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如何正确煎煮中药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恩施日报
记者

杜迪纳

冬季天气寒冷,气温变化频繁,很容易导致体虚患者或慢性病患者的病情复发,很多人在这个时候会选择服用中药治疗。不同于西药或中成药,中草药必须经过煎煮后才能服用,而一些患者由于在家自行煎煮药时方法不对,导致药材浪费、预期效果不佳。州中心医院中医部(州民族医院)药剂科副主任、民族医药研究所副所长张思波提醒,在家中煎药的各个环节,要严格按照煎药规程,掌握煎药技巧和药物属性,遵照医嘱,切不可随意而为。

煎前浸泡30分钟左右

煎过中草药的人都知道,煎药前要先用凉水泡药。对于泡药的时间,张思波说,一般浸泡30分钟左右为宜,这样药材组织结构会疏松膨胀,使有效成分容易煎出。如果中药饮片没有经过浸泡就上火煎药,干燥的药物没有经过渗透,会导致草药中淀粉类、粘液脂类、油脂类、树脂类、糖类成分很快变热,表面产生糊化,影响溶剂进入药材内部置换出有效成分。

“浸泡时间过长也不好,药物长时间泡在水里,会大量滋生微生物,而解表类的药物,由于煎煮时间短,就达不到完全灭活的目的,从而产生一些负面效果。”张思波提醒。

选择合适的煎药容器

“一般来说,煎煮中药器具以陶瓷、搪瓷、不锈钢为宜,切忌铁、铝等金属器具,以免发生化学反应而导致药效减低或丧失。”张思波说,

容器大小要适宜,煎药时应加盖,防止有效成分挥发和煎液量减少。对于一些质轻漂浮在水面的药物,在煎熬至水沸后,最好翻动一下,便于药性充分煎出。

在用水方面,煎药用水宜选用水质洁净新鲜的自来水、井水、蒸馏水等。对于加水量,通常为浸泡后用手指轻按时,水面高出两手指左右,如熬煮时间要求长的多加一点,熬煮时间要求短的少放一点。

掌握正确的煎煮方法

煎药火候有武火和文火之分。火候的控制,主要取决于不同药物的性质和质地。张思波介绍,治疗外感病的发汗解表药,宜用武火(大火)急煎;滋补调理类中药煎煮时间需延长,宜文火久煎;附子、乌头等毒副作用较大的中药宜慢火久煎,以降低其毒性;解表剂、清热剂、芳香药为主的方剂可用武火迅速煮沸后,改用文火煎煮15至20分钟即可,以免香气挥散,药性损失;补益类中药则需煎煮40至60分钟。

但不同的中药有不同的煎煮时间和火候,特殊的中药要特殊的煎煮方法才能使药效更好地发挥出来。

先煎:坚硬类药材。贝壳类、矿石类、动物角甲类等药材因质地坚实,应打碎先煎,煮沸后20分钟左右再加其他药材,如蛤壳、珍珠母、瓦楞子、煅磁石、代赭石、生石膏、牡蛎、龙骨、醋龟甲、醋鳖甲等。

后下:芳香、含挥发成分药材。气味芳香、含挥发油成分的饮片,宜在其他药即将煎好时放入,煎煮5分钟左右即可,以防有效成分挥发,如砂仁、薄荷、豆蔻、沉香、青蒿、香薷等。

包煎:含淀粉粘液、绒毛药材。包煎即将药用薄布包好再放入锅内煎煮。花粉等微小饮片、较细且含淀粉粘液质较多的饮片、有绒毛对喉咙有刺激性的饮片均宜包煎。如蒲黄、滑石粉、蛤壳粉、车前子等。

单煎:贵重药材。某些贵重药材,为了防止有效成分被其他药渣吸收,应先单煎取汁,再将其药渣并入群药同煎,再将两次药汁混合,也可以单独服用,如人参片、西洋参、红参、水牛角等。

烊化:胶类、蜜膏类药材。胶类、蜜膏类、黏性较大且易溶解的中药不宜与群药同煎,可将此类药置于已煎好的药液中加热溶化后一起服用,如阿胶、鹿角胶、龟甲胶等。

冲服:芳香或贵重药材。某些芳香或贵重中药,不宜加热煎煮的,应研成粉末,用药汁或温开水冲服,如麝香、牛黄、琥珀、三七、紫河车等。

泡服:煎易破坏药效的药物。又称焗服,指有效成分易溶于水或久煎易破坏药效的药物,将其加入热的药汁里浸泡或用开水泡,如胖大海、肉桂等。

去渣再煎:减少汤液对肠道的刺激。去渣再煎使药性更加醇和、药汤之量更少,减少汤液对肠道的刺激性,避免停饮致呕,如小柴胡汤、半夏泻心汤等。

有毒中药饮片:应先煎、久煎。淡附片、制川乌、制草乌应先煎、久煎。其有毒成分为双酯型乌头碱,通过长时间的加热分解成毒性相对较低的单酯型乌头碱,因为毒性较大,在煎煮过程中以口尝无麻为标准。

服药饮食有禁忌

中医历来有药食同源之说,某些食物本身又是药物,既可食用,又可药用,如大枣、莲子、桂圆、百合、山药、赤小豆、海带、甲鱼、桑葚、黑芝麻、蜂蜜等。既然食性和药性有共同的性味,凡是食性与药性相顺应,食物就能增强药物的作用,食性与药性相反,食物便会降低药物的作用。因此,张思波在此提醒大家,在治疗寒症服药期间,不要吃生冷的食物,治疗热症服药期间,就不要再吃牛羊肉、辣椒等热性食物。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