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行记者
曹
歌
日出耕田,日落写作。这是监利县程集镇袁河村村民袁作军一天的安排。
由于某种原因,读到高中的袁作军错过了进一步深造的机会。为了生活,他远走湖广,做过酒店服务员、工厂工人。但不论生活如何艰难,他都没放弃对阅读的渴望。正是坚持阅读,让他重新拥有了对梦想的追寻,懂得了执着的可贵。
“当时家穷,也买不起很多书,最初读的书就是父亲收藏的《鲁迅作品选》和《写作知识》。”袁作军告诉记者。
10多年前,袁作军从深圳回到家乡,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每日繁重的劳作之后,阅读成了他生活的唯一慰藉。他始终记得小学老师袁作臣和高中老师张望春对他的鼓励和期望。
英国作家卡莱尔说过:“书籍是真正的大学。”由于喜欢读书,袁作军成了村里公认的秀才。村里凡是与写作有关的难事都找他。今年5月,袁作军被村里推荐撰写本村的历史、沿革和名人故事,他不负众望,圆满完成了任务。
李克强总理说:“把阅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把它与工作方式相结合,不仅会增加发展的创新力量,而且会增加社会的道德力量。”这在袁作军身上有明显的体现。
“以前我是个脾气暴躁的人,通过读书,明白了很多事理,遇事变得冷静;同时,读书让我远离了打牌赌博;更重要的是,阅读又让我重新燃起文学创作的梦之火焰。”面对记者,袁作军抑制不住对阅读的一往情深。
从1990年在《湖北农民报》发表散文《心中的故事》,在河南《跨世纪》杂志发表散文《倪夫子》之后,由于生活所迫,袁作军放下了手中的笔。
直到2015年,大量的阅读加上自身丰厚的生活积淀,袁作军再次打开了创作灵感的闸门。小小说是他擅长的题材之一,《丁村旗袍》《灰色收入》《借钱》《假钞》《阴影下的春天》《一字之祸》等小小说作品不断见诸报端。厚积薄发,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他就发表了40多篇作品,袁作军成了小有名气的农民作家。
“目前,手头已经完成一部中篇历史小说《大汉诤臣》,《武进士》和《董憨巴》两个电影剧本,今年还打算写二三篇中篇小说,争取明年能出版一两部小说集。”谈到以后的创作,袁作军信心满满。
“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进入省作协。”说起未来的目标,袁作军这样对记者说。
因生活而放弃了写作,因阅读重新拿起创作的笔。阅读,让他找到了生活的目标;阅读,让他实现了人生的理想。
阅读真的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个人。
书香阵阵溢乡村
荆楚行记者
张
曼
“刘主任,这一期的《幸福》杂志到了没?”6月7日上午9点半,桂花台村农家书屋门刚开,就迎来了第一位读者——退休老师左永安。
2011年,桂花台村农家书屋建成开放。刘艮祥是桂花台村党支部副书记兼村副主任,做事细心,待人耐心,村部请他担任图书管理员,管理2000多册图书、100多种音像制品。
22平方米的“农家书屋”,沿墙是5个书柜和一排报架,书柜上贴着“文学类”“科技类”“少儿类”“社会类”“生活类”等标签,整齐摆放着各类书籍,报架上则放着《仙桃日报》《湖北日报》《人民日报》《农村新报》等报刊,供村民取阅,中间是4张阅览桌,12把椅子,北面靠墙还有四台电脑。
将读者安置下来,桂花台村党支部书记缪圣清取出一份《仙桃日报》,逐条阅览当天的新闻。“我每天来到村部,第一件事就是看《仙桃日报》,这里有离我们最近的新闻,我最感兴趣。”
不多久,忙完农活的村民们陆续来到书屋,书屋开始热闹起来。养虾大户刘浩然径直走向科技类图书区,取下一本《稻田养鱼虾蟹蛙贝技术》,在阅览桌旁坐下细细琢磨。“养虾最关键是水质,你看,这里就说得很清楚。”看到兴头处,刘浩然忍不住与邻桌的村民讨论。除了养虾,刘浩然家里还出售化肥与种子,“平常多读书,别人来买我的化肥和种子,不懂的地方我就可以用书里的知识回答。”刘浩然告诉记者。
听到刘浩然与邻桌的激烈讨论,种植茭白的刘华兵并不为之所动。只见他眉头紧锁,表情严肃,两手捧着《水产养殖病害防治实用技术》若有所思。刘艮详告诉记者,刘华兵的茭白今年销路不好,他正想办法提高茭白品质,打开茭白销路。“看书可以指导实践,我的茭白现在销路不好,相信这书里面一定可以为我指明一条道路。”刘华兵说。
