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东乡古道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恩施日报
记者

谭琼辉

通讯员

张迪

文/图

从恩施城区出发沿恩鹤公路东行23公里,便来到了处于清江之畔的“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三岔。恩施市三岔乡东与新塘、沙地交界,南与宣恩万寨相望,西与舞阳坝毗邻,北与白杨、崔坝接壤。国土面积259.35平方公里。作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的三岔乡,当然有很多值得为外界称道的艺术精品,比如傩戏便是其最为璀璨明珠的代表。可除了傩戏之外,从去年开始,有一条被命名为“东乡古道”的大路再次闯入人们的视野,这条古道沿着浑水河徐徐铺开,将沿途的风光和古迹就像一颗颗明珠似的串了起来。

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去三岔乡的时候是在春节前,虽然很冷,可那天碰巧出了太阳,心里有一丝窃喜,以为老天对我很眷顾。

三岔乡离恩施州城不算远,可我也仅仅去过三次,上一次去还是两年前,是在炎炎夏日,只记得路很陡,弯很大,加上司机熟悉路,车速太快,不晕车的我也有些心虚。可这次不一样,因为沿途的风光好像变美了,我是边走边下车拍照,看着从远处山峦间升腾起来的冉冉雾气,心中是怡然自乐。

到了镇上,乡政府分管旅游的负责人田好亲自开车前去探寻那条传说中的“东乡古道”,田好一路上都在给我介绍那条古道的点点滴滴,他的讲解让我对古道有了大致的印象,更是神往。从镇上去古道的方向是往浑水河的方向,我是乘船过浑水河的,而且对沿途的风光记忆颇深。田好又介绍说古道就在浑水河边,沿途都能看到浑水河,于是我的心就早已飞了起来。

大约二十来分钟,在一个弯道处,车停了下来,从这个弯道正好可以看到浑水河,还有横跨浑水河的那座大桥。我以为田好是为了让我拍照才停车,谁知他把车停稳后,转向路边一处杂草丛生的地方说,那就是古道的入口。我很惊讶,没想到古道的入口居然掩映得如此隐蔽,然而后来才了解,这条古道的入口一段原本就是藏在深山之中的,从前鲜有人走过,只是后来被人发现后才重新用人力劈出来的。

跟我们同行的还有三岔乡政府负责宣传工作的刘荆,我们一行三人进入古道,走过几百米平缓的路后,不多时便开始爬上坡,途中发现很多裸露在外的岩石,那些岩石规则不一,有大有小,凌乱地沿着山坡往上排开。刘荆是外地人,到三岔工作后,又因为工作使然,所以平日里对当地的文化兴趣浓厚,喜欢到处走走转转,据了解,当初发现这条古道后,“东乡古道”这个名字也是他提出来的。

在半山腰,我们回头望去,只见浑水河在阳光下犹如一条玉带弯弯曲曲地伸向远方,横跨浑水河的大桥则气势如虹,在群山的环抱之下更像是一副神采奕奕的画卷,无需修饰,也无需多加点缀,那种自然之美就摆在眼前,视觉开阔,顿时也感心胸宽广了不少,心旷神怡。

大致前行了两公里,前面出现一个村落,但一眼望去就那么几栋房屋,稀稀疏疏地矗立在夕阳下,村子里有不少竹林,而挨着竹林的则是我们脚下的古道,这一段被称为“十里长槽”的古道果真超越了我之前的印象,和刚进山那会儿完全不同的是,路面几乎全部由无数块巨大的青石构成,一块连着一块,就连石块与石块之间的缝隙都那么匀称。踏在青石板路上,脑海里油然而生当年也同样走在这些青石板上的背影,想象着他们是如何一路走过来,一路记录下历史的痕迹。

“十里长槽”也许只是个虚构的长度,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也没能走完,但紧接着又是一段上山的路,跟进山时的路一样掩映在丛林之中。田好告诉记者,这段路是村民们走出来的,因为要上山砍柴,所以村民们长期以来就走出来了一条进山的通道。

