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就耳闻宣恩茅坝塘有一蓬古银杏“九子抱母”,心仪已久,于一个秋高气爽的周末,驱车前往,终得见芳容。
“九子抱母”生长在一个大院落里,十几棵巨大的银杏树参天耸立,手拉手自觉地围成圈,抱成团。远眺,犹似一座运载火箭的发射塔。难道这一圈古老的银杏树,心中也藏有一个飞天的梦想?据传,此处银杏已有1500多年历史,中间的母树在岁月的流逝中遭受雷击而亡,四周发了数株子树,遂形成九子抱母状。树是世袭的土著,站着生,站着死,兄弟姊妹日夜守望着死去的母亲,其情可谓感天动地。
树高达30余米,站在树下仰望,仿佛是在读一部煌煌经典。扶疏的枝叶,写满青史的深沉和厚重。南北朝时期的一颗种子,不经意间落于荒山野岭的茅坝塘,从此在大地上书写传奇。是树,引导人类在这里定居,修房造屋,繁衍生息。它见证了这里升起的第一缕炊烟,第一声婴孩的啼哭,鸡鸣犬吠,猪叫牛哞……人类在这里的一切活动,都瞒不过它。它不言语,从不泄露人类的半点秘密。大美而不言,静默而无语,温良恬静的性格让这蓬古银杏树得以颐养天年,福寿绵长。
盘虬卧龙般的枝干精神抖擞,丝毫没有显出老态。树皮有的地方皲裂,露出沧桑的黝黑的肌肤,有的地方结了一层厚厚的痂,余下苦难岁月的伤疤。树干或树枝上,多处结有银杏笋,模样各异,憨态可掬,实乃天地造化。银杏笋是附生于银杏树干或根部的一种瘤体,状若钟乳石的“石笋”。长在枝干上端的叫“天笋”,生于根部的叫“地笋”。天笋较为珍贵,地笋则较为多见。银杏笋常是制作盆景的绝佳素材。而“九子抱母”的身上,“天笋”极其常见,是峥嵘岁月的余痕,更是时光遗留的天然宝藏。
叶片似金蝶飞舞,满树缀金的银杏树凸显出少有的堂皇富丽。风一吹,叶片纷纷飘落,地面上碎金点点,给大地铺上了一条金色的毯子。树叶摇曳着秋风,沉醉了山野,满院的喜气,随着风儿四处飘荡。秋风中的“九子抱母”,不仅透出奢华的珠光宝气,更透出一股历史纵深处的神圣与神秘。时珍曰:原生江南,叶似鸭掌,因名鸭脚。宋初始入贡,改呼银杏,因其形似小杏而核色白也。今名白果。古人以美丽的银杏叶作为传递友情的信物,北宋词人梅尧臣《酬永叔谢予银杏》诗:“去年我何有,鸭脚远赠人。人将比鹅毛,贵多不贵珍。虽少未为贵。亦以知我贫。……何用报珠玉,千里来殷勤。”欧阳修收到梅尧臣寄赠的鸭脚(银杏叶),感而赋诗:“鹅毛赠千里,所重以其人,鸭脚虽百个,得这诚可珍。”这就是俗语“千里送鹅毛,礼轻情谊重”的来历。读这些诗,我有一种茅塞顿开的感觉,像僧人参禅的顿悟,原来,这里所讲的鹅毛,就是银杏叶!君子之交淡若水,指的就是这种境界吧。
银杏树,又称公孙树,是树中的老寿星。最早出现于3.45亿年前的石炭纪,中生代侏罗纪银杏广泛分布于北半球,白垩纪晚期开始衰退。是第四纪冰川运动后遗留下来的祼子植物中最古老的孑遗植物,因此银杏又有活化石的美称。
“蔽芾甘棠,勿剪勿伐,召伯所茇。”(《诗经·召南》)。由中国林科院科信所专家编著的《银杏文化脉络》一书里,提出了《诗经》中的“甘棠”很可能就是指银杏,由此可以推断,我国至少从西周时期就有了歌颂银杏的诗篇,出现了关于银杏的记载。
我与古树对坐良久,相视无言,除了发一番远古的幽思外,又能做些什么呢?树早于人类在地球上出现那么长时间,而银杏树该是远古时代的信使吧,这封密信,从某种意义上诠释了树也是人类的祖先。珍视植物,即是善待自己。“九子抱母”银杏,以守望相助的姿态,存活于世,是中华民族崇尚孝道的真切化身,更是兄弟、姊妹之间融融亲情的最好注脚。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