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思敏
杨志英
2015年,国网恩施供电公司抢抓国家新一轮农网改造机遇,以电力精准扶贫为着力点,抢抓时机、攻坚克难,全年完成中低压配电网投资8.2亿元,新建及改造10千伏线路1790.45千米、台区1385个,低压线路3388.53千米,解决了7万户低电压用户的用电难问题,土(家)苗山乡用电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通过一年来历经艰辛的网改战,恩施电网骨干网架日趋坚强,配电网供电水平不断提升,工程效益及时发挥,对促进农村消费升级和拉动地方产业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持续为恩施州精准扶贫注入强劲动力。
‖迎难而上攻克施工难题‖
2015年7月21日,在恩施沐抚大峡谷百丈绝壁顶上,绞磨机“突突突”响起,一根水泥电杆“乘坐”高空索道飞越峡谷,凌空滑行1200米后,缓缓降落在一块平地上。
这是恩施市板桥镇新田村鹿院坪的电网改造施工现场。因不通公路、四面绝壁,交通条件极为恶劣,国网恩施供电公司历经近8个月的前期准备,架设起一条3吨重的钢丝绳,并成功将山外2吨重的水泥电杆运下山,水泥、塔材、变压器、配电箱、导线等施工物资也陆续经索道“飞”了过去,全力推进新一轮农网升级改造工程。
“在以前,这里由于不通公路,条件艰苦,男人娶不到媳妇,被叫做‘光棍村’,29户村民人均收入不到1000元。”新田村书记王志明告诉笔者,电网改造彻底解决了当地的用电难题。“现在,农家乐里各种电器都能正常启动了,今年来我们这里旅游的客人比去年多了一倍。”
2015年10月22日,在利川市建南镇槽坪村,山高壑深,峡窄坡陡,一群“背篓电工”靠一个竹背篓、一根木棍、一截绳子等简单原始的工具,向车辆无法到达的山岭间运送新增变电台区所需的供电设施。
我州地处武陵山区,大部分配电网线路分布在大山之中,这给配电网建设物资运送带来了难以想象的难度。“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国网恩施供电公司干部员工立足当地实际,利用索道、竹背篓、木棍、绳子等简单原始的工具,利用肩挑背扛的方式,架起跨越崇山峻岭的根根电线。
在平原地区看似简单的施工任务,在大山里却异常艰难。索道运电杆、绝壁送光明、背篓电工、棒棒军……这些特殊的场景,在恩施山区推进网改的过程中随处可见。为全力推进网改工程,国网恩施供电公司以里程碑计划节点倒排工期,近万名施工队员,以征服大自然的智慧和勇气,谱写着山区网改的赞歌。
‖创新全过程管控模式‖
“大家要根据现场勘查记录,完成现场安全措施布置,按本单项施工方案逐项完成各分项安全措施和技术措施。”
2015年4月25日,在宣恩县珠山镇封口坝村,负责宣恩县公司10千伏和天线蒙家湾2号台区改造工程的施工队队长田长阳,按照此前施工项目部编写,监理项目部、业主项目部、安质部等分管领导重重审核后的《10千伏和天线蒙家湾2号台区改造工程施工方案》和《10千伏和天线蒙家湾立杆、架线、变台安装作业指导书》,对10名施工队员进行安全技术交底。
这是国网恩施供电公司在配电网建设过程中推行的安全质量管理标准化的一个缩影。
2015年,恩施电网迎来农村配电网最大规模改造的历史机遇,但同时,超历史的资金投入、超繁重的建设任务,也给恩施公司在配电网建设项目协调、设计储备、施工组织等方面提出了严峻的考验。为加快推进作为全州十大民生工程项目之一的配电网建设,让更多土(家)苗乡亲用上优质电,恩施公司克服时间紧、任务重、山区环境恶劣等各种艰难险阻,在组织机构、管理模式、施工力量、考核督办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有力措施,促进了工程建设的有序推进。
针对配网工程安全质量风险管控难度大的实际问题,国网恩施供电公司以落实业主、监理、施工“三方”责任为基础,编制了《配网工程建设安全质量标准化管理手册》,明确了参建各方的管理标准和各关键环节管控措施,形成配网工程建设安全质量管理统一模式。该模式的推行,使配网工程建设业主、监理、施工“三方”安全质量管理责任得到全面落实,配网工程建设中施工能力不足,施工进度滞后和职责界面不清等重难点问题得到解决,有效管控了安全风险,全面保障配网工程建设安全、质量和进度。
与此同时,推行配电网项目“可研初设一体化”管理模式,编制《恩施公司中低压配电网工程典型设计》;放开施工作业市场,吸引优质施工队伍;出台《国网恩施供电公司配电网工程建设标准工艺质量手册》,规范施工工艺;强化督办考核,实现管理流程闭环。一系列“重拳”不仅使配电网建设的外围环境得到优化,公司内部也形成了人人关心、全员参与、个个出力的良好氛围,极大提高了配电网工程前期工作效率、工程建设质效和资金使用效率。
‖土(家)苗山寨农民放心用电‖
初春时节,恩施市沙地乡农机家电市场热闹红火。前来选购农机家电的村民络绎不绝,饲料混合机、粉碎机、脱皮机、电锯等各种农机摆满了商铺,农机店老板娘崔远航忙个不停。
随着春节前后返乡农民工的归巢,她的农机店生意非常火爆。“今年春节期间农机销售特别旺,比秋收季节还要旺,今天上午就卖了四台玉米粉碎机、三台玉米脱皮机。”崔远航高兴地说,“我的农机卖得好,那都是‘电’的功劳!”
