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带娃踏青当心荨麻疹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恩施日报
春暖花开,草长莺飞,许多家长带着孩子外出踏青,欣赏春光。然而,游玩归来,很多家长发现,孩子的小脸、小手、脖颈处冒出一片片红痘痘。记者从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皮肤科获悉,最近,皮肤科门急诊接到的婴幼儿患者逐渐增多,超过一半患荨麻疹,且不少小朋友是多次复发。专家指出,对付荨麻疹,治疗和护理都要跟上。春游时,有过敏史的孩子最好戴口罩,少去树荫下、水塘旁等容易滋生蚊虫的场所。到草坪上野餐,遇到旁边有狗狗奔跑,最好远离飞扬的狗毛。

过敏和感染

小儿中招两大病因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皮肤科席丽艳教授解释,荨麻疹俗称“风团”,是皮肤科门急诊常见的变态反应性疾病,约25%至30%的普通人一生中至少发生过一次。婴幼儿由于皮肤薄嫩,“风团”的红斑、水肿反应更明显,瘙痒感也更重。

引起荨麻疹的原因很复杂,药物、食物以及人造食物添加剂、吸入物、感染、昆虫叮咬、冷热和机械刺激等物理因素、精神因素及内分泌改变、内科疾病以及遗传因素等都可能是诱因。

“与小儿荨麻疹有关的病因主要有两大类,就是过敏及感染。”席丽艳指出,各类植物尤其是春天常见的花粉、动物毛发、皮屑及虫咬等过敏因素,容易引起小儿荨麻疹。“特别是2至7岁的孩子,缺乏自我保护能力,在室外、野外、树丛及傍晚的路灯下玩耍时易被虫咬。”席丽艳指出,踏青时,与花粉、粉尘、螨接触,也会引发过敏。春暖花开,草坪上跑着的不仅仅是孩子,还有宠物。与猫狗等宠物的皮毛等接触,同样会让荨麻疹有机可趁。

预防荨麻疹

孩子要“管住嘴”

很多时候,荨麻疹是“吃出来的”。席丽艳指出,最常见的小儿过敏原当属食物。不同年龄阶段,引起荨麻疹的饮食种类不同。如婴儿以母乳、牛奶、奶制品喂养为主,可引发荨麻疹的原因多与牛奶及奶制品的添加剂有关。

随着年龄增大,婴幼儿开始增加辅食,其中,鸡蛋、肉松、鱼松、果汁、蔬菜、水果都可成为过敏的原因。学龄前期及学龄期儿童喜欢吃零食,零食种类较多,因此食物过敏的机会增多,诸如果仁、鱼类、蟹、虾、花生、蛋、草莓、苹果、李子、柑橘、各种冷饮等都有可能成为过敏原。因此,对于有过敏史的孩子,家长要特别注意帮孩子筛选食物。

药物也是引起小儿荨麻疹的重要原因。常见的药物有青霉素类、磺胺类、四环素类、退烧药及镇静安眠药等,无论内服还是静脉或肌肉注射,均可诱发荨麻疹。

此外,春天气温回暖,空气潮湿,微生物生长旺盛,容易引发感染,继而诱发荨麻疹。“主要感染源包括细菌、病毒及寄生虫的感染等。”席丽艳指出,化脓性扁桃腺炎、咽炎、肠炎、上呼吸道感染等疾病一年四季均可成为荨麻疹的诱发因素。

复发超六周

急性转慢性

荨麻疹有急、慢性之分,而小儿荨麻疹多为急性荨麻疹,发病突然,皮肤异常刺痒,随着痒感和搔抓迅速出现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的红色或苍白色风疹块。有的为环状,也可互相融合成大片,皮疹发生部位不定。多数患儿除皮肤奇痒外,无其他不适感,少数患儿内脏受影响,会出现发烧、头疼、气憋、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等不适,严重时有面色苍白、呼吸困难、血压下降等休克表现。

小儿荨麻疹发作大多数是短暂性的,且与免疫有关,通常免疫力增强后可恢复正常,但也可能会持续反复发作,随着孩子年龄增大,受其他因素影响,病情持续复发超过六周,就可能由急性荨麻疹转变为慢性荨麻疹。

席丽艳强调,这类“急转慢”反复发作的患儿,家长要予以重视,积极就医。通过小儿血清过敏原测试来查明过敏原,或者鉴别引发感染的“元凶”,积极避免过敏原或消除感染,并配合抗过敏治疗。常用的抗过敏药物主要是口服抗组胺药,外用抗过敏止痒药膏,严重者遵医嘱可短期服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

减少复发

家庭护理很重要

还要强调的是,控制小儿荨麻疹,不能只依靠医生,家庭护理也非常重要。席丽艳提醒,不能让孩子用手抓挠患处,以免越抓越痒,更要避免抓破患处引发感染。

注重营养均衡,少吃或不吃辛辣及海鲜类的食物。家长要注意,带孩子踏青时要注意防虫防螨,可以给孩子戴口罩,避免接触花粉类物质。尽量少去树底、草丛等阴暗处活动,或者在裸露皮肤上涂驱蚊水。要注意保证充足的睡眠,加强身体锻炼,以增强机体免疫力。

(据《广州日报》)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