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每次到外祖婆家去,最难走的就是扯谎坡!那一条条看似到达了山顶的陡坡,走上去后却又露出一条陡坡,山叠着山垒上去,仿佛没有尽头。
土苗山寨的风俗,父母长辈的生日,儿女都要来祝生。礼品的多少是根据家底的厚薄、孝心真诚度的大小——实际上是一个人的吝不吝啬的品性来决定的。改革开放以前,好多人家连自己的衣食都很困难,要给长辈祝一个生,还真要积攒一番,才能凑起那么一点礼物。遇见给长辈办理生日酒席的兄弟,如果是吝啬刻薄的,看见礼物那么微薄,立时拉下脸来泛出瞧不起的神色,接过礼物走进屋去也不喊客人坐席。送礼的兄弟姊妹也只得热脸贴了冷屁股跟进去,跟长辈作揖拜寿了,挤入席间,管他三七二十一先填饱肚皮。当然这是极少数,大多数是既然答应给长辈办理了,就不在乎来客礼物的多寡,一视同仁满面热情地迎接客人。还有一部分兄弟姐妹本来较少,也就那么两兄妹姐弟,姐妹家底好点,就趁机给兄弟多带点礼物来,虽然解决不了什么大困难,也可以聊补眼前的急需;反过来也一样,姐妹来了,在她们回家的时候,兄弟给她们回背篓(一般情况下,客人拿了礼品来,他们回家的时候,是不让他们空手回去的,粑粑糖果多少要带几个回去)的时候,回过去的谷米或者面条比来的时候多得多。
“孙不孝祖”,实际上不是那么回事,在那个时候,孙辈的能力确实连自己父母儿女要养活都不容易,哪里还有精力去管祖辈呢?其实祖孙之间的感情是最深的。小时候,到外祖婆家去给她老人家祝生,一般都是我和奶奶去。奶奶六十多岁了,脚是“三寸金莲”,出门只要远走一步,都要拄把棍,每次去的时候,都要为背背篓的事发愁,虽然没有多少礼物,也还有点重量,淡酒多杯也醉人,到外祖婆家将近二十里山路。山里的天气变化无常,有时候出门时,天空比较晴朗,走到前不巴村后不着店的地方,就下起了暴雨,即使躲进岩屋,衣服还是被打湿了,走进了人家的院子,奶奶大多认识这些人,他们把我们让进屋,烧起火,给我们烤干衣服,有的还要给我们弄顿饭吃。
走过上坡下坎的石板路,踏过田野,穿过树林,就是一条约两里的长坡。这坡名叫鱼泉坡,坡脚有口泉水,传说以前出很多鱼,当地经常为争夺鱼打架,出过人命案,后来被官府封掉了。现在虽然有水出来,却不见什么大鱼,泉水流进外边的深溪河。沿河就到了深溪河集镇。那时候这里是非常热闹的,现在集镇已经荒废了,几乎是一座鬼村。走到在凉亭桥上歇一会儿,望见往西南坡上爬上去的石板路,奶奶说:“那是余家坡。”本来脚都走痛了,看见它,我心里直打鼓。
奶奶吃力地背起竹背篓,拄起金竹拐,我们慢慢走上余家坡。她微笑着说:“这条坡不算长的啦,暗点过了余家院子,白果园后面的扯谎坡,还陡些长些哪。”我回头看了奶奶一眼,箍着眉头笑了一下。
两边的水田映着我们的倒影走去,小心地走过石板桥。山堡鼓鼓涌涌地贴着梅子崖垒上去望不到尽头。磨光的石板顺着山堡一级一级地蔓上去,消失在前面的山堡上。奶奶慢慢地边走边说:“这是扯谎坡哪!”我抬头望不见前面的山顶,瞰着脚下面,青瓦盖的吊脚楼寨子,仿佛悬在崖壁上,深溪河荡着清波撒开白浪哗哗地往崖壁下淌过。走完眼前的上坡,一段短小的平路压住步步石板梯顺着上坡爬上去,消失在山堡凹处。
