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阳春三月让我们一起去荡漾花海吧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恩施日报
谭举先

谭显爱

谭云枝

文/图

牛洞坪

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各种绚丽的花朵竞相开放。在巴东县长江北岸的东瀼口镇牛洞坪村,最耀眼的当属油菜花。这里,拥有一片独特的油菜花资源,与千年文化交相辉映成一幅耐人寻味的油画,让人百看不厌。

这是当地一年中最美的季节,泥土的清香和菜花的香味弥漫于群山沟壑,乡村田园,让人沉醉。每到油菜花开的季节,漫山金黄,蜜蜂忙碌,那是一道金色的人间仙境。

3月24日,巴东县首届“油菜花节”就在这里举行,在这样的季节,带着家人来吧,走向田野,感受最美的心情和风光……

牛洞坪上菜花香

在长江边上的牛洞坪村,属东瀼口镇的最北端,与秭归县比邻,距县城约30公里。牛洞坪村因村内有一个犀牛洞而得名,全村常住人口2480人,是东瀼口镇人口最多的村庄,全村525栋土坯房,是巴东土坯房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村庄之一。牛洞坪村的农业主要以水稻、油菜为主,水稻种植在这里有1000多年历史,现有1300余亩。这里的大米色泽鲜亮,口感醇香,作为明清时期朝廷贡米,遍销全国,被誉为中国的泰香米。

从巴东县城出发,过长江大桥进官渡口镇沿着原209国道往东过东瀼口镇到牛洞坪村,要攀爬一段段弯弯曲曲的盘山公路,约一个小时的车程。坐着车慢慢接近山顶,翻过一座名叫千军坪的山峰时,突现一大片宽阔的山坡,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大片金黄色的油菜花,使人眼前一亮:数栋连片成块、高低错落的土砌瓦盖土坏房,掩映在漫山遍野的油菜花丛中。油菜花与远山、土坏房,构成了一幅原始古朴的乡村田园画卷。

春风吹过,花浪滚滚,花香飘然而至。在漫山遍野的金黄色中,簇拥在一块儿的村落、翘翘的马头墙、中午时分升起的袅袅炊烟,水墨画一般。据介绍,牛洞坪村共有这样的土坯房525栋,也是巴东县目前土坏房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村庄之一。巴东土坯房(建设)是巴东土家族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土坯房屋居住非常健康,不仅通风透气、冬暖夏凉,而且使用寿命长,防震效果好。

行走在油菜花的田间小道上,习习的春风,轻轻地吹拂着山坡大地,显得空气格外清新,一块块金灿灿的油菜地随着春风荡漾,宛若千层波浪翻涌,一波潮来一波歌,让人心旷神怡,一群群蜜蜂飞来,忙个不停采集花粉。偶尔可见三五成群的农民在田间劳作,有人牵着牛用犁头在翻耕农田,也有人在种瓜果豆子,一幅恬静绝美的农耕画。

要想看见牛洞坪油菜花的全景,就必须到一个叫松木垭的地方,现已修建了观景台和停车场。站在此处登高望远,向对面看,可以看见牛洞坪村的全貌,也是拍摄宏观油菜花的最佳地点。放眼望去尽是一片花海,金浪涌动,花香袭人,人在花中走,犹如画中游。一片片齐刷刷、金灿灿、黄嫩嫩的油菜花像展开的一幅巨大鹅黄色的绒地毯,一直铺到遥远的天边。在此可以看见牛洞坪村山地坡度较缓,层层梯田绕山转,漫山遍野的油菜花,曲折的线条,还有星罗棋布的池塘,一望无际的金黄显得异常斑斓,令人感叹,大色块的简单构图给人丰富的遐想。

红色底蕴润沃土

三月的牛洞坪,不经意间,处处扑入眼帘的,便是那无边无际的金黄色的原野,那朵朵花瓣如云霞般,风风火火地漫向天涯。1200亩油菜花,就这样遍布在丘陵、山岗、房前、屋后,和着阳春三月的微风,摇曳多姿,引来蜂蝶飞舞。油菜花海里,村落点点,寨子棋布;此起彼伏的喀斯特锥形山,点缀花海中,有如人间仙景,构成绝妙的图画;牛街石岩溶洼地,是喀斯特岩溶中的一种典型地貌,呈现出别致的“千丘田”田园风光。

到了松木垭后,沿着山脊往下有一条一米多宽的游步道,可以直达肖家垭,这条游步道也叫红军路,长约1300米,据记载大革命时期,由贺龙领导的红军曾多次走过这条路。行至红军路约700米处,路旁有一个表面平整的四方大石头,叫红旗台,石头表面很平整,中间用来插旗杆的圆柱形孔至今保存完整,仿佛向我们诉说着曾经轰轰烈烈的革命斗争史。在这里眺望后方最高的山峰,名叫龙会观。这座山峰海拔1720米,脚踏两县,东与宜昌秭归接壤。

沿着游步道步行到了肖家垭,却又是一番景象,前方绝壁断崖上是一座非常平整的山坡,就是相邻乡镇溪丘湾乡的甘家坪村。脚下的峡谷是板桥河,板桥河的上游是甘坪河。两岸绝壁千仞,河谷清泉叠瀑,曲径通幽,人迹罕至,是徒步旅游的绝佳圣地。甘家坪与牛洞坪山水相连,以板桥河为界,风景优美,也是巴东早期中国红色革命根据地。

