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入秋莫忘预防五类“秋季病”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恩施日报
呼吸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疾病、风湿病、过敏性疾病、肠道疾病是秋季高发疾病。专家提醒,如果从夏秋交接时节就开始积极预防,可减少各种秋季高发疾病的发病和加剧风险。

少油少盐多运动

“初秋的气候特点主要是冷热交接期,人的机体处在适应新的气候环境下,因此,血压是最早发生变化的。”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罗碧辉介绍,初秋同时也是进补好时节,相比夏季的湿热环境,初秋干爽,食物肥美,让人胃口大开,盐油摄入量增加。

罗碧辉认为,秋冬是心脑血管疾病高发期,受大气候变化影响及生活方式的改变,诱发各种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在这个时期将“低开高走”,如果不积极加以控制,它们将持续在高位运行。“这些危险因素其实就是大家熟知的吸烟、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及高体重,尤其以前三个因素最为凶险。”

罗碧辉提醒,有这些高危因素的人群,除了要戒烟之外,在初秋阶段还要增加对血压、血糖、血脂及体重这些危险因素的检测。比如,主动去门诊随访血压、血糖、血脂及体重等各项指标,必要时调整夏季的用药方案,保证各项危险因素的平稳运行,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会显著降低。“有高血压高血糖的患者,进入秋冬季节,要记住七字箴言:少油少盐多运动。”

预防过敏性疾病切忌自行停药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变态反应科主任医师李靖教授介绍,对于哮喘患者而言,只要是注意规范治疗的,较少有急性发作,如果没有规范用药,就比较容易发作。

李靖提醒,因为广州的秋天对哮喘患者而言是“比较舒服的一个季节”,使得有些患者一入秋就自行停药,结果到了秋末冬初就再次急性发作了。“因此,哮喘患者在入秋后也要坚持规范用药,切忌自行停药。”她说,如果在入秋以后继续坚持规范用药,到了秋冬时节急性发作的概率相对会减少。

秋季是过敏性鼻炎和哮喘高发季节,因为秋季正是艾蒿、葎草等草花粉的开花季节。因此,对花粉过敏的病人一定要注意,如果在野外活动,要注意戴口罩,平时注意关好门窗,而且要勤洗鼻腔和规范用药。

避免风寒湿邪侵袭,适度运动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风湿科主任医师叶珊慧介绍,入秋以后,经常会有气温骤降的情况出现,如果不注意保暖,很容易诱发或加剧风湿病。因为相当一部分风湿病患者是自身免疫系统出问题引发的。而换季天气容易造成人体免疫力下降,血液向人体重要器官收缩,关节等部位就会得不到足够的血液进行保暖。

叶珊慧说,入秋以后,仍然有很多爱美人士喜欢裸露膝盖,从而忽略对膝关节的保护,这也很容易诱发风湿性关节炎。

“中医认为,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痹,即闭塞不通的意思。”叶珊慧说,如果总穿短裙,下肢“卫外不固”,易遭受风寒湿邪的直接侵袭。会导致下肢气血无法通畅,寒湿留在经络、关节、肌肉等部位,从而引起肢体、关节等处的疼痛,极易成为诱发急性风湿的病因。“时间一长,就容易演变为慢性风湿。”

叶珊慧提醒,入秋以后,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做好护理,预防风湿病的发病或复发。

首先,要避免风寒湿邪侵袭,防止受寒、淋雨和受潮,尤其是关节处要注意保暖,不要穿湿衣、湿鞋、湿袜等。同时,不要贪凉暴饮冷饮,不要卧居湿地。

此外,劳动或运动后,不可在热汗未干时入水洗浴,贴身衣服汗湿后应及时更换洗净,并开窗通风,以通气去湿。垫褥、被盖也应勤洗勤晒,以保持清洁和干燥。还需要注意的是,秋天清晨起床时要注意保温。

其次,在病情许可情况下,应适度进行运动。运动的优点是可以改善血液循环及代谢,增强体质与毅力,利于改善和恢复关节的运动功能,预防关节骨质疏松和肌肉萎缩,减少关节强直与畸形。但是,要避免过度以及造成外伤,可以选择打太极、散步、爬山等缓和的运动。

注意增强呼吸系统抵抗力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医科副主任医师王峰介绍,在秋季最容易出现的呼吸道疾病主要包括普通伤风感冒、咽喉炎、急性气管炎、某些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和支气管哮喘,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则有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脑膜炎、水痘、麻疹等。

“为什么呼吸道疾病是秋季的高发疾病呢?”王峰分析,人们从炎热的夏季到秋季,气温会发生很大的变化,而我们的呼吸道是相对薄弱的,呼吸道不断遭受到刺激,导致功能紊乱与失调,抵抗力下降,细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容易侵袭呼吸道,引起呼吸道疾患。

中医学也认为,肺为“娇脏”,性喜润而恶燥,而燥邪为秋季的主气,称为“秋燥”,这是中医认为秋季各类呼吸疾病增多的主要原因。

王峰认为,入秋以后,不妨通过饮食调理和按摩的方法,增加呼吸道的抵抗力,提前预防呼吸道疾病的发生。

(据《广州日报》)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