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涪翁,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宋代著名诗人、书法家。
宋哲宗绍圣二年(公元1095)年,黄庭坚被贬为涪州(今重庆涪陵)别驾,故自号“涪翁”。同年十二月,黄庭坚自开封陈留出发,南下江陵,西进三峡,由巫山下船,看望时任巫山县令的胞弟黄嗣直后,于次年三月下旬经湖北建始,去恩施,受到了时任施州知府的老友张仲谋的热情接待。
正值中年的黄庭坚路过建始时,于某日登上城郊朝阳观山腰的石通洞,睹眼前之春野,感世路之艰危,发人生之浩叹,便在洞壁上镌刻“涪翁”二字且题诗言志。诗曰:“古木萧萧洞口风,昔人曾此出樊笼。崖前况有涓涓水,好涤尘襟去效翁。”(载于清道光、同治版《建始县志》和道光版《施南府志》)。
诗人从追忆中走出,回到现实,欲借崖前之清泉去涤荡自己尘俗的胸襟和烦恼,更想去效仿那个已挣脱羁绊,从此处走出樊笼的“翁”——“昔人”。
曾经有人对诗中的“昔人”和“翁”存在不同的见解,认为是两个人,即“昔人”是一个人,而“翁”是指的陶渊明。其理由是陶渊明《归园田居》中有“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诗句。
本人认为,符合黄庭坚诗中“昔人”、“翁”之条件者应具备以下四个要素:一、能得到黄庭坚景仰推崇;二、先于其时间;三、与其同处的地点;四、与其同样的人生境况。因此,我们不妨用逻辑排除法试做如下推论。
“翁”者,老年男子之尊称也;“昔人”者,先前之人也。在作为苏门四学士中最为叛逆的黄庭坚眼里,一般的人是难以得到其景仰推崇的。
在本人见过的有关此诗的赏析文章中,对“昔人”有两种观点:一是朝阳观上的玉峰禅师,二是开田园诗之先河的东晋诗人陶渊明。本人思虑再三,总觉得这二人都与诗中的“昔人”和“翁”相去甚远,难结其缘。
据史料记载,朝阳观始建于明代中叶,距北宋绍圣二年(公元1095),至少悬殊500多年。即或脱离红尘,走出“樊笼”的玉峰禅师是此观的开观之祖,也不可能成为黄庭坚笔下去效仿的“昔人”。
我们再来说说陶渊明。
陶渊明(约公元376~427),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后人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传世。
从“昔人”必备的四个要素来看,陶渊明仅符合第一、二要素。但从地点来看,陶渊明没有到过建始,更没有游览石通洞的传说与记载。再从所处境况来看,陶渊明与黄庭坚也是截然不同的。陶渊明是主动辞官归隐,黄庭坚则是因官场尔虞我诈、奸佞当道而遭弹劾,身陷“樊笼”。
故本人认为,玉峰禅师与陶渊明都不应是黄庭坚诗中的“昔人”,也不应是黄庭坚心仪已久而思效仿的“翁”。但应该确信,诗中的“昔人”,不是空穴来风,更不是诗人为了寄托情感而凭空虚拟的意象,而是定有所指。那么,这个“昔人”到底是谁?
有人进行了大胆推测,目标直指李白。
天宝十四年,即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李白因永王李璘案牵连获罪,于至德二年,即公元757年冬,从江西浔阳出发,经湖北秭归,过巴东、建始,一路向西,前往夜郎。
对于古夜郎国的定位,历来为史学家众说纷纭,有贵州之说,有湖北恩施土家族之说。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即西南之说。
恩施州已故原巴文化研究所所长谭庆虎先生对此持肯定态度:我州宣恩高罗,在唐代的称谓是夜郎郡(又为歌罗驿)。李白流放至夜郎,就是现在的宣恩高罗。宋时文学家黄庭坚,曾循着李白的足迹走到高罗后,写下了著名的《梦李白诵竹枝词三叠》。在词的前面有序云:予既作竹枝词,夜宿歌罗驿,梦李白相见于山间,曰:“予往谪夜郎,于此闻杜鹃,作竹枝词三叠,传世之不仔细,集中无有,请三诵乃得之。”
恩施州著名的文博专家贺孝贵也认为,李白确实到过恩施,其著名的“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的咏月古风,便写于恩施古城北门外碧波峰上。后人称此地为太白“问月台”,以后又建“问月亭”等纪念性建筑。清朝时,湖广总督张之洞慕其名,曾在问月台题一联:“亭如人好,月比山高。”清嘉庆版《恩施县志》、道光《施南府志》对此亦有记载。这证明李白到过恩施是不争的事实。
同时,古人西行,施宜古道(蜀道之一段)是大多数人的首选之路。李白的《蜀道难》一诗,亦可佐证。自西向东,则可选择水路,顺水行舟。李白接到赦书后即是顺长江而下,故有《早发白帝城》一诗流传千古。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中“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就说明诗人自蜀而归故乡走的是长江水道。
简言之,我们可以得出李白当年既然走施宜古道,就必经建始的大胆结论。首先,李白在中国诗坛的地位早已确立,无疑是黄庭坚所尊崇的人;二是从时间上来看,李白早于黄庭坚400多年;三是从黄庭坚西行线路看,极有可能是追寻李白之夜郎,途经建始并游览石通洞的足迹;四是李、黄都有共同的遭遇——流放、贬谪。只是李白去夜郎不久即被赦免,走出了“樊笼”,而黄庭坚却正困于“樊笼”之中。综上所述,故本人可以理直气壮地认为,黄庭坚《石通洞》诗中那个被推崇效仿的“翁”,就是那个曾于此处走出“樊笼”的“昔人”;“昔人”者,极有可能就是那个一生桀骜不驯、放浪形骸、寄情于名山大川、被流放夜郎而不久重获自由的李白。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