原来,沙地乡境内三面环水、一面环山的地理和闭塞的交通,制约着它发展的脚步。该乡成为恩施市农网升级改造十多年来唯一一个没有35千伏变电站的边区乡镇,低电压问题十分严重。2014年12月,新建的沙地35千伏变电站成功投运,结束了全乡人民仅靠一条10千伏电线“鸡肠子”供养的历史。加之近两年大规模农网改造的实施,全乡3万余居民逐步告别了低电压。
崔远航坦言,“过去的农民不是没有钱,而是不敢买,担心电压低农机买回家不能用、成摆设。近两年农网改造实施后,用电质量提高了,大功率的农机,电都能带动,村民就放心买放心用了。电能质量越好,我的销售量越好,今年销售额同比已经实现翻番,突破20万元大关了。”
沙地供电所所长郑远科介绍,近两年来,所里大力推进农网升级改造工程,共为全乡新建了1座35千伏变电站,新增了51台变压器,乡里的供电网络焕然一新,全乡户均用电量翻了一番。今年,所里还将为乡里新建一座35千伏配电站,新增40多台变压器,全面解决全乡低电压难题。
和沙地乡一样,稳定可靠的电能正让我州山区许多村民走上致富的道路。2015年,通过配电网建设与改造,我州山区7万余户低电压用户用电难题得到解决,农村居民用电质量大幅提升,农村每百户家用电器拥有率上升23%,户均用电量增长73%以上。通过电网扶贫,我州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由2005年的1510.87元提高到2014年的7194元,增速位居全省第一。
‖谱好综合协调“三部曲”‖
“为全力推进新一轮农网建设与改造工作,各县市党委、政府要按照‘零障碍、全天候’的要求,做好服务工作。州委、州政府将强化考核问责,把农网建设纳入‘大扶贫’项目范畴,实行‘大扶贫’和年度工作综合目标双百分考核。”
2015年4月28日,在恩施州委、州政府组织召开的新一轮农网(配电网)建设与改造工程推进会上,时任恩施州委副书记董永祥明确提出要求。
这是国网恩施供电公司积极争取政府支持、全力推进网改工程的一个重大突破。
我州山大人稀,网改工程点多、面广、线长,与地方政府各类工作交叉点多,电力通道、土地占用及电网建设与城镇建设规划的矛盾较为突出,加之部分群众对工程建设政策不理解造成阻工、扯皮现象时有发生,延误了工程施工进度。
为此,网改一开始,国网恩施供电公司深知做好综合协调工作是网改工程建设成败的前提,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又是做好综合协调工作的关键。该公司多措并举,以“三部曲”的方式建立“四方联动”新格局,“三部曲”即力促地方政府将网改工程纳入“精准扶贫”工作范畴、促请地方政府主要领导组织召开政府层面工程建设推进会议、积极配合州政府出台《全州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实施意见》,从而建立政府主导、部门配合、企业实施、群众参与的网改工作格局。
2015年4月,恩施第一批工程在办理规划许可证、开挖许可证手续时,由于相关职能部门对政策不熟悉,要求国网恩施供电公司按照程序逐级办理,耗时长、效率低,严重影响了工程整体进度。国网恩施供电公司网改办立即向政府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反映了相关情况,州、市两级政府迅速召集各相关职能部门召开协调会,为网改工程开辟绿色通道,实行“零收费、无缝隙”办理,极大提高了手续办理效率,保证了工程按期开工建设。
通过实施“三部曲”建立“四方联动”新格局,国网恩施供电公司网改工程管理进一步顺畅,工程进度进一步提速,工程绩效进一步提升,有效保障了各批次项目顺利实施。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