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一家四代回春妙手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恩施日报
记者

童秀清

通讯员

崔显实

“早点回来。”2月28日清晨,和往常一样,陈吉顺接过妻子递过来的包去上班,父母在一旁一边洗菜一边叮嘱他。

陈吉顺是恩施市崔家坝镇铺子房村卫生室医生,从爷爷陈彦鹏到父亲陈英伦、儿子陈忠宝都是医生,几代人累计行医已近80年。

一颗仁心四代相传

说起陈家,不得不提陈吉顺的爷爷陈彦鹏。这个解放前的老中医,在近40年的行医生涯中,虽缺医少药,但他用传统中医,维护了一方百姓的健康,深受当地百姓的敬佩。

“不学到真本事,就治不好病。”陈英伦自幼跟随父亲学医,也走上了行医之路。并自学了西医,做到了“中西结合”。

一把草药、一根银针、一个保健箱、一双脚,跋山涉水,陈英伦这一坚持,就是30余年。

“这个时代需要新技术,要去正规学校学。”1979年,陈吉顺从高中毕业,有人让他跟着父亲学习医术,可父亲坚持让他去学校学习。

做医生要专业,再苦再累也要学到真本事。牢记父亲的教诲,陈吉顺一边在家劳动,一边努力学习。1986年,他考入江陵卫校,系统学习了3年专业知识,于1989年毕业,并成了一名村医。

“这里医疗资源缺乏,都是乡里乡亲,找我们也方便。”对自己的选择,陈吉顺觉得是理所当然,这一干就是27年。

几代人的期望,几代人的坚守。儿子陈忠宝,子承父志,2015年武汉大学医学院研究生毕业。今年30岁的他又成为湖北省人民医院的一名器官移植科医生。

一份付出幸福全家

“父亲把病人安置在家中照顾,精心为他们治疗,母亲王立珍就在一旁搞服务。”父亲对病人无私的关爱,深深影响着陈吉顺。

“行医就是做好事,要把这个事做好。”这是父亲经常说的一句话,陈吉顺把话刻在心里。

“只有真本事,才能治好病。”陈吉顺抱出一大摞医书,“行医,不是轻松事,这些都是爷爷、父亲传下来,从学医开始,他坚持反复读。”

医者仁心,坚守救死扶伤的信念。陈吉顺和父亲陈英伦在铺子房村一干就是几十年。

陈英伦说,当医生就是为大家做好事,做好事就不要计较得失,计较报酬。工资低,收入少,工作累,陈英伦秉持的是服务。

“也有人约我出去‘挣大钱’,可一想到自己走了,乡亲们看病就更困难了。”一边是挣钱,一边是群众看病难,陈吉顺选择的是坚守,为父老乡亲的健康尽自己的一份力。

2015年,陈忠宝放弃了去武汉市卫计委面试的机会。他说:“我还是喜欢当医生。”

一种责任祖辈坚守

幸福家庭,在有担当的男人背后,总有一个甘愿付出的女人。在这个六口之家,则是老少几代女人的付出。

陈英伦和妻子王立珍,50多年一直相敬如宾。

刚结婚那几年,陈英伦在外出诊,王立珍一边要照理年幼的孩子,一边要完成地里所有农活儿。再苦再累,她从没有半句怨言。

此外,王立珍也一直坚持“规矩”:只要有病人在家,必定备好几大瓶开水,泡好一壶热茶,冬天还有一盆大火。

“人家是有病,有了困难才到你屋里来,来了你就要照顾好。”王立珍这样说,也这样做。

父母的恩爱、付出,影响着陈吉顺和妻子杨胜秀。

1985年,陈吉顺和杨胜秀步入婚姻的殿堂,妻子杨胜秀聪明能干。和父亲当年相比,陈吉顺工作更加繁忙。

“把家里的事搞好,就是对他最大的支持。”杨胜秀一心服侍二老,照顾孩子,撑起家里的一片天。

“我和婆婆如同母女。”陈胜秀对现在的生活一份满意,唯一牵挂的就是远在武汉工作的儿子。

“每个星期,我们一家人都会聚在一起,和他视频聊天。”大家笑称,这是家庭视频学术研讨会。因为讲着讲着,爷爷、爸爸、孙子会不自觉地谈到医术上去。

“不过,都是儿子教我们啦,哈哈。”陈吉顺笑着说,满是欣慰。

现在,儿子陈忠宝也有了美满的家庭。仁心、责任、付出,继续在这个家庭延续和坚守。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