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毛泽东与醴陵的六次情缘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株洲日报
陈其林

株洲往事

今年9月9日是毛泽东同志逝世四十四周年纪念日。这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前半生戎马倥偬,足迹遍布旧中国的山山水水。新中国成立后,为了这个国度的富强繁荣而奔忙。

湘赣边界的小城醴陵,源于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与历史条件,与毛泽东具有很深的渊源。这里不但是毛泽东考察农民运动的重点地区,也是毛泽东所领导的“秋收起义”的战场之一,相关资料显示,毛泽东一生曾六次到过醴陵。

那么,毛泽东六次来醴陵分别是在什么时候,对醴陵的人民革命又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初来醴陵

毛泽东第一次来醴陵是1920年11月下旬。

1920年10月21日前,毛泽东一直致力于湖南的自治运动。在那一历史时期,毛泽东崇尚的是“呼声革命”、“无血革命”,主张“一点一滴、一小部分一小部分地去改造社会”。

毛泽东对改变中国命运思想的转变,来自于湖南自治运动的失败。

“五四运动”以后,在李大钊的领导下,于1920年10月成立了北京共产党的早期组织,着手成立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在上海,陈独秀也在这一时期成立了社会主义青年团。上海、北京等地共产主义思潮影响了毛泽东。

醴陵是反帝制、反封建最为激烈的地区之一。1906年,同盟会在湘赣边界组织发动了第一次武装起义,史称:萍浏醴起义。醴陵是打到军阀、破除迷信、宣传马克思主义最早的地区之一。早在1916年,醴陵栗山坝进步青年王力天、朱孜砻等人,在家乡栗山坝创办了开元小学,以“开新知识,破旧习俗,救国救民”为宗旨,进行教育改革。至此,开元学校被发展成为醴陵革命知识分子活动的中心场所。1924年10月,醴陵第一个党组织---中国共产党醴陵县特别支部在此成立。

为此,毛泽东于“1920年11月下旬,因工作过于劳累,作短时间的休息,到醴陵、萍乡考察游览”(见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撰、逄先知主编《毛泽东年谱》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2年8月)。毛泽东在醴陵、萍乡考察期间,分别复信给向警予等新民学会会员,他在信中说:“几个月来,已看透了。政治界暮气已深,腐败已甚,政治改良一途,可谓绝无希望。吾人唯有不理一切,另辟道路,另造环境一法”。

从阳三石到老关

萍浏醴起义与秋收起义,醴陵都是重点地区之一,缘于醴陵地处湘赣边界,醴陵阳三石火车站始建于1898年,于1903年建成,接长沙,通安源煤矿,为长沙与安源之间的往返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条件。因此,“1921年冬,毛泽东第二次去安源,是和李立三一起去的,就是从长沙到达阳三石火车站”(见马社香著《前奏:毛泽东1965年重上井冈山》

当代中国出版社

2006年10月)。那一历史时期,萍乡老关、株洲姚家坝均属醴陵管辖,在醴陵境内建有姚家坝、板杉铺、阳三石、老关四座火车站。这次,毛泽东来醴陵,与李立三在阳三石下了火车,步行至老关火车站,再乘车至安源煤矿。1921年底,毛泽东是和李立三一起回了李立三的老家见了谁吗?因为李立三的老家与阳三石火车站相隔不足三百米。

在毛泽东、李立三、刘少奇、蒋先云等人的领导下,安源煤矿先后在工人中建立起社会主义青年团组织和共产党支部,于1922年5月1日成立了安源工人俱乐部。为此,毛泽东、杨开慧、李立三赴安源检查工作,再一次来到了醴陵,马不停蹄地来到醴陵甲种师范讲习所,向李立三的恩师,醴陵甲种讲习所所长张啸霞了解情况,并询问了社会对学校的反映。第二天,毛泽东在醴陵甲种师范讲习所大成殿教室作了“阶级与阶级斗争”的长篇演讲。

醴陵考察农民运动

1927年1月27日(民国15年腊月24日),毛泽东来醴陵考察农民运动。

那一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内,以陈独秀为首的右倾机会主义者,不敢支持已经起来的农民革命斗争,为了迁就国民党,他们宁愿抛弃农民这个最主要的同盟军,不愿意接受毛泽东的意见,使工人阶级和共产党处于孤立无援的地位。为国民党发动“清党运动”和反人民战争,埋下了伏笔。毛泽东感觉到了中国共产党将要面临的这一危机。湖南是那一历史时期中国农民运动的中心,为此,毛泽东回湖南,在1927年的1月4日到2月5日,历时32天,对醴陵、湘潭、衡山、湘乡、长沙等五县展开了考察,并写了一篇实地调查报告,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1927年1月27日,那天正是农历12月24日,是醴陵人过小年的日子,上午10时左右,中共醴陵地执委书记罗学瓒、醴陵县农民协会委员长孙筱山等率领10多名县、区农民协会干部,赶到醴陵阳三石火车站,迎接毛泽东来醴陵考察,不