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时起意,寻访恩施城郊七里坪通天洞,那里有南宋宝祐年间的石刻。那石刻我原来看过,可它那悠远的故事,还是一直吸引着我,再多看几回也不会腻。
出发不久,从客星山下经过。客星山怎能容我一驰而过呢?客星晚霞是施州八景西边的一景,客星山是明朝将军兼文士的施州卫指挥使童昶的别业所在地。面对巍峨的客星山,我想起了明代黄溥的诗句“清江之山天下奇,客星峙立无与齐”,我更想起童昶忙碌完一天的军政事务后回到他的别业时的情景:“一日休得告,芒鞋聊见亲”。秋日的客星山层林尽染,山中有归巢的鸟儿在啁啾,山下有虎溪河水(今猫子洞河)在低吟……童昶别业处现仍有一幢坍塌的青砖老天井屋,不远处也有他的后裔居住。但去访求,他的后裔都已作晋国籍谈,数典而忘其祖了!更可叹的是,当地人竟然并不知道眼前的山叫客星山。离开客星山后,我在环城高速路边新掘的红沙坪地里选择角度,远距离地给客星山拍照。史志上记载,客星山南接雪岭,北连猿啼山。猿啼山背倚高大的笔架山和望城山,形状像半轮月亮,所以现在人们叫它月亮山。
要过冷水河了,我的右手边是丹霞地貌的蛮王寨,左手是清江和药水溪环绕着的高地上的施州古城。施州古城洞开的西门、南门,红色面墙的武圣宫,还有随山蜿蜒的古城墙都毫无保留地晾晒在那古老的高地上,就像晾晒的一本史书。有人说施州古城就是施王所居的施王屯,也有人说施州古城就是廪君从盐水女神手中获得的古夷城。有位诗人在写长安所在的关中平原时写道:每一锄下去,就足以掘碎一个朝代。施州古城何以不是这样呢?它到处都是古老的历史与文化,人们稍不注意,就会碰碎一段历史,就会灭失一段记忆!
告别眼前的施州城去通天洞看石刻,而我刚一动步,脚下的南门大桥就让我驻足不前了——它让我想起了它的前身:它过去叫成志桥,是明代施州卫千户所长官周心宇的后代周汲泉出资耗时近一年的时间修建而成的。成志桥“计十八度……高一丈二尺”,不算两端三十余级的石磴引桥,成志桥主体就长三十余丈。当时的陈址在《成志桥碑记》中写道:天水相照之时,则如长虹饮水;溪水暴涨之时,则如苍龙卧波。足见成志桥的造型美丽,气势壮观。
过南门大桥还不到半里,脚下是周汲泉所捐修的另一座桥——济政桥,后又改名丰乐桥。因为桥下河流为巴公溪,所以现在桥名巴公溪桥。巴公溪的得名是因为桥东头有巴公冢,埋的是巴国的国王大栅王。每过巴公溪桥,我总在想,大栅王是蛮王寨的蛮王,或者是夷城里的廪君?
不知不觉,已来到连珠塔下了。极目远眺,西边的客星诸山像一列屏风与天齐高,抬头仰视,眼前就是恩施知县姒朝绾在道光十一年倡修、知县陈肖仪锐意修建而成的七级浮屠连珠塔。我最喜欢塔门的门联:七级庄严人际风云赡气象;五峰卓秀天开图画助文明。是的,七层之上未尝没有风云雷电,施州的暴风骤雨,未尝不与国家的兴衰成败相关联。五峰山下恩施州城何尝不是一幅图画,图画的每一次的再绘,何尝不是巴楚儿女一次次取得进步的记录!我想,连珠塔如果早修若干年,李白施州问月的故事,恐怕就不会发生在城北的碧波峰上,他一定会选择登上连珠塔,不仅问月,更可揽月,而碧波峰也就没有了修建问月亭的佳话了。
离开连珠塔从五峰山小垭口下去,是何功伟和刘慧韾两位烈士曾经秘密工作过的鄂西特委旧址,旧址斜对面是清江边那面“永远飘扬的红旗”——一面高大的红砂岩的悬崖,它就矗立在蔡家河进入清江的入口之畔,坐南面北。人们看到它,总会想起恩施大地上发生的那些可歌可泣的红色故事,想起何刘二烈士,想起《枫香树》,想起《清江壮歌》……
溯蔡家河而行约半公里,就到了极富情趣的洗爵溪了。洗爵溪是七里坪周家河经过一段伏流后复出的地方。翠竹掩映的巨石下,是一泓深潭,现在除了到这里怀旧的人们,更多的是成对成双的恋人。洗爵溪的过去让人怀想,它是迎接新官上任和送别官员离任的地方。接送宴上的酒杯(爵),就用这里的潭水洗涤,所以这条溪就被命名为洗爵溪了。洗爵溪寄托着恩施人民对于新任官员的期望,也寄托着对离任清官的怀念。
从七里坪街南行约1公里,就到了通天洞了。刚进洞,就觉凉风习习。进通天洞往往从西偏南的尾洞口进去的,下行十余步,可以俯瞰到整个阔大的主洞,里面是面积约300平方米、深约3米的堰塘。再下行十余步就到了堰堤。堰塘的左侧洞壁有一小洞,那里有泉水流出,常年不断,甘洌可口。主洞口朝东,洞口宽高都不下三十米。站在主洞口远望,可以看到南北延伸的一座高山,那就是柳州城,那里是南宋末年时的施州城。
通天洞内既有石灰岩,也有砂砾石。向上看,有石乳千奇百怪的造型,什么牛肺啊、宝塔啊、卷发啊……让人想像无穷,然而洞上面悬着的多是沙土裹卷的卵状砂石,看上去松松散散的,仿佛就要垮下来似的——其实却很坚牢,用大石头去砸,绝没有掉下来的可能。沿西北岔洞向前约行百米,就来到通天洞垂直向天的洞口。这个洞口就是通天洞得名的原因。
通天洞摩崖石刻在进尾洞的右手边,它仰刻在一块倾斜的石面上。我微躬了身,仰着头在烛光里读那些文字。那文字约5厘米大小,阴刻并不深,由于像是仰刻在天花板的石面上一样,没有水的浸蚀,所以七百多年过去了仍然像新刻的一样。整个刻字面宽80厘米,高65厘米。石刻计八十八个字,竖行十行排列。除了第二行和第八行八个字,其他八行均为九个字。全文如下:宝祐元年,岁在癸丑,郡太守潼川王次畴侍亲游木杪仙人洞。约二车开封赵与端、郡从事重庆焦震雷、清江令忠南、青阳龙孙法、曹掾眉山蔡昌文偕行。洞府窈深奇怪,不类人间世。亲年八十,步履如飞,观者属目。莫春十有二日。
石刻记叙的是当时施州(当时称清江郡)最高长官王次畴太守同他的属下二车赵与端、郡从事焦震雷、曹掾蔡昌文,以及清江令忠南、来自青阳的友人龙孙法,一起陪伴八十岁的父亲游通天洞的情景。时间是1253年的阴历3月12日。年老的父亲为通天洞的美景所打动,竟然步履如飞,引得同游的一行人刮目相看。民国初年,恩施县知事郑永禧看了这方摩崖石刻后评价说:“书法坚劲,近似六朝。”
这则石刻也告诉我们,通天洞原来叫做木杪仙人洞。
明代刘子厉和清代彭人檀都有咏通天洞的诗,我喜欢刘子厉的《通天洞》一诗:一窍中通小有天,旁开门户揖群仙。金丹合就悬钟乳,玉粒收成废石田。残榻欲醒卢氏梦,断碑犹记至元年。游来拟作寻源客,洞中桃花莫浪传。
离开通天洞,我索性重游了柳州城,再瞻了西瓜碑,去了出土晋蛮夷归义侯金印的马尾坝。不远的长堰,可以看第一位巴国国王廪君西征所经过的长沙河,商周时期巴人聚居的大脉龙……
这悠远的历史和斑斓的文化,点缀着恩施的风景。读懂了它们,我们眼中的恩施,也就有了不一样的颜色。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