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游览扬州瘦西湖畔,处处美景如画。
清乾隆年间,来自杭州的诗人汪杭,把扬州西郊的这条狭长的水道和杭州西湖作了比较:垂杨不断接残芜,雁齿红桥俨画图。也是销金一锅子,故应唤作瘦西湖。
汪杭的这首诗就是“瘦西湖”名称的由来。
瘦西湖公园位于扬州城的西北部。清代康乾时期,这里已形成了“两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的盛景,有“园林之盛,甲于天下”的美誉。
瘦西湖是一条清秀狭长的水道,湖长约5公里,最宽处不足百米。清代康雍乾时期即已形成的湖上园林群,融南方之秀,北方之雄于一体。窈窕曲折的一湖碧水,串以徐园、小金山、五亭桥、白塔以及二十四桥,万花园等名园胜迹,俨然一幅次第展开的国画长卷。瘦西湖的名字已有300年的历史了。
瘦西湖园林的极盛在乾隆年间,重要原因是:乾隆的六次“南巡”,每一次都“临幸”了扬州。而此时的瘦西湖只是一条宽不过六七米的涓涓细流,两岸也只有杂树丛生的荒地。
从乾隆十六年(1751)年开始,富甲天下的扬州盐商们不惜巨资,聘请一流名师设计,集中了南北的造园高手,争相在瘦西湖畔圈地造园,以讨得乾隆的欢心。在短短十来年的工夫,就在瘦西湖上建造出,卷石洞天、西园曲水、虹桥览胜、冶春诗社、长堤春柳、白塔睛云、荷蒲薰风、碧玉交流、春台明月、万松叠翠、蜀岗晚照、花屿双泉、双峰云栈、山亭野眺、临水红霞、四桥烟雨……等20景。此后又增加了绿扬城郭、香海慈云、梅岭春深、水云胜概四景,合称为如今的“瘦西湖”二十四景。
在瘦西湖这块狭长的地块上,楼阁廊榭密布,花草树木繁茂,假山点缀其中,犹如一幅中国传统工笔山水画。虽然占地面积并不大,却有一种独特的韵味和情趣。
在瘦西湖畔,四季葱翠的花木决不是山水的附庸,它们不但保留了我国早期园林的花木比兴主题,还继承和发扬了从魏晋开始直至明清时期中国文人的精神气质。在有限的空间里,这些无限的花木融入了人与自然交流的体验和对人生哲理的体察与思考。在瘦西湖苍郁的山林氛围中,花木、建筑和水石一起,都是人生旷味和艺术情境的来源。瘦西湖中的花木种类繁多,布局合理且层次分明。即使从专业的角度看,这里也可以称得上是一个相当规模的植物园。从高大蔽日的乔木到古朴的虬松、秀丽的绿柳,从雨中的荷叶、风中的翠竹到夏日的芭蕉、秋天的菊花,从雪中的腊梅、远处的红枫到脚下的蔓草藤萝,在鸟啭蝉鸣里,古木、绿草、红花,加上扑面而来的芬芳,共同营造出一幅超尘脱世的画面,令人心醉神迷。
这里也是人文荟萃之地,既有许多神奇传说,也有文化大师们留下的无数典籍、诗文和书画。漫步在瘦西湖畔,既是看一幅画,也是读一本书。现在的瘦西湖是任何到扬州的人必看的一道风景。这个扬州最大、最有代表性的国家四A级风景区,在某种意义上,是扬州这座城市的文化形象。
在唐代,扬州是中国最重要经济和文化中心,是盛唐面向世界的窗口。那个时代已经凝固在李白、白居易、杜甫、刘禹锡等历代诗人的篇章中。例如:
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杜牧)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李白)
所有那些关于扬州的诗句叠加在一起,便描画一个梦中的扬州,正是数十万首唐诗宋词构架了扬州令人迷醉的文化形象。
如果把瘦西湖看作是一支承转启合、张驰有度的乐曲,那么大虹桥便是她的前奏和序曲。从这里向北,水面聚然开阔,有了“湖”的意味;而穿过虹桥向南之后,水面便渐收为一条河。所以大虹桥也可看作是瘦西湖的入口和起点。
无伦你从哪里进入扬州城,想要找到大虹桥并不难。从如今的市中心文昌阁到达大虹桥,即便是步行,也只需20分钟左右。瘦西湖公园是一片南北向的曲折水道,几乎东西南北都有门可以进入园区。大虹桥位于瘦西湖的南大门,也就是正门,是游瘦西湖的最佳路线。
