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市芭蕉侗族乡南河村楸木园,因原有一棵古花楸树而名,地处恩(施)黔(江)古盐大道,紧临富尔山林场,现有81户420人,新、老陈家院子,居住着20多户清乾隆年间从湖南迁入的陈氏村民,山高交通不便,宁静、原生的自然风光,与整洁的吊脚楼、农耕文化遗存,构成一个古朴的侗族聚落。
楸木园的山坡树木竹林中掩映着多栋百年以上的清代吊脚楼。有两个陈家院子,一个是陈家大院子,大小房间27间,长方形四合院,院坝1200余平方米,4栋清代古吊脚楼,20余间,最早的1栋已有一百多年,是陈氏的老祖屋,低矮古朴。另一个新屋院子,原有18户,现有9户,人迁移了,房屋还保留着。
吊脚楼利用地形,依山傍水而建。木柱抬升吊脚,上、下两层,上层通风、干燥、防潮,做居室,防野兽和毒虫,下层为牛栏猪圈或杂物间。屋顶盖布瓦或叫青瓦,四角飞檐。用瓦堆砌成高约20厘米的屋脊,中间垒成“二龙抢宝”、“双凤朝阳”、“鹤鹰展翅”等吉祥图案,两端提成翘角。
吊脚楼有一正三间两厢房的,如新屋院子。也有一正两厢房的,也有像陈家院子一正六间两厢的。正屋中间为堂屋,堂中设有神龛,置香钵插香烛。两旁为住房及火塘(坑),火塘为烤火取暖、烧罐罐茶、煮鼎罐饭而用。厢房多为吊脚,上有绕楼的曲廊,配有栏干,称“走马转角楼”、“丝檐”。
楸木园陈姓祖籍是湖南常德武宁县高安庄人氏,清乾隆年间,因常德府武宁县水患成灾,施南府实行“改土归流”政策,陈琳长子陈国殿携妻杨氏迁徙到湖北施南府南乡芭蕉楸木园花楸树梁子。在楸木园“高尖上”的山坡上,有陈国殿夫人杨氏的坟。陈氏世代遵循陈氏家训,弘扬中华民族美德,陈氏治家严正,人才辈出。曾祖陈泰国曾任私塾先生30余年,次子陈春波是清进士,陈春波的孙子陈万邦是革命烈士。
陈氏有“百犬同槽”“九世同堂”之说。“百犬同槽”是陈氏的一个象征,据传义门陈氏养犬百只,互不斗殴,同食一槽,共眠一室,其中一只脚拐,常眠于正宅屋顶,似一朵祥云庇护着义门。白天每食,若一犬不到,则余犬不食。“九世同堂”指陈氏家大人和,繁衍到九辈人而不分家。另有吃梨不分“梨”(离),一鸽合家尝的说法。
陈氏杀年猪时,点香烧纸祭奠,宴请周围亲友吃刨汤,年前打扫屋前屋后环境卫生,室内扫扬尘,春节那一天,先到院子东边的太山庙敬祖人,再去路旁的土地庙敬土地神,回家敬猪栏牛圈、灶神、家神,吃团年饭时先在桌上搁筷,家神和桌下烧纸,喊祖人吃饭。
立春之后的五戊之前过社,用糯米、野葱、社蒿、腊猪肠加瘦肉丁、豆干丁等做成社饭,接亲友聚饮、吃社饭食饭,临走还馈赠一袋。过社时,有满三年的新坟家举行“拦社”活动,唢喇、锣鼓喧天,鞭炮轰响,坟墓围上红布祭帐,坟堆插满五颜六色的旗锣鼓伞,坟前上祭品,后人祭拜。
清明节“插青”,一束束白纸条,形似用钱在皮纸上钻成花样的“青”,在坟前点香烧纸、磕头作揖,又叫“挂青”。
五月端午,未婚男青年到女方家打端午,男方送给女方新衣或新布,女方打发多是草帽、扇子,或送男方亲手做的布鞋。各家各户户在山上打棕叶包棕子,在门枋上挂一束青蒿,用于驱邪除妖,保护家庭平安,用青蒿熬水洗澡去风止痒。
六月六晒龙袍和尝新,各家各户在场坝、丝檐上晾晒衣袍。有“六月六,禾早熟”的民谚,把刚成熟的包谷做成粑粑、汤圆等,伴以肉类供奉祖先,接亲友尝新。
七月十二过月半,亲友团聚共叙佳话,出了门的姑娘必须回家过节,称“年小月半大”。
陈氏还有许多禁忌。正月初一不往外倒水,因为倒的是“银”水。除夕团年饭里不泡汤,忌来年请工做活遇雨天。逢戊不能泼水、扫地,怕水淹、风刮。女子正月初一不许梳头,忌本年田土被水剐(冲)。女孩不能坐门坎等等规矩。
楸木园有许多农耕文化遗物,是民族聚落中少有的。恩施市文化、文物部门调查发现,这里有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娶亲中的背篓、庚书盒、庚书、期单、钉子鞋,手动辗茶机、茶篓,石磨、石碓、纺车,还有一条“农业学大寨”时期的长200米的石槽灌溉水渠。特别是一件抗战时期的“壮丁”胸章和一件“壮丁证”,由恩施抗战历史陈列馆征集展示。
楸木园也是一个自然文化遗产博物馆,森林覆盖率高,是天然的植物园与动物园。古树保存多,药草遍地,野果满山,野花争妍。
楸木园还是泥石流遗址地,有一个叫“垮山”的地方,在富尔山边,长达数百米如刀削斧劈的山崖向东巍巍挺立,泥石流坡地改成良田,建成了村落。岩石上有几亿年的古生物化石,如三叶虫、螺丝、蚌壳等,随处可见。
这个高山原生民族聚落,正掀开自然文化保护开发的新篇章。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