我们走得汗流浃背,脱了外套继续沿着山道攀登,行至深处,突然不见了路,拐了两个弯,眼前豁然开朗,又现出几块不大不小的青石板,青石板的右侧突然露出个小洞穴。我走近去观察了一会儿,没发现洞穴有任何特殊之处,可仍感觉这个洞穴不是普通的存在。田好这时候才介绍说,那洞穴是古人留下来的窑洞,但他也无从知晓这个窑洞是何时的产物。后来,我去恩施市史志办查阅了《三岔乡志卷》,在上面发现了这样的文字:“1994年,湖北省考古研究所与市文物部门组成联合考察队,对清江水布垭电站库区文物进行调查猜忌到绳纹陶片……认定是商周时代的窑址。”而我们发现的窑洞也正好位于浑水河沿岸,由此推测,该窑洞很可能就是商周时代的陶窑遗址。

没能走完的古道,留下诸多遗憾

我们虽然走得不远,可因为路实在难行,所以这一来一回的四公里路在我们脚下似乎变得很长很长,我们在窑洞前逗留了许久,聊了许多关于古道的趣事,然后继续前行,可是路好像突然中断了,站在悬崖边上,下面就是万丈崖壁,崖壁下面又是浑水河,远眺过去,双腿不禁有些发软。

田好是走过几次的,他说要走完整段路,差不多要一整天时间,而且中途不能太耽搁,否则就只能在路上歇息了。

去年11月份,三岔乡政府邀请恩施市快乐鳄鱼徒步队102名徒步爱好者到三岔乡二等岩村开展徒步活动,一路上歌声不断、此起彼伏。

“此时正是深秋时节,山林里可谓是层林尽染,天公也作美,连日阴雨天气后的阳光显得格外的明媚,树林间积着半尺深的枯叶,掩盖着那一条倾斜着盘旋到山顶的小径,阳光下,走在这密林之中,确有一番别样的味道。”一位参加过此次徒步的朋友如此说道。据了解,那次活动的主战场是三岔乡二等岩村,路线为八字岩—二等岩—黑水沟—毛针坝一条线,全程18公里,历时8小时,线路沿途还穿越了多个风景区,包括三岔境内的雀儿岩、羊叉深沟、汾水河码头建设、二等岩悬崖绝壁、清江画廊,还有新塘红花淌石林以及沙地人头山等等。

从山上下来时,途中遇见一位老人,老人热情地邀请我们去他家喝茶,我们没有推辞,却从田间找到了更好的解渴的东西——萝卜,然后听老人摆龙门。老人说他一辈子都是住在这儿的,很小的时候就是从那条古道上进出大山,走了一辈子,如今日子好过了,那条古道是整个乡村变化的见证人。

在他们的闲聊中,记者听到了许多关于古道上的趣事,印象最深的还数古道上的猴群,听说那些猴子非常通人性,经常拦截孤身经过的村民,而且有人跟猴子交过手,最后却落荒而逃。还听说一只狗在与猴子的搏斗中惹怒了猴王,最后被猴王扔下了山。这些故事听来虽然有趣,可也令人害怕,可毕竟是传言,也没有人亲眼所见,加上那些徒步者也没人见过猴子,所以关于猴子的传说就越描越有趣了。

我们没能走完古道,却很想实实在在的去走一趟,这次只是走了很短的一段距离,却也由衷地体验了其间的历史沧桑和心跳感觉,萦绕心间,久久挥之不去。过了这个冬天,等春暖花开的时候,也许会相约再去走一趟。

采访手记

恩施州大力发展旅游,三岔乡政府也从自身资源看到了发展旅游的优势,该乡艺术底蕴丰厚,傩戏、傩舞、莲湘、耍耍等民间歌舞世代相传,还发现了巴式青铜编钟,以及古墓葬等,其境内风光秀丽,又因为离城区不远,非常适合徒步旅行。

“我们正在紧锣密鼓地组织专班搜集、整理全乡的历史文化和遗迹,同时准备打造适合徒步的路线,为三岔乡的旅游发展树立标杆。”田好在闲聊时告诉记者,三岔乡的旅游资源并不比恩施市其他乡镇差,目前除了莲花池新农村建设和望城坡农家乐每年都会吸引不少游客前去参观玩耍之外,其他的资源暂时还没有挖掘,相信不久后,人们一提起恩施旅游,一定不会落下三岔。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