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群众学有优教、病有良医、劳有所得、住有宜居。】
一、坚持以产业为根本,建设支撑度更强的小康
聚焦招大引强,加快壮大产业链条。围绕大数据及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智能制造、文旅康养等产业,加快出台产业政策,制定招商手册,更有目的性地优中选优,更有针对性地补链强链。深度对接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瞄准500强企业、行业100强等重点企业,着重引进大项目、龙头企业,实现引进一个、形成一链、壮大一片。
聚焦机制创新,加速推进项目建设。全面推行项目审批代办制、项目服务专班制、社会投资工业项目拿地开工同步制、施工环境清扰制,真正实现重点项目从审批到推进全程“一条龙”服务。重点抓好大数据产业园、云龙产业新城、华胜信息技术与智能制造产业园等项目建设,打造一批特色园中园。
聚焦实惠实效,加大企业帮扶力度。深入开展温暖企业行动,严格兑现各项惠企政策,对企业问题收集办理情况实行一月一调度,联系企业领导每月至少到企业现场办公2次,实打实协调解决企业难题,推动企业健康发展。
二、坚持以创新为引领,建设竞争力更大的小康
搭建创新平台。加快推进创新创业园、创客中心、产业研究院等产业孵化基地建设,以包容、优惠的政策招引扶持一批创新型企业和创客,全力创建全省创新创业示范基地,吸引更多的创新要素向云龙集聚。深入推进“产教融合”发展,充分发挥职教园资源优势,积极为校企搭建合作桥梁,着力打造一批省级以上的创新平台和工程技术中心。
集聚创新人才。坚持培养和引进双轮驱动,继续出台一批人才政策,特别是更大力度地鼓励支持辖区高职院校和企业引进高端人才,为各类人才提供良好的科研、创业、生活条件。突出政府引导,制定详细的产业发展规划和优质的产学研平台,让创新人才在云龙“遍地开花、名利双收”。
造浓创新氛围。严格落实“产教融合10条政策”,逐步加大对专利申报、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的奖补力度,进一步调动创新积极性。策划组织区域性“双创大赛”,挖掘培育一批本土创新项目和人才团队。引导鼓励企业参加各类“双创”竞赛,打响“双创”品牌。
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建设获得感更足的小康
努力让每一个群众呼声都有回应。围绕群众关注的教育、医疗、就业、人居环境等方面,持续加大民生投入,坚持推行义务教育“零收费”“家庭医生”“就业帮扶”等制度,加快推进长郡云龙实验中学、磐龙学校、云龙医院、安置房等民生项目建设,让群众学有优教、病有良医、劳有所得、住有宜居。
努力让每一名困难群众都不掉队。深入开展脱贫质量“回头看”,全面摸排掌握“边缘户”,集中力量精准施策,全力消除返贫风险。逐步提高城乡低保标准和特困人员等“五类人员”的救助水平,加大对弱势群体、困难群众的关心关爱,加强社会兜底,尽力帮助群众解难题、办实事。
努力让每一处公共空间都有管理。全面抓好公共空间治理,坚持城区、园区、镇区和社区“四区”联动,资产、资源、资金“三资”统筹,自治、德治和法治“三治”并举,让公共空
间真正姓公”、惠“民”,进一步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四、坚持以作风为保障,建设含金量更高的小康
坚持党建引领,坚决完成“硬任务”。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持之以恒改进作风,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
提高政治站位,切实扛起“硬责任”。持续抓好理论学习、调查研究、整改落实,坚决摒弃“搭便车”“躺着奔小康”的思想,坚决杜绝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决避免数字小康、虚假小康、水分小康。
强化使命担当,大力发扬“硬作风”。推动领导下基层、干部上一线,不断提升攻坚克难的本领,锤炼较真务实的本色,引导全区广大党员干部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后一公里”认真跑好属于自己的“一棒”。
(作者系株洲经开区、云龙示范区党工委书记)
2020-08-07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