讨论越来越激烈,正在报架旁浏览《农村新报》的熊中兵放下报纸,加入了刘浩然的讨论话题中。他们时而激动拍桌,时而捧腹大笑,时而微笑点头,时而摇头叹息。虽然家里养着鱼,但熊中兵每天要到书屋浏览各大报刊。“我每天必来书屋看新闻,了解国家和市内最新政策。”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22平方米的农家书屋,承载着农民发家致富的梦想,成为了农民的科技加油站、法律服务所、娱乐休闲地。
点亮阅读的“星星之火”
荆楚行记者
吴述明
窗外,荷叶亭亭,睡莲怒放,草木苍翠;窗内,十多名戴着红领巾的小学生席地而坐,手捧书卷醉心阅读。6月13日,记者走进天门市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看到的就是这样一幅美丽温馨的图景。
2015年7月,天门市妇联在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安全自护教育展厅内建立半小时阅读图书角。从此,这里成为了很多小朋友假期的精神乐园。
整洁干净的展厅一隅,彩色的书柜上排列着300多册各类书籍,一个小小的阅读角就是一片学习的净土。
看书的小学生来自该市杨林中学。当天,学校组织了32名三年级的学生参观安全自护教育展厅,一个小时的参观结束后,讲解员“接下来可以自由活动”的话音一落,十多个孩子就争先恐后跑到阅读角,挑选自己喜爱的图书。
市妇联相关负责人介绍:“每个星期这个展厅都会接待一批学生参观,他们来自不同乡镇、不同学校,但都对这个阅读角表现出了浓厚兴趣。”
建立半小时阅读角只是该市妇联开展“全民阅读”活动的一个缩影。去年以来,天门市妇联坚持以“每天半小时·书香伴成长”为主题,广泛开展“全民阅读进家庭”,以书香为媒,为学生的生命成长打上健康底色。
发出《每天半小时·书香伴成长——半小时阅读倡议书》、开展“亲子经典图书”荐书活动、募捐经典诵读图书,一系列半小时阅读活动自去年以来陆续开展,在天门市广大家庭中点亮了阅读的“星星之火”。
“作为父母,我们现在认识到了培养孩子阅读兴趣的重要性,每到周末或节假日,我们总会带孩子到阅读角或图书馆看书。”市民赵礼珍说,让她自豪的是,通过阅读,孩子已经能很完整、准确、流利地讲出很多历史、天文等方面的故事,所写的作文也经常被老师当范文在教室里张贴展出,并多次代表学校参加各类作文竞赛活动。
读书,从家庭开始
荆楚行记者
赵晓丽
客厅茶几上、床上枕头边……6月3日,走进2014年咸宁市获得首届全国“书香之家”称号的陈卫东家中,随处可以看到书籍。
“读书不仅能够丰富知识、开阔视野、陶冶情操,也能给孩子做个榜样、教育她们成才。”说起读书的好处,陈卫东侃侃而谈。
陈卫东是咸安区永安中学的一名语文老师,妻子杨芹芹是官埠桥镇湖场小学老师。由于家庭和职业缘故,陈卫东很早就与阅读结下不解之缘。
在父亲的影响下,他从小就坚持阅读。当上教师后,手捧一本书细细品读,已经成了陈卫东生活中的一部分。目前,陈卫东家中藏书已有2400余册。
因为良好的家庭阅读氛围的影响,陈卫东的两个女儿成绩优异。目前,大女儿陈芳考上武大研究生,小女儿陈艺考上北京大学的物理学直博。
陈卫东认为,两个女儿取得如此优异的成绩,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从小培养的阅读习惯。
小女儿陈艺说,在她启蒙时期,父亲送给她两本带插画的《唐诗300首》,她的文学情结就此萌芽破土。从那之后,她对任何有关唐诗宋词元曲的书籍文章都会如饥似渴地阅读。而且由于特别喜欢红楼梦,大学时期加入了学校的《红楼梦》学会。
大女儿陈芳与妹妹不同,她从小偏爱数学,喜欢看经济和心理学方面的专业性、实用性较强的书籍。
“在孩子从小的习惯培养里,注意力培养非常重要。”陈卫东说,在阅读中,两个女儿就此培养了比较强的注意力和理解力,不管学什么都能快一些。
此外,陈卫东认为,除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至关重要。他与妻子就一直坚持与孩子一起读书,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
一家人不仅对《红楼梦》《诗经》《聊斋志异》《儒林外史》《东周列国传》《资治通鉴》等名著爱不释手,对各类杂志也多有涉猎,一家四口日均阅读时间接近7个小时。
每到周末,一家人还总会聚在一起读书交流,有时候会玩成语接龙、猜谜语等游戏,妙趣横生、其乐融融。
因为读书,一家四口获得了许多荣誉。陈卫东、杨芹芹曾多次获得先进个人、优秀教师、骨干教师、咸安名师荣誉称号;女儿陈艺、陈芳分别被北京大学和武汉大学录取,而今还在继续深造,攻读研究生。
