的大石头,荆棘遍布,我们用柴刀把石头上的荆棘和泥土收拾干净,看见了当初用錾子深凿的四方碑榫头眼。
向上再走三公里路程,便到了齐岳山山顶。
齐岳山为武陵山余脉,由东北向西南大巴山绵延,横贯利川全境,平均海拔1500米以上,素有“万里长城”之称。因山顶平坦开阔,上古时期叫平顶山,后人们因山顶有七座山包而取名七岳山;古时日、月、星为曜,“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星合称七曜,于是也叫七曜山;还有因山上草药丰富而名“齐药山”;现如今多数以齐岳山为名,盖山顶山岳高度大致整齐之意。齐岳山过去是云阳、万县盐道入湘鄂的必经之地,如今是我国南方最大的山地草场和南方最大风电基地。
在这里,我们见到三块石头搭建的一个土地古庙,其地名因此叫土地堂。走过土地堂,第二次踏入318国道,这次我们沿国道向下走约1.5公里,转到得胜场到干堰塘的古道上,即过去的三峡陆路宜昌至万县齐岳山段。这是一条官道和以盐为主的商道混合古道,历史悠久。上世纪50年代,我国民族学家潘光旦先生进入武陵山地区调查土家族为单体民族时,曾走过这条路,他认为三峡宜万旱程始于商周,沿用秦汉至今。几千年来,在交通格局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时,这条路就是过去出入川鄂便捷而又高速的道路。
我们抵达到李仕道房屋处。遇见一位老人,一问,刚好便是李仕道。今年81岁的李仕道精神矍铄,耳聪目明,开朗健谈,他所在地为谋道镇鹿池村五组,紧靠318路边,这里一共二户人家。李仕道回忆,在新中国成立之前的国民党时期,他太太(爷爷)李元法曾是一记方团首,管南坪一片,有权有钱。1924年,太太把家从柏杨白庙搬到齐岳山古道上,买地置业,修起穿心店,一边五间房,中间是街道,两头是门,取名大店子,为行人提供食宿,生意十分火爆。到他父亲经营时,出于势力关系平衡,无奈卖半边街给左洪元,左家因生意赔本,后卖给牟家。牟家由牟来云、来凤、来朝、来和四弟兄共同经营,为行人提供住宿。李家不住宿,专卖糍粑和汤圆。李仕道说,打记事起,家里的生意一直没见衰败过,每天都要卖斗把米(近60斤)的糍粑(大致在42年-45年),光关金券一收就是一大筛子。
李仕道开过店子,走过盐道,知其兴衰,我们特意在他家门前与他摆了很久的龙门阵。
他曾在1953年至1954年经常挑南坪皮蛋到万县去,一次挑120斤,力钱100斤为4.4元,那时路上吃一顿饭差的不到一角钱,好的不超过一角伍,晚上食宿连吃饭一共二角钱。多数时间去二天半,回来二天,一般只用一块多,还可节约3块多钱。他说,这条路是过去的官大道、盐商道,这一路以挑为主,骡马驮的和用背篓背的不多。每天下桃桐漆茶棓到万县上挑盐巴从万县到湖北的挑二和出入四川的官人和商人也必经齐岳山大店子、核桃树,人多的地方,往往龙蛇混杂,在齐岳山一带棒客抢犯不少,因此过去能在这条路上开店的,个个都不是孬人,除他家外,大店子牟家和核桃树开店子的熊贤光(当时大地主)都有很深的背景,不是官就是地方一霸,面对三教九流红道白道都斩得开。店子里很多吃鸦片打牌赌博的闲杂人,经常在齐岳山或店子里明目张胆地抢。
鹿池五组有一院落,四周用木柴搭扎成篱笆栅栏,围房子一圈,约40米,很有乡村韵味。房主叫朱运作(74岁),经过交谈,知道我们走古盐道,便带我们进院看了门前至今还在的石板道。他说过去门前行人不断,像走马灯。我们问有没有骑马的,他说,骑马的不走石块路,马蹄容易受伤,马走的是土路,离石板路不远。见我们对篱笆栅栏特别感兴趣,朱运作说:这是逼出来的办法。我们山上的牛羊都是散放,没有栏圈,因我们这里地势低洼,能避风,一到晚上,所有的牛羊都聚集到这里,满地屙粪不说,还让我们进出很不方便,我们只好这么拦着。
往上是马家店,过去马姓人开的店子,给客人提供米粑粑,供客人歇气喝水吃点小饮食垫一下肚子,即腰店子,现在已变成机耕路,两边的马桑树长得格外的沧桑。过马家店,便是比较平坦开阔的一段路,沿途零星油竹儿。正顶上是鹿池猫儿洞。以前这里有一个大水池,山上成群的野鹿常到此饮水,取名鹿池沿用至今。在这里还有一个山洞,常有野猫出入,故名猫儿洞,地名说明以前这带人烟稀少,野兽成群。猫儿洞因盛产优质原煤,上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这里开采煤矿。
由于海拔已到1600米,尽管中午温度较高,风一吹来,仍然刺骨。高山顶上视野开阔,差不多每个山包上都有由湖北能源集团安装的风机,正呼呼地转着,绿茵茵的草场,一幅“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大漠风光。
进入中槽,这里为谋道鹿池村三组,视野之内零星居住3户人家,为齐岳山顶一个大槽。从槽中走过,遇到养羊50岁的廖家权。土生土长的他,熟悉这里的一草一木。他告诉我们说,中槽过去有一个店子,也是官道上的一个驿站。靠猫儿洞那边还有一个煮酒的场地,叫槽坊。右手那个地势较高的山包,叫碉楼。碉楼在大集体时就被毁了,残留物在修风力发电场时被毁得没了渣影。他小时候听父亲廖约金说过,国民党时候因为齐岳山强盗棒客多,为维护治安建起碉楼,并驻有10多个兵,其父小时还去帮他们擦过枪。廖家权十几岁时,经常到雕楼去玩,他记得当时碉楼天上没有瓦了,下面还有地楼,半人高,总共有3米高,都是条石砌成,墙壁上有瞭望孔、射击孔,从瞭望孔望,视野开阔,易守难攻,在这里设碉楼,一是说明当时这条古道十分重要,二是说明这条古道治安十分复杂,希望通过碉楼的设置对所有宵小起一个震慑作用。
从碉楼旁边过,经过一个松林坡,松树零星地长在青草坪上,石块嵌在青草中,有草原风情。再前行约2.5公里,便是一道山脊,其上有一道石垭口,有天然石作门坎,故名石门坎。利川有许多如此地形,故留下许多叫石门坎的地名。龙塘至万县的高压电线从此经过,翻过石门坎,便开始走下坡路进入茅槽,可望见都亭山,苏马荡甚至更远的四川人头寨。从这里开始朝下走约300米是一个大拐弯,过去这里是有一个腰店子。沿石梯而下,便是油柿子树。油柿子树立于318国道右手边,是茅槽树龄最大的古树,并且是古盐道上的闻名的地理标志,只要一提油柿子树,挑盐者无人不知。
从得胜至干堰古盐道约12公里,过去有“上七下八中五里”之说,我们用时6个多小时,结束了本次田野调查。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