奶奶抬起小脚艰难地撑上石梯,竹背篓好像把她压在石板上了,仰头看着我箍眉皱眼的样子,认为我走不起了,微笑说:“我给你讲狐狸精的故事……”我盯着她弯腰驼背的样子,说:“奶奶,你歇一下气吧!”“扯谎坡有八条坡,我们才上得一条呢,慢慢走吧!从前,有一家单门独户的人家……”奶奶口中狐狸精的故事讲的是一户人家,只有一个男青年,很勤劳善良,感动了山里的狐狸精,她天天趁他下地干活去了,就到他家帮他做好饭菜,回到山里。青年觉得很奇怪,一天,他躲在楼上,看见一只狐狸走进他房屋的大门在堂屋打一个滚,脱下皮子,就是一个非常漂亮的姑娘。姑娘把皮子放在那里,进屋里去了。他悄悄地攀着楼梯下来,把皮子藏起来,钻进屋里。姑娘急忙跑出来,找不到皮子了,这样,他们就成了夫妻。奶奶轻言细语地讲啊,我想,要是以后长大了能遇上那样的狐狸精该多好啊!从那以后,回家要是家里没人,我是又害怕又高兴,高兴的是想遇上狐狸精。
听奶奶讲完,我们上完了第一条坡,走在坡顶缓下短小的石板路上,瞅见奶奶脸上渗出了汗珠,说:“奶奶,我又不能帮你背,歇会儿吧!我脚杆都走痛了哪!”奶奶慈祥地笑道:“奶奶哪里要你背哟,只要你给我搭伴我就喜欢!这个不算么子?你爷爷被抓去当兵的时候,你爹才六岁,你姑姑才一岁哪,几十年我都熬过来了!哎——人要学会吃苦,才有出息呀!”奶奶指着深溪河对面说,“你看下葩坪那个屋修得几好看。”朝深溪河对面望去,下葩坪的院子尽收眼底,一栋栋盖着龙鳞似的瓦房簇拥起做学校的四合院,青葱的古树筑起了绿色的栅栏护卫在周围,阵阵鸡声犬吠悠扬地飘送过来。奶奶说:“攒劲走吧,到垭口上,水田坝那边的山还好看些!”我跟在奶奶后面,右手拄着拐棍,左手撑着膝头,一步一撑爬上坡去!真想帮她背一下,但是,连稍微高一点的石梯要爬上去,我都要费好大的劲哪!
奶奶还讲了孟姜女的故事,还用三棒鼓给我唱《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
古往到今来,出个祝英台,聪明伶俐真可爱,好个女裙钗。
……
梁姓山伯郎,相公住何方,高姓大名道其详,一路同伴往。
英台听此情,梁兄你且听,在家奉了双亲命,杭州习五经。
……
听着奶奶轻细的歌声,听见奶奶微微地喘气声。我说:“奶奶,你那么吃力,你别唱了!把背篓蹲在梯子上歇会儿吧!”奶奶回头含笑看着说:“奶奶心里喜欢,一点都没觉得累!快了,这是最后一条坡哪!”
上完了最后一道陡坡,望见了对面遥远的天山坪亮垭口,山顶上飘浮朵朵白云,呼应着天上的云花,点缀在碧绿的山坡。奶奶踏上最后一级石梯,走在平缓的石板路上,含笑说:“扯谎坡上完了,我们到崖口上去歇下气!”到了崖口上,我帮奶奶接下背篓蹲在石板上。我的一位表姐笑微微地走过来说:“我在后面听见唱得那么好听,原来是姑婆啊!你们真是稀客啊!我给你背背篓吧!”奶奶笑开了说:“那好哇!我的背梁骨都打肿了!”表姐背起背篓往梅子崖口上走去。
在垭口上,一片风景在眼前展现开来,两边的梯田伏在山脊上,窥视着下面马家沟腊白司水田坝的平阳大坝的水田,淡淡的白雾浮起来,爬上崖梁扶过梯田,邀约着屋顶上袅袅的炊烟涌上山顶,融进了蔚蓝的天幕。
奶奶在我读初中时就去世了,这是我终生最大的遗憾,这可也算是我人生中一道最艰难的扯谎坡吧!在奶奶呵护的将近二十年的日子里,我体验了人间几多美好的情谊,她也教给我许多生活哲理,让我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抗过了几多艰难与困惑,特别是教我:“要记住别人的好处,不要记别人的坏处!”至今还是沿着这条路走下去的。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