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举全力打造旅游经济强县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恩施日报

建始县旅游局

时值《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认定标准》面向社会征求意见之际,谋划恩施全域旅游示范区建始核心板块创建工作,已成为建始上下的共识和具体行动。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大计和贫困民众生计,必须理性、科学、扎实抓紧抓好。

首先,要客观审视建始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矛盾问题。

服务体系不够健全,旅游硬件设施和“软实力”配套有待加强。硬件方面,大寨山、穿洞子沿线旅游开发有规划、难落地,西漂湾、高岩子沿线优质的生态旅游资源尚未开发,县城旅游接待主中心的功能未能得到充分发挥;业州城区西北部联通长江黄金水道的旅游大交通尚未健全,长岭岗和官店片区的旅游开发尚未取得实质进展,与奉节、巫山、鹤峰等地实现区域协作发展尚需时日;石门河旅游景区、乡镇集镇和各乡村旅游区餐饮住宿等设施不全,接待能力不强等等,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全县生态文化旅游业“一盘棋”的活力,短期内难以实现快速拉动消费的预期。软实力方面,旅游专业人才引进难、留住难,旅游企业创新度偏低、综合竞争力偏弱;涉旅行业服务意识不强、服务水平不高等等,已成为旅游业转型升级的主要瓶颈。

产品结构不够完善,旅游与关联产业融合发展的维度有待拓展。从旅游开发布局看,“一心三区”中的城郊片区开发尚需时日,短期内难以形成景区集群效应;从旅游产品内部结构看,观光产品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乡村旅游发展还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工农业、文化等关联产业对旅游业的贡献度不高,民俗文化、体育、农林渔牧与旅游“两张皮”的现象突出,休闲度假、冬季旅游等参与体验式新兴旅游产品还有很大的开发空间,文化氛围不浓、旅游商品不多、对外影响不强等问题突出。特色化、规模化和融合发展程度不高,致使旅游消费水平还停留在较低层面。

市场拓展不够深入,旅游宣传营销的抓手有待进一步精准优化。综合分析过去五年旅游市场的拓展情况,纵向比发展速度和市场份额都成倍递增,但与州内部分兄弟县市和周边巫山、武隆、酉阳等地相比,无论是投入力度、运作手笔,还是文化厚度、营销“点子”,都存在很大差距,游客接待数量和旅游综合收入也相去甚远。这直接导致建始旅游在州内难以真正进入第一方阵,在武陵山区难以形成重大影响。

其次,要积极抢抓面临的各种利好条件和发展机遇。

国际国内旅游业的发展趋势和消费需求,有利于实现县内优质资源与市场合理对接。随着全域旅游和个性化消费时代向纵深发展,民俗文化、乡土生活、健康养生、避暑度假等旅游业态将在旅游产业发展中掀起新一轮热潮。对于土家文化底蕴深厚、生态资源富集和立体气候显著的建始而言,在“十三五”期间完全能够投市场所“好”,迎来旅游产业发展的新春天。

国家支持旅游业发展的系列优惠政策,有利于激活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发展。中央批准建立湖北自贸试验区,必将快速促进建始旅游与国际旅游市场有效对接;国务院出台的《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为全县旅游产业发展消除瓶颈、弥补要素短板,特别是对扩大旅游投资、改善基础设施、丰富旅游产品、拉动旅游消费等方面将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国家倡导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并将出台《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认定标准》,为全县各乡村因地制宜促进以旅游产业为龙头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执行操作标准;省、州支持店子坪及其周边乡村发展当代红色旅游,对于丰富全县旅游业态、提升建始旅游知名度将产生强大的推动力。

良好的市场秩序和发展氛围,有利于全县旅游业乘势而上、长足发展。通过历年发展,旅游市场秩序越来越规范,客源市场结构越来越优化;全县旅游景区之间、旅游企业与农民之间、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已经形成积极互动的良好关系,旅游产业已成为全民关注和支持发展的支柱产业,为全县旅游产业乘势而上并取得更新、更大的成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要集中行政、经济、人文等各种资源予以科学落实。

结合县域实际,建始旅游应立足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和小西湖省级旅游度假区,充分发挥市场的主体功能、农民的主力军作用以及优质资源的后发优势,切实健全服务体系,不断丰富旅游产品,努力拓展旅游市场,强化区域经济协作,举全县之力建设全省一流、全国知名的旅游经济强县。到“十三五”期末,旅游成为富民强县的支柱产业,旅游业带动精准脱贫的人数达到全县总贫困人口的17%以上。要实现这些目标,必须集中精力抓好下列重点工作:

