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汨罗江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恩施日报
董祖斌

一条江,得名就像是一种叠加,由汨水和罗水汇合而成,于是叫汨罗。从名称上似乎就有一种包容的气度。汇合之地,叫屈潭,原始的地名叫大丘湾。

从江西流到湖南,然后注入浩淼洞庭,把山地的桀骜与峥嵘基因隐藏在更深的水面下,但是骨子里还带着那隐隐的悲愤,幽幽的碧色下面感觉到涌动着深深的悲情,夹杂着无奈的愤怒,但是都覆盖在平静的水面下。

改变江的名字与性情的是一个人,一个从长江峡谷秭归走出去的青年,一个曾经的官,一个失意的流放者,一个浪漫的诗人。

有一个在他生命暗淡时的名字,叫做三闾大夫;还有一个辉煌在史册中的名字,叫做屈原。

他的头上有一片灿烂的星空,下面是一个叫做楚的国度。文风浩荡,舞榭歌台,车水马龙,衣袂飘飞。他峨冠博带,文质彬彬,带着激情和关怀的眼光穿梭在街市和庙堂里。章华台下,他头上的官帽拂着绚丽的风。他看到国境边虎视眈眈的目光,也看到浮华之下的隐隐危机。他的眼中及胸中,盛满了那些瑰丽的山水,那些奔忙的百姓,在匆匆的步履间,他把对山水的挚爱,对百姓的关怀都化为笔下的书简,一次次呈给朝堂上坐着的面容威仪的叫做怀王的君王。他以为那些还在滴着血和眼泪的文字会让他们心中激荡,激荡如汨罗江水一样。他等待着君王嘴角露出一丝赞许的笑意,然后会认真地思考那个国家和子民的未来。可是他错了,因为他的主张会让那些权贵们失去地位、特权以及金钱,他们在君王耳边总是叽叽喳喳的给他编织一些莫须有的故事。他的那些文字不仅没有换来笑意,渐渐地他看到坐在宝座上的那个人脸色越来越难看,终于,在几次他“冒犯”后,宝座上的人脸色愈发青黑,在起身拂袖而去的同时,扔下冷冰冰的几个字:放逐汨罗。这与刚开始对他的礼遇判若两人,走出郢都的那一刹那,他回望这个华丽的国都,眼前似乎看到这片浮华正在变成一片废墟,两行浊泪无声滚落。

远离了郢都,他在汨罗江的涛声里,静静地滋长那些与国与民的情愫。

他走后,那个让他无时无刻不牵肠挂肚的国家却开始陷入一场早就预谋好的战争。那些下里巴人、阳春白雪的歌舞都在秦将白起的长戈中戛然而止。

三楚大地,昔日的歌舞升平烟消云散,只剩下一地的伤心和哀号。而这种情景,却是这位三闾大夫早就预料到的。他的目光望向星空,心中发出震撼的问话,期待天空作答,天空不语。《天问》的悲愤,无人知晓,只有汨罗的江水静静地流淌。

他望向山野,目光看到了若隐若现的山鬼,看到了汨罗江水下面那种满含母性的召唤。那是在为他自己《招魂》,他的笔下,热情奔涌,浪漫瑰奇,《九章》、《卜居》如汨罗水滔滔不绝地流淌出来,而最表述他忧民、爱国、抒发自己愤懑之情的就是《离骚》。只有在这些文字里,他才感到那种与国家的血脉相连,休戚与共。然而,的确只有了文字,国破,民辱,山河易主,城头变换大王旗。他身下的只有属于自己的躯体,在汨罗江畔来来回回承载着悲愤。目光回望那个叫楚的国度,那个自己把心留在那里的祖国,已经铁马踏过、烽烟熄灭,无影无踪了。《离骚》,悲愤的诗作,成为一种文化的形式,成为楚的一种最醒目的标识,千百年后,屈原成为这种文化的代名词,那也许是他自己也没有想到的。

国破的噩耗传如耳中,悲愤与绝望一齐袭来,他的心中再一次涌起《天问》的诗句,一切变得虚无了,他已明白自己该何去何从。他看着汨罗江畔葳蕤的草木,看着不息的江水,目光掠过天地,最终定格在这水面上。于是吟诵起激荡在心中的诗句,那是他生命中最后的绝唱,名叫《怀沙》,“伯乐既没,骥焉程兮”;“知死不可让,愿勿爱兮”。此时,他已经平静,汨罗水下,那是他的归宿,那里才是没有了悲愤的世界。于是,他来到水边,怀抱巨石,纵身一跃,慢慢地沉入水中。这个地名,从此叫做屈潭。

楚国已破,但是还有楚民,他们同样深爱着这位忧国忧民的“三闾大夫”,闻听屈原怀石投江,自发划着船来到江中寻找,期望着还能救他起来,可是屈原既然选择“抱石投江”,一定是去意已决,宽阔的江面下,何处还能寻见他的声影?忠诚的百姓们心急了,为了避免河水中的鱼吃掉屈原的身体,于是把家中蒸熟的粽子一个劲地抛洒进河中,以期鱼饱食粽子而不食屈原的尸首。然后这些百姓顺着江水,一遍又一遍地寻找。从此后,从这里开始诞生中华民族文化与心理标志的赛龙舟、吃粽子的风俗。

汨罗江于是变得更加厚重、更加激荡、更加悲愤。日夜奔流的不再是水,而是一腔澎湃的血,一道滚烫的泪,熏陶着历史和这片土地上的后世子孙。

此后,汨罗江畔,仁人志士层出不穷。晚清,同样在列强压境、民族危亡时,又是这汨罗江畔的陈天华《猛回头》、敲响了《警世钟》。然而与当年的屈原一样,他含悲带血的呐喊不被重视,这个汨罗江畔长大的汉子也像屈原一样,纵身投海,以死来警醒国人,唤起觉醒和奋斗。在他的沉海壮举之后,革命烽火渐渐燃遍神州。

汨罗江,从历史的悲愤中展开笑颜,重现楚天的瑰丽。

站在这群峰拱卫、奔腾不息的汨罗江畔,百感交集。这带着悲愤,溶着赤诚的江水,流过历史和三楚大地,汇入洞庭,然后流向大海,融入到大地深处,升华到天宇深处,将这种血和泪的因子四处扩散,盈满整个时空。映照历史,评点现实,指引未来,与日月同辉。

汨罗江,悲愤的汨罗江,必将与这个民族共同、永远流淌下去。而它的意义,绝不仅仅只是水。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