大虹桥最初是明崇祯年间建造的一座木桥,因为有着红色的栏杆,当时被称作红桥。到清代乾隆年间,木桥被改建为一座单孔石桥。所建的石桥就像一道彩虹横跨在湖面上,此后便被人称为虹桥。如今,我们看到的三孔石桥是1972年重建的,桥身尽量使用原来的青石板,桥面则以城内宋代的花岗岩条石加工而成,整座桥在原来的基础上拓宽和加长,外观比原桥壮观。
据有关资料记载,在乾隆年间,长堤从大虹桥的西岸开始,曾连绵近10公里,直到蜀岗的脚下。现在我们看到的“长提春柳”只是其中的一段。当时这里常常举办“市会”。每到一“市”,长堤上耍艺卖唱、说书玩鸟的、沽酒叫卖的,人来人往,热闹非凡。扬州的各式小吃也汇聚长堤。到了嘉庆、道光年间,随着扬州的衰退,长堤也渐渐荒废,一直到20世纪建徐园时,“长堤春柳”才得到恢复,也就是如今,我们看到的长堤。
现在,这条600米长堤两侧,三步一桃,五步一柳,相间而植。每逢初春,密密的柳条渐变成嫩黄色,再吐出一颗颗毛茸茸的绿珠,于是扬州便到了满城“烟花”的时候了。那句“烟花三月下杨州”曾令无数人怦然心动,其中的“烟花”指的就是柳絮。飞扬的柳絮其实是柳树的种子,春风会把它们带到远方。
和别处比起来,瘦西湖长堤上的春柳更有一种别样风情。在桃花的映衬下,碧玉般的柳条婆娑起舞。水光、树影、花香,不时有柳絮轻轻飘落在游客的肩头和发际,人行其间,恍若梦境。在弥漫的花香里,在拂水柳枝中,人的心也会变得轻柔起来。
在长堤的中部有一座滨水的方亭可供人小憩。亭内一块“长堤春柳”的匾额是扬州清代书法家陈重庆的手笔。联题“佳气溢芳甸,宿云澹野川”是扬州著名书法家、齐白石的弟子王板哉所书。
五亭桥是由乾隆年间的巡盐御史高恒所建。五亭桥的地位不仅体现在美丽的外观上,在我国园林史,我国建筑史和建桥史上,五亭桥都有着它特殊的地位。它是一座施工复杂、技术要求很高的石桥。五亭桥全长50余米,桥面和桥身围栏石柱的顶部都有雕凿精巧的石狮,飞檐下画栋雕梁的彩绘有着北方的风格和手法。在金碧辉煌的黄瓦映衬下,数条青脊画出纵横交错的优美弧线,无伦从哪个角度看,都有不同的艺术效果。
五亭桥,这座横卧湖心造型奇妙的桥,一向被认为是瘦西湖最美丽的景观,并由此成为瘦西湖的标志,甚至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成为扬州这座城市的标志。
在瘦西湖所有的景点重建中,最重要的一次就是关于二十四桥的。1986年,扬州人按照《扬州画舫录》中的记载和故宫博物馆收藏的清代画家袁耀所绘《邗上八景·春台明月》册页,以及乾隆《南巡盛典图》有关史料,结合了地形、地貌的现状,在清乾隆年间二十四景之一的“春台明月”旧址上,设计了二十四桥景区的恢复方案。
对于瘦西湖来说,二十四桥景区是一处特别的所在。从现在的地理范围来看,新建的二十四桥景区属于瘦西湖的一部分,但从文化内涵上看,“二十四桥”又似乎可以独立于瘦西湖而存在。
如果说瘦西湖的大部分景点都让人更多地想起清代的扬州,那么二十四桥就让我们更多地想起唐代。因为一首唐诗,几乎让所有的中国人熟知二十四桥。二十四桥是“扬州梦”里最温情柔美的段落,是一个让人诗绪飘飞的词汇。
现在,在瘦西湖北区的一系列的景点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这座玉带状的拱桥:24米长,2.4米宽,两端各24层台阶,24根栏柱。可以说,正是这座通体的设计数据都和“二十四”有关的桥,从实体上终结了关于“二十四桥”到底在哪里的千年疑问。
二十四桥终于架在了瘦西湖边。于是,杜牧无边的思绪,玉人翻飞的裙袂,月夜下的箫声,都一同轻轻落在了瘦西湖边。这真是一个完美的结局!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