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秋冬季,宝宝腹泻高发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恩施日报
记者

杜迪纳

进入秋冬季,气温忽冷忽热,生病的宝宝逐渐变多。近日,记者从湖北民族学院附属民大医院小儿内科了解到,入秋之后,腹泻已成孩子们的高发病。专家指出,每年10月到次年1月,是腹泻的流行季节,做好预防很重要,切勿滥用抗生素。

秋冬季,腹泻小患者增多

“医生,我女儿这两天老是拉肚子,一天有七八次,量多,水分多,黄色水样,不知是得了什么病?”11月4日,李女士抱着一岁半的女儿,急切地向该科副主任卢巧咨询。卢巧在详细询问病情并做完相关检查后,诊断孩子是得了腹泻。

“秋冬季是小儿腹泻病高发季节,多数由轮状病毒感染所致,多发生在6个月到3岁的婴幼儿,4岁以上的少见。经粪口途径传播,也可通过气溶胶形式经呼吸道感染而致病。”据卢巧介绍,该病潜伏期l至3天,起病急,常伴发热和上呼吸道感染症状,无明显中毒症状;发病初期会有呕吐,后出现腹泻,甚至每天达10多次黄色水样或蛋花汤样便;全身感染症状较轻,但容易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其实这是一种自限性疾病,自然病程约5—7天,其本身并不可怕,但由腹泻引起的脱水、电解质紊乱,可引发低血容量性休克进而危及生命。

记者走访州城多家医院儿科门诊了解到,自入秋以来,婴幼儿患此病者明显增多,大部分为半岁到两岁的孩子。

面对腹泻,正确处理

秋冬季腹泻与普通腹泻有所不同,一般是感冒症状在前,例如会出现发烧、咳嗽等症状,继而腹泻,多以水分为主,呈蛋花样。卢巧介绍,如果宝宝有症状但症状较轻,家长们可在家中通过饮食调理和纠正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来调理。

饮食调理。饮食注意供给足够的热量,母乳喂养的患儿暂停辅食,继续母乳喂养,人工喂养的患儿要喂养适量乳制品。严重呕吐的患儿禁食4—6小时,缓解后继续喂养。

纠正电解质紊乱、酸碱失衡。宝宝秋季腹泻时,首先采用的补液方法是口服补液盐,把一袋口服补液盐溶于500毫升温开水中,口服。但是,因为有些腹泻的宝宝不愿意喝水,精神也很差,有明显的脱水症状,这种情况下就需要马上到医院进行静脉补液。

卢巧提示,一旦宝宝出现进食不好、尿量减少、烦躁不安、精神委靡、嗜睡、神志不清等症状,需要马上就医,避免病情加重。“家长千万不要凭经验自己在家盲目、随意给宝宝用药,特别是常用的抗生素,不仅对轮状病毒没有效果,反而容易杀死肠道正常的细菌,加重病情。”

做好预防,远离腹泻

看着一个个孩子秋冬季腹泻频发,许多家长忧心忡忡,希望能在多方面了解预防方法。那么,究竟有什么办法能防患于未然呢?

“预防秋冬季腹泻,服用疫苗是目前最有效的预防办法。口服轮状病毒的活疫苗,可刺激机体产生对A群轮状病毒的免疫力,用于预防婴幼儿A群轮状病毒引起的腹泻。口服轮状病毒疫苗的有效预防期平均是11.25个月,3岁之前一年接种一次即可。”卢巧提醒,疫苗虽是目前最有效的预防办法,但接种了疫苗并不是说宝宝就能100%不被感染,父母还是要做好孩子日常生活中的预防。

提倡母乳喂养,勿随意换奶粉。母乳喂养的宝宝,建议不要在秋冬季给孩子断奶。喝奶粉的宝宝,尽量不要在秋冬季更换奶粉,防止孩子因不适应引起消化功能紊乱。

培养宝宝良好的卫生生活习惯。培养宝宝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如饭前便后洗手、早晚间刷牙,并做到不吃不干净的东西、饭前便后用流动水洗手。食具、玩具或者宝宝能够用手触摸到的地方,都应经常清洁、消毒,衣被勤洗勤换。

适量户外运动,增强宝宝抵抗力。宝宝适量的户外活动既能锻炼身体,又能增强对外界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建议家长多带宝宝到空气新鲜和人少的地方进行户外活动。

春捂秋冻要适宜。秋冬季早晚温差大,家长要根据温度变化及时调整宝宝穿衣,尤其要注意足、腹部保暖。

注重饮食营养。日常饮食注意膳食平衡,多吃新鲜蔬菜、时令水果,摄入足量富含蛋白质的食物。榨汁水果保留了丰富的植物纤维,能够促进胃肠蠕动,加上可润燥滋阴,可加速机体的新陈代谢、提高抵抗力。注意尽量少吃生冷、辛辣刺激性食物。

远离交叉感染。尽量减少带孩子去人多的公共场所的次数,减少不必要的交叉感染。注意居室空气流通,经常开窗通风。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