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鼓锣山三十二烈士祭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恩施日报
红色苏维埃革命老区——鹤峰关外有一奇山,地处鄂湘边境,其山西、北两面壁立千仞,绝壁绵延数里,远望呈弧形,像鼓又像锣,故名鼓锣山。

秋风瑟瑟,伫立鼓锣山。望苍山肃穆,残阳如血,遥想85年前,那场气吞山河的战斗,如何将32烈士的英灵镌刻在历史的天空。

1931年4月,贺龙元帅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红三军主力转战鄂西北,仅由王炳南率领独立团留守湘鄂边,国民党军队集结15000千人乘机疯狂发动第三次“围剿”。为了拖住敌人,利于红军开辟新的根据地,9月9日,独立团与敌激战南北镇失利,三营十二连奉命掩护主力转移。翌日,在九岭头阻击后撤至鼓锣山陷入绝境,浴血奋战,战至生命最后一刻的32位战士,宁死不屈,砸乱枪支,手挽着手集体跳崖,全部壮烈牺牲。

战斗何其惨烈!一个连与数倍于己的敌军展开殊死厮杀,激战数小时直至弹尽粮绝,仅存三十二人抡起石头作御敌之利器,没有丝毫畏惧,亦无丝毫退缩,血肉之躯誓挡铁甲之军。跳得何其悲壮,身后敌军步步紧逼,革命英雄气概傲视天穹,宁死不苟且当俘虏,惟念杀身取义照汗青。三十二人同心,没有一人胆怯,三十二人同行,没有一人后退,纵身跳下千仞绝壁,就如追赶革命先驱的背影,脚步是那样的从容,更如奔赴一场革命的盛宴,脚步是那样的激越,这一跳,跳出了男儿舍生忘死的英雄气概,这一跳,跳出了革命英雄永世不朽的璀璨光芒!

如此悲壮的战斗却不曾广为人知。直至四十载光阴流逝,幸因纪念贺龙创建“湘鄂西革命根据地”而拍摄电影《曙光》,这尘封的战史才被后人发掘铭记。原来敌军撤走后的第二天,鼓锣山下刚家湾青年妇女张腊姐在悬崖下发现一名幸存者,也是唯一留下姓名的烈士,名叫王玉国。张氏随即偷偷地送饭施药,他断断续续讲述了战斗经过,终因伤势过重,救治无效而卒。后当地农协会员瞒着豪绅,悄悄进山将32位烈士的遗体分5处掩埋在鼓锣山下。惜因十二连上级营团以上干部多在王明左倾路线“肃反”中蒙难,致使其余烈士姓名失考,仅存遗骨、事迹于世。烈士虽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不曾为外人所道,但其坚贞不屈的意志、大无畏的牺牲精神,每个老区人民都铭记在心。

青山有幸埋忠骨!三十二位烈士长眠于此,与这块誓死捍卫而染满鲜血的土地再也不离分。抬望眼,十万大山是你们的战友,更是你们的后人,千百年后,都将与你们相守相望,休戚与共;看眼前,苍翠的松柏已树大根深,葱郁成林,无论春夏秋冬,都将你们恒久守护。这架硕大的锣呀!烈士祭日你是否敲打出穿越阴阳和亘古的旋律,让他们的英魂得以祭奠和安息;这架巨大的鼓呀!你是否敲打出振聋发聩的洪音昭示后人,为了那永恒不褪色的初心,革命先烈的信仰坚如磐石,吾辈该当如何继承!

十年前,老区人民为永世纪念先烈的英雄壮举,终合力铸建了“鼓锣山三十二烈士纪念碑”。自此,在荒山野岭飘零了七十五个春秋的英魂有了自己的家,终于回到了大部队的旌旗之下,青书有幸,你们追求革命和真理的一跳已被老区后人永远錾刻。虽然仍不知姓甚名谁,不知来自何方,但你们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英雄!纪念碑在秋风中静静矗立,仰望苍天,俯视大地,松涛声声,如诉如泣,历史的过往在碑身上流淌,战火与硝烟盘旋在耳旁,先烈们啊!你们走了,可明明就在我眼前凝望!13.2米高的碑身就如同烈士们站立在历史的关山隘口,虽凄风戚戚但却顶天立地;拾阶而上,320级台阶就如讲述着烈士们血雨腥风的岁月,虽风雨飘摇但终百战成钢!

斯人何其有幸!如今,鼓锣山已成为老区人民永远无法褪去的红色记忆,成为青少年红色教育的基地,成为瞻仰和祭奠革命英烈的圣地!英雄离我们如此之近,后人将永远铭记你们的叮咛,英雄就在我们身边,后人将继续开拓你们未竟的事业。老区后代子孙有幸在英灵的浩然正气之下沐浴成长,老区的红色基因将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八十年前的今天,伟大的红军长征取得胜利。遥想三十二位烈士如若没有逝去,必定追随贺龙元帅北上陕甘宁,正在挥枪欢庆会师;三十二位烈士如若战至新中国诞生,必将领功授衔,成为威威中华的军中栋梁;三十二位烈士如若尚在人间,见证这方山水日月沧桑巨变,该是如何释然和欣慰。

三十二位烈士虽未能参与伟大的红军长征,但他们的英灵与长征精神永世共存。值此长征胜利八十周年之际,内心翻涌即将逝去的记忆,愿先烈们的英魂永远安好,戚戚然以文祭之。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