在陈卫东看来,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细胞良性,社会肌体方能健康。营造一个书香之家,对后代、对社会都起着积极作用。读书,要从家庭开始。
听,宜昌“万人吟诗”
荆楚行记者
杨
婧
“离是骚啊!是百尺千里的愁骚,是千门万户的烦、千门万户共同的忧,离开秭归,你写下《离骚》……”
6月8日上午,在宜昌举办的2016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开幕式上,台湾明道大学人文学院院长、著名诗人萧萧朗诵了他原创的诗歌《诗的原乡》。
与此同时,在宜昌的学校、社区、农村,数万市民或个人,或集体,或诗伴舞,或音乐伴诗,在各个校园里、在磨基山下、在天然塔旁、在镇江阁屈原雕像前,开展了声势浩大的“万人吟诗”活动,与主会场相呼应。
“万人吟诗”活动由宜昌市委宣传部、文化新闻出版广电局、教育局主办。本是一次官方活动,却成为全市百姓共庆、共享、共赏的文艺盛事。
据统计,此次活动全市共有30多所中小学校、3万多名师生、城区近千名来自社会文艺团队的文艺爱好者积极响应和参与。
三峡红叶合唱团是此次吟诵活动中平均年龄最大的团体,他们最小的48岁,最大的73岁。“端午节是我们的传统节日,我们一定要参与进来,讴歌美好生活,弘扬传统文化。”副团长刘光珍告诉记者,活动通知发出后,大家一呼百应,积极参加,用心排练,只为展现出最好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风貌。
记者还发现,在此次吟诵活动中,不少诗歌是本土原创。西陵区镇镜山小学朗诵的《宜昌儿女》、点军区朗诵的《宜昌,横亘千古的人文画卷》、伍家岗区朗诵的《致远方·我爱伍家岗·天然塔的守望》、夷陵区朗诵的《夷陵恋歌》等,都出自本土诗人之手。
《夷陵恋歌》的作者、夷陵区文联副主席周士华表示,在“诗歌之城”宜昌,组织诗歌吟诵活动、创作活动已经成为传统,这不仅在全市营造出人人爱诗的浓厚氛围,更激励基层文艺工作者,创作更多充满正能量、体现时代风貌、宣传大美宜昌的优秀诗歌作品。
一次好的文化活动,能繁荣文艺创作、培植文化队伍、提升文化品位、展现新城风貌。伍家岗区文化局文化科科长龚晓惠说,诗歌在宜昌是深入百姓生活、渗透百姓血液的表达,希望活动能坚持开展下去,让更多人能感受诗歌的美,读到城市之美、家乡之美。
书香氤氲中,到达诗和远方
荆楚行记者
刘
明
5月15日下午,位于北京朝阳区七圣中街的单向街书店内,热闹异常。到哪里都被众星捧月,说话自带“明星气场”的荆门诗人余秀华正在店内发布新书、个人第三本诗集《我们爱过又忘记》。余秀华与现场读者一起谈诗、读诗、唱诗,场面温馨、感人。《我们爱过又忘记》中的作品更加成熟,饱含生命的张力和能量。北大教授臧棣,学者喻国明,主持人鲁豫等人倾情推荐。因一首《南山南》而红遍大江南北的歌手马頔、吟唱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歌手蒋山,都到现场做嘉宾为诗人助阵。
出身农民、身患脑瘫的荆门钟祥人余秀华,去年以横扫一切的姿态,引发各路媒体的疯狂报道。其诗集《月光落在左手上》一月内发行就突破10万册,她也成为20年来中国诗坛最火的诗人。她的诗歌、真挚动人,神来之笔随处可见。不仅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热爱,也得到文化界的广泛好评。从去年至今,余秀华拿奖拿到手软:先后获得《诗刊》“年度诗人”、中国诗歌学会“年度诗人”、中国作家榜“年度诗人”、深圳读书月“年度作者”、《出版人》杂志“年度作者”。余秀华的诗名远播海外,得到日、韩媒体的报道,瑞典方面邀请其开办诗歌朗诵会。
余秀华从高中二年级起便辍学在家,村民的娱乐是打麻将玩牌,而余秀华只喜欢看书,包括诗博尔赫斯的作品、阿来的《尘埃落定》等,而对她影响最大的书籍,则是《海子的诗》。“读书不一定能改变命运,但是一定可以改变人的心境,能够让人获得平静,平静本身就是一种力量。”
6月6日,余秀华对采访她的荆楚行记者说,“我靠阅读找到在世间行走的一根拐杖,到达诗和远方。”
谈到自己的读书经验,余秀华说,她喜欢将多本书一起读,让不同的书带来的各种想法在大脑中碰撞,激发出写作灵感。她向记者列出了自己近期混读的9本书,有《红楼梦》《屈原全集》《卡夫卡文集》《物种起源》《铁皮鼓》等。在5月23日的个人微信里,余秀华列出的今年春天自己阅读的几本好书,包括《万物的签名》《无声告白》《写碑之心》《群山之巅》等。
余秀华说,拿起一本好书,读到一篇好文章,就像和朋友们一起轻快地穿越一片无边无际的田野,每走一步,空气就更新鲜,视野也更开阔。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