过了肖家坪,向南走500米,就是牛洞坪村的对坡,是中共巴归兴县委(对坡)扩大会议遗址。1927年11月巴东县第一个党组织成立,1928年3月建立了恩施州内第一个人民政权——巴东县人民委员会,牛洞坪是湘鄂西革命根据地之一,1931年8月巴归兴中心县委书记胡荣在农民曾德勤家里主持召开巴归兴县委扩大会议,属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心根据地,如今这里老屋已经毁掉,只幸存剩下一个四合天井屋内的泉水井,名曰“长生井”,留下了黄大鹏、贺龙、关向应、段德昌、周逸群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足迹。

参观完对坡的遗址后,趟过付家河,向上走,就到了有名的犀牛塘,是一个能容纳几千方水的圆形大堰塘。堰塘周围的油菜花,倒映在水中,显得格外的灵动,又是一番景象。犀牛塘还有一个神话传说。相传此前这里来过一头犀牛样的神兽,它住在山洞,昼伏夜出,洗澡躺过的地方出现一块平地,后人就取名牛洞坪。犀牛神兽踩出的72个脚迹就是现在灌溉稻田的堰塘。犀牛塘这边几户人家叫卢家屋场,是巴东武装起义的司令部,红三军教导第二师师长黄大鹏同志在东瀼口二塘垭的战斗中不幸遇难,牺牲后牛洞坪的谭祖甲将他从二塘垭背下两河口,再爬15公里山路,埋在了这边的菜花地里。还有红三军党代表罗玉卿牺牲后也埋葬于这边叫石院子的地方。黄大鹏、罗玉卿的追悼大会就是在犀牛塘这个地方召开的。

天然民风博物馆

犀牛的故事很精彩,但毕竟是个传说,牛洞大米好吃的真正原因,可能与这里的气候、土壤和清澈的泉水有关系。牛洞平均海拔700米,水稻生长期比一般地方长,所以质地柔软;牛洞的土壤肥厚,含有多种微量元素,所以营养丰富;此外,牛洞的大米年年丰收的最大功臣,还是星罗棋布、遍及全村的72个堰塘。这些堰塘的水源都是地下冒出来的清泉,像一个个大大小小的水缸,浸润着5000多个层层叠叠的稻田。由此可以想象,到了秋天,金黄色的稻子熟了的时候,在牛洞坪村还可以欣赏到千亩稻田的田园美景。因此牛洞坪村也是一个“春赏菜花遍山黄秋看稻菽千层浪”的乡村旅游好去处。

沿着犀牛塘继续向上走,就到了向家大院。向家大院是解放前地主宋继祥的,上世纪50年代是土改的指挥部。宋继祥斗倒后,房屋分给了周边穷苦百姓,最多的时候这里居住着百余人,非常热闹。向家大院看似普通,却是一个集古木文化、土家文化、农耕文化于一体的天然博物馆。

最引人注目的是屋后有1棵约3米粗的古樟树。据说这棵树已有千年历史,是北宋宰相寇准任巴东县令时亲手栽植。寇准20岁任巴东县令,执政三年,留下迁城为民、劝农稼穑等许多佳话。千年古樟,历朝更迭,至今依然葱茏劲翠,像一名沧桑的老人,从北宋时期见证了莱公"勤政、清廉"的老巴东精神,而今又见证着与时俱进“干净、自强”的新巴东精神。住在樟树附近的谭联东老人,今年已有78周岁,他告诉记者,在他老太爷那时起就有了这棵樟树。在大樟树后上方的滩坪,黄大鹏等人曾在此处歼灭巴东铲共团大队长谭先开。十一组的税永明为躲国民党的围剿,眼睁睁看着国民党把他的房子一把火烧了。

离向家大院的下方不远处,有一口古井,这口井名叫凉水井,此地酷似一条青龙,祖辈传说凉水井就是龙嘴。该井冬暖夏凉,越是枯水季节水量越大,其灌溉的稻田又是牛洞坪最好吃的大米,也因此牛洞大米远近闻名,成了供不应求的贡米!

田园风情醉山乡

美丽乡村、风情牛洞。“油菜吐芳华,千里尽金黄”。近年来,牛洞坪恬静绝美的田园风光、惬意舒适的自然气候、乡愁浓浓的土家风情,特别是土坯房保存之好、规模之大引起了外界的关注。

此外,巴东古八景在牛洞坪附近,就占其中三个,有牛口滩声、村寺晓钟,瀼溪渔火。境内有龙会观、牛角尖、金甲山、羊乳山、白虎云、卡子岭等群山叠翠,有东瀼河、牛口河、宝塔河、纸厂河、付家河、王家河等溪流纵横,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近年来,巴东县委、县政府决定,将牛洞坪打造成乡村旅游和观光农业的风景示范区。今年,该县还在牛洞坪举办首届“油菜花节”,借节搭台,拉动地方经济发展。

而今的东瀼口镇是万里长江上最著名的无核椪柑之乡,是国家著名风景廊长江三峡上的重要节点,是中国早期红色革命根据地,是牛洞高山大米的主产区,是真香茗贡茶的主产地。

据此,东瀼口镇委、镇政府提出,全力打造以牛洞坪村的美丽乡村稻香园、雷家坪村的生态观光柑橘园、羊乳山村的绿色氧吧贡茶园为中心的“三园”建设。

记者手记

观乡村美景,品油菜花香,尝农家乐原汁原味,体验乡村旅游,回味孩提时代的乡野童趣,消除在大都市喧哗的烦恼,享受乡村僻乡荒野的新鲜宁静,放松工作烦忙的心情,可以说是一种新时尚。

巴东借油菜花节搭台,撬动乡村旅游,拉动地方经济发展,是一次有益的尝试。巧打地方特色品牌,盘活大山资源,用地理优势找出路,是当前脱贫攻坚的主攻方向,为此,我们由衷地为巴东“油菜花节”点赞。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