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海燕
木锉、凿子、刻刀、砂布、毛刷等是咸丰县根艺师何平大半辈子人生中每天都要拿捏的雕刻工具。
今年59岁的何平出身根雕世家,他的大伯是利川市汪营远近闻名的匠人,编藤椅、织篾筐、雕树蔸,样样在行。受大伯影响,何平从小就酷爱雕琢和编织一些“小玩意儿”,日久生情,对雕刻艺术的执着,此后一发不可收。
“好东西是可遇不可求,奇特的根往往生长在环境最险恶的深山老林里。”多年来在继承、挖掘土家传统根雕技法的基础上,何平潜心根雕艺术研究30多年,成为中国根艺美术师、中国高级工艺美术师、工艺品雕刻高级技师、湖北省工艺美术大师(名人)、湖北省民间工艺美术家、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咸丰何氏根雕代表性传承人、湖北省民间工艺技能传承大师、湖北省“楚天名匠”,也是享受恩施州政府津贴的“恩施州民间艺术大师”。
“根艺,是天人合一的造型艺术,七分天成,三分人工。”在何平的书房、客厅、卧室里摆满了几百件根艺作品,工作室堆满了原材料和部分半成品。这些年,为了寻找树根,何平跑遍了武陵山区的山山岭岭、悬崖峭壁。只要有时间他便一头扎进大山中,刨泥巴选树蔸。
“奇特的根往往生长在环境最险恶的深山老林里,形状外表丑陋的树根蕴藏着艺术的绝美。”何平说,根雕是一个苦“活路”,虽然“寻宝”不易,但他却自得其乐,他的仓库里放满了奇形怪状的树蔸。
武陵山区地形地貌的特殊,山峻崖悬,岭贫峰险,其中不乏有外貌丑陋的树根,经过风雨侵蚀、雪压霜打、兽啃虫蛀的错节盘根,它们遛曲交绕、凸凹残朽、杂乱无章,可谓芸芸林木中之残疾者,而这些恰恰就是何平踏遍千山万水要寻找的“绝妙宝贝”。
“根艺创作不是制作,靠艺术的灵感,感到它貌似什么、神似什么。”面对自然造物的树根,何平从来不会轻易对找回来的根材“下手”,他常常盯着一个找回来的根材发呆,冥冥于根材形态之中,等待灵感爆发,突觉它能表现出的某种主题或意境。
“动刀的地方就是原料的弱点,材料的取舍是创作最难的地方。”何平说。完成一件根艺作品,最快十天半个月,慢的要几年,甚至十几年……他整天把自己关在工作室里,对着辛苦找来的“宝贝”苦思冥想,时而看着树蔸一动不动地发呆,时而围绕着树蔸来回转圈,反复琢磨。
他的作品《土家女》真正动刀雕刻的时间只有半天,而构思花了半年有余。他思考了半年后,才决定将树蔸中间的石头拿掉,仅仅在顶部刻出了人物面部。
2011年5月,何平的根艺作品《土司爷》在“2011年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中,获“工艺美术精品奖”金奖,并被认定为国家级精品。
在根艺创作中何平既尊重天然造化,又能随心所欲,使其达到“人非求是意自足,物已忘形影犹映”的境界。
如果说初步处理是繁重的体力活,那么后面创作的阶段就是极耗精神的脑力活。
《狂想》就是何平审视过程中从无序到有序的“狂想”后而定格的主题。在最初发现这一丛多株刺山茶树根时,何平就被它非同一般的根吸引了。带回来后,他又仔细观察、品味琢磨,认定它是一件根艺作品的好根材,再反复审视、剥皮、清朽……在打磨过程中进行构思、创作设计,提炼了“狂想”这一主题。
“根雕的技法讲究因材施艺,既注重‘看菜下酒’、‘量体裁衣’,又敢于创新,不落俗套,具有鲜明的地域民族特色。”雕刻刀在何平手里上下翻飞,木屑簌簌而落。
在不断探索实践中,何平一直在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和艺术修养、审美能力和创作水平。
多年来,他广泛涉猎百家、博采众长、积累功力,不间断地学习了美学理论、美术知识,包括根艺美术在内的多种艺术,还积极通过小说、散文、诗词、戏剧、舞蹈、书法、建筑、绘画、雕塑、神话传说、典故、掌故等文学精品,培养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概括力、表现力。
学无止境,艺无止境。不仅醉心于根雕创作,何平还先后拜中国黄杨木根雕大师高公博及湖北美院大师刘政德为师,刻苦学习雕刻技法。
用艺术的眼光发现根材露中所藏、缺中之全、丑中之美,何平的作品多次参加国家、省级展会展览获奖并入作品集,百余件被国内外收藏家、博物馆收藏。
《土司爷》《苗乡情》《琴缘》《纳凉》《土司夫人》等作品在“纪念中国根艺20年暨中国根石艺术精品博览会”、“中国第十二届根石美术精品展”和“湖北省工艺美术精品展览会”中分别荣获金奖。
磨了一年又一年,雕了一年又一年,学了一年又一年。2005年,何平注册了“土家根坊”根雕商标,如今,他的根雕已经名扬四海,重庆、武汉、北京等地的客人重金求购。
“这些根雕在博物馆接受参观,也代表着我生命的一部分永远存在着。”巧夺天工,意从心造,何平创作了一大批“奇、巧、坚、精、美、韵”的优秀根艺作品,体现了鲜明的土家民族特色,彰显了深厚的民族文化蕴含。而他最终选择将最好的根雕捐献给了州、县两级博物馆。
时光打磨岁月,何平用匠心一点一线雕刻着艺术,也雕刻着自己的人生。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