深入实施旅游升级工程,建成要素齐全、服务优质、游客满意的旅游服务体系。一是加强核心景区建设,夯实旅游经济协作发展基础。整合资源加快推进石门河、野三峡联合创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及省级地质旅游示范景区工作,尽早完成小西湖省级旅游度假区创建工作;有序推进官店、长岭岗和高岩子-西漂湾片区旅游开发,合理促进凤冠山-穿洞子林场片区和烟墩山等城郊休闲旅游开发;强力推动一批乡村旅游区和旅游景点健康发展,扎实开展店子坪红色旅游基地建设,形成点、线、面有机结合的旅游开发格局,为强化与州内相邻县市及与奉节、巫山等地的旅游经济协作发展打下基础。二是切实完善旅游配套,保障旅游消费者的服务需求。倾力打通建始与奉节、巫山的旅游交通大通道,努力提升县内旅游公路等级,形成良性的旅游微循环;切实完善游客服务中心、旅游集散中心、旅游厕所、垃圾污水处理、标识标牌、观景平台等配套设施;进一步提升旅游信息化水平,实现智慧旅游网络化;加大星级酒店、绿色旅游饭店和高等级旅行社的培植和升级力度,力争新增一批、晋级一批综合实力强劲的龙头企业;加强旅游行业管理、企业经营、专业技能、优秀导游和文艺演职人才队伍建设,形成流动合理的人才进出机制;加强旅游服务标准建设,建立健全安全应急救援机制,形成高效便捷、安全贴心的旅游服务体系。三是不断拓展旅游产品,拉动县域消费市场强力扩张。紧贴旅游消费市场,科学推进民俗表演、避暑度假、休闲养生、农事体验、工业和生态农业观光、红色旅游等旅游产品开发,不断丰富旅游产品。紧紧围绕“购”这个旅游要素和重点环节,加大市场主体的培植和引进力度,着力民族工艺品、民族服饰、特色美食和富硒农特产品深度开发,形成一批拳头旅游商品。

深入实施“旅游+”工程,形成旅游业与关联产业深度融合、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发展格局。一是深入推进“旅游+文化”。强化“黄四姐”文化在旅游中的核心地位,深入实施“黄四姐牵手刘三姐”文化旅游推广活动,推动民俗文化旅游跨区域融合发展,逐步形成国内知名的民俗文化旅游线路精品。定期举办“黄四姐”文化旅游节庆活动,拓展土家传统礼仪、民俗婚礼、丝弦锣鼓等民俗文化的运用深度和广度,深入挖掘红色旅游和硒文化元素,形成一批形式多样、省内外知名的特色文化旅游品牌。二是全面推进“旅游+工农业”。充分发挥硒之泉矿泉水、硒姑娘酒业等工业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效应,引导发展现代工业观光业集群。利用关口葡萄、蓝莓、景阳鸡等特色农产品种植加工基地,大力发展休闲、采摘、农耕文化体验等旅游新业态,打造生态农业观光业集群。三是科学推进“旅游+体育”。以龙王淌汽车越野房车露营基地为试点,探索完善汽车越野、摩托和自行车拉力、房车露营、攀岩、徒步、探险等户外运动项目营运模式,引进专业人才和团队加强指导,形成一批建始特色的体育旅游品牌。四是大力推进“旅游+信息”。深化智慧旅游建设工程,推动旅游传统企业和互联网互相渗透、融合,形成开放共享的旅游产业运营模式,拓宽区域旅游产业发展链条。支持旅游产品、特色旅游商品线上、线下销售有机结合,利用网站和各类自媒体、新媒体,实现旅游服务资讯、旅游安全监管等网络化。

深入实施旅游扶贫工程,努力实现探索旅游扶贫模式、推广扶贫工作经验、加快富民强县进程目标。结合产业发展基础和群众参与建设的能力水平,探索完善多种旅游扶贫工作模式,建成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旅游扶贫示范品牌:一是核心景区带动脱贫。扶持壮大核心旅游景区,引导景区和农户抱团发展,实现“建一个景区、富一方经济”的互利共赢目标。二是休闲避暑带动脱贫。结合特色产业、生态优势,大力发展休闲避暑等旅游新业态,拉动旅游商品的开发和销售,提升农村市场消费活力,促进村民脱贫增收。三是创业就业带动脱贫。坚持发挥旅游行业中创业就业的典型示范作用,引领带动脱贫一批。四是产业融合带动脱贫。把解决贫困农户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功能,大力发展以土家文化为灵魂,生态农业、现代工业观光和户外运动等为主要内容的乡村旅游,为精准脱贫夯实基础。

深入实施“金点子”工程,建立健全优质创意为牵引、民族文化为灵魂、跨区域融合发展为核心的旅游营销模式。逐年加大旅游发展专项投入,不断完善和创新宣传营销工作机制,重点针对华北、华东市场,引进专业水平高、执行能力强的团队策划和执行区域旅游宣传营销活动,推出一批在全省、全国具有重大影响的营销品牌,不断提升建始县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进一步优化客源结构、扩大客源市场。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