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赤
洞穴是人类的朋友,是古人躲避猛兽之所,是人类最初的栖身之地。
在洞穴里,人类燃起了第一把火;
在洞穴里,人类跳起第一曲舞;
在洞穴里,人类完成了第一幅画;
在洞穴里,人类完成了最初的祭祀;
在洞穴里,人类开始形成原始的宗教……
人类对洞穴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感,但神秘莫测的洞穴也让人类恐惧。民间传说中的洪荒巨兽、妖魔鬼怪大多也生活在洞穴之中,一旦它们走出洞穴,就是人类劫难的开始。
腾龙洞就是这样一个让古人景仰,也让古人畏惧的洞穴。为了探索腾龙洞,一批批的勇士走进这个神性之所。
清江源头
腾龙洞充满神奇色彩。故老相传,腾龙洞内有千丈巨蟒出没,行人刚到洞口,就会被它一口吸入。由于,水洞中鱼类丰富,过去常有人冒险进入钓鱼,传说曾有人钓起盘子,结果隔天一家暴亡。这些传说本是无稽之谈,却阻挠了人们探索的脚步,也因此,腾龙洞见于文献的时代较晚。
不能正确认识腾龙洞,带来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无法准确地找到清江的源头。关于清江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书,其后各朝各代,皆有描述。但是清江的源头在哪里?一直扑朔迷离。有的说,清江的源头在重庆奉节一带,有的说在重庆黔江,有的说在恩施州的建始县……我们不必苛求古人,因为腾龙洞地质条件实在太复杂了,认识到腾龙洞是清江的通道,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要测量腾龙洞的长度和大小,更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明代施州卫在利川设有十五屯,随着屯田军民在利川盆地的开发,他们可能对腾龙洞有初步的认识。但尚未发现明代人对腾龙洞的记录。明代人大抵以为,清江发源于四川黔江,根本未经过利川盆地。
到清代,这种状况才略有改变。清乾隆年间的史地学家齐召南指出:"清江源出四川石龙关东山(与利川汪营镇相邻),东南曲流百余里……北有水来会,至火铺塘伏焉,北逾重山复流出,折而东,又数十里至恩施县。"第一次较为准确地指出清江的源头和流向,明确腾龙洞水洞是清江的通道。
清代中前期,腾龙洞已成利川有名的景观,当地文人如张楚双、郑盛侨及在利川做官的张定模等,皆有诗歌吟之。尤其是乾隆五十四年任利川县知县的张宗孔(山西凤台举人),作的《春日游城东各洞》组诗极为价值:
春日游城东各洞
(一)
公余寻胜境,揽辔出城东。
弱柳垂堤绿,夭桃夹道红。
四围山不断,群壑水相通。
俯仰皆成趣,俨然入画中。
(二)
落水称名洞,溪流漾巨波。
直从山下入,远向穴中过。
雪练穿云窦,雷声吼石窝。
不知泉出处,汹涌复如何?
(三)
又过鲇雨洞,幽深隐巨潭。
渔舟冲浪碧,石藓映波蓝。
谈笑山皆应,空虚妙孰参。
问途期尽兴,随意步苔龛。
(四)
风洞尤清阔,其中别有天。
石垂危欲坠,峰倒望疑悬。
水脉千珠滴,岩空百窍穿。
因之澄俗虑,潇洒宛登仙。
(五)
群山游览遍,日暮咏而归。
斜景催车去,残云逐马飞。
人怜春色好,客悟俗尘非。
童冠重相约,年年乐化机。
这组诗第一首,描写路上和落水洞一带的自然风光,可见清初即建有城区至腾龙洞的小路,以便游人游览;二至四首分别写落水洞、鲇鱼洞、风洞,可见当时对腾龙洞各支洞有较清晰的认识。但这组诗没有描述腾龙洞,证明时人对腾龙洞不敢轻易涉足。
硝洞历史
最开始进入腾龙洞的,可能是熬硝工匠。中国生产火药的历史悠久,很早之前,就采用"一硝二磺三木炭"比例兑制土炸药。硝是制造炸药的重要原料,做枪药、土炸弹、烟药爆竹,都用得着。至清末,施南府(即今恩施一带)生产的硝,仍然是军工产品,由国家督办。
腾龙洞里富产洞硝,光绪《利川县志》记载:"光绪十年,有采硝者十余人,秉烛前行数十里,惧而返。"80年代,利川的探险人员曾在腾龙洞妖雾山下的舍身峡发现尸骸两具,据猜测,应该是清代采硝者至此,由于灯光熄灭等原因而迷路丧身。此事件说明,清代对腾龙洞的探索虽然有了进步,但对腾龙洞内部知之不多,无法穿越全洞。
抗日战争期间,为了防空的需要,利川县政府的萧培生和李展鹏给当时的恩施专员公署上送了一份《呈述天然防空及其避暑游览各项》的报告,报告称:"从我利邑东行十余里,有一干洞,崖高万仞,洞内深长数十里,行进数日亦不能穷其底,且传言有通邻县恩施之说,……其左右山势险恶,况中夹清江,直连县城,可谓天然奇险,故敢言,此洞为我国最大的天然防空之根据地也。若将兵工厂及其各厂造避斯处,则缘在百万空军,日夜轰炸,亦不能动我毫毛。"
上世纪60年代,广州军区侦察兵亦进入腾龙洞进行考察,并记录下相关资料。但真正第一次揭开腾龙洞神秘面纱的,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利川人武部组织的探险队。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