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社饭与蔡澜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恩施日报
编者按:

相比从历史、地理的角度认识一处陌生的地方,美食是一条更加直观的路径。美食这种全人类的语言,可以让人有滋有味地认知一个地方。

本专栏作者所在的恩施风味酒店是武汉十佳餐厅之一。在这里,许多恩施人慰藉乡愁;在这里,许多外地人初识恩施。随着名气越来越大,许多名人也慕名前来,在这里认识恩施、感知恩施,一尝恩施风情。

胡丽华

正是阳春三月的时候,我们酒店的门口挂着“又闻土家社饭香”的大横幅。媒体的朋友给我来电,说蔡澜下个月来武汉,想安排到我们这午餐,问我是否同意?想到是朋友没等话音落我就同意了,可我并不知道蔡澜是谁:“蔡澜是谁啊,值得你们提前这多天安排?”朋友惊讶得就像我不知道当今的国家主席是谁一样!她告诉我说:如果把美食界比喻成宗教,蔡澜就是教主,大名鼎鼎的华人美食家,在香港他是与金庸齐名的四大才子之一。火遍世界的中国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就曾特邀蔡澜作为节目总顾问。看来我真是井底之蛙孤陋寡闻了。

一个星期天的中午,蔡澜先生在一群媒体记者的前呼后拥下来了。他身着白色的棉布中式上衣,很有质感的黑色裤子,平底的中式布鞋,高高的个头身板儿直直的,头发梳得纹丝不乱,全身上下整齐干净。搭配协调的服饰,透视出他不一般的生活品味。在朋友的介绍下,蔡澜先生笑容满面伸出手来,握住手的那一刻,感觉出了他的平和亲切。

当天准备的菜,都是地道的恩施菜。一道道的菜上来,蔡先生只是微笑着,只吃不语。只有“凉拌鱼腥草”上桌后,他才打开了话匣子:“重庆人吃它的叶,湖北人吃它的根,我更喜欢吃叶。”我担心腊蹄子油太厚,蔡先生吃不惯,他却说没有了猪油香,这个就不好吃了。只见他的筷子几次伸向油亮亮的腊蹄子,吃得极其仔细。他推崇猪油,认为“最无聊的健康建议是别吃猪油”。

当脂光泽润芳香扑鼻的社饭出现时,蔡澜先生看了又看闻了又闻,饶有兴趣地听我们讲土家族“过社”的习俗和社饭的制作过程。我告诉蔡澜先生,社饭自古有之,是中国汉、土家、苗、侗族等民族祭祀社稷的一种食品。

吃社饭,主要在社日(即立春后第五个戊日)进行,民间习惯称为“过社”、“拦社”等。戊日属土,所以这天是祭祀土地菩萨的日子,人们以祈年景顺利,五谷丰登,家运祥和。清代《潭阳竹枝词》曰:“五戊经过春日长,治聋酒好漫沽长。万家年后炊烟起,白米青蒿社饭香。”就是对土家人“过社”的真实写照。直至今天,恩施人都会在过社的日子里,将田园、溪边、山坡上的鲜嫩社蒿(香蒿、青蒿)采撷回家,洗净剁碎,揉尽苦水,焙干,与野蒜(胡葱)、地米菜、腊豆干、腊肉干等辅料掺合糯米(可掺部分粘米,但需先将粘米煮成半熟后掺入糯米)蒸或焖制而成。其味鲜美,芳香扑鼻,松软可口,老少皆宜。蔡澜吃了一小碗后问:“能打包吗?”看来,“食神”对社饭的味道首肯了!见我们装了一大盒,他说,多了吧。我告诉他:“这个季节我们恩施人家家户户送完自家的,吃不完别家的。每年社饭都会乘飞机火车走向各地,抚慰游子思乡的味蕾。放进冰箱冻起来,每次舀一点慢慢炒,越炒越香,会吃上瘾的!”最后上的点心——玉米粑、荞麦粑,蔡澜一样尝了一个,仍然是满脸微笑问:“能打包吗?”看样子是真喜欢。

印象极深的是蔡先生始终都是笑盈盈的,说话慢条斯理,轻声细语。想想他面对粉丝风骨神采地说“梦想开一家青楼”,倒真觉得他是高雅的才子,不是低俗的风流。蔡澜先生走以后,一段时间内很多的粉丝追随他而来,直接要求按“蔡澜食谱”点菜。

几年过去了,读完了他赠送的《蔡澜作品自选集》,看了蔡澜先生做客浙江台的《华少爱读书》节目,特别能赞同金庸的“论风流多艺我不如蔡澜,他是一个真正潇洒的人”。随着央视《舌尖上的中国》的热播,每次片头出现“总顾问:蔡澜

沈宏非”的时候,我总是很自豪,因为他俩都吃过我们恩施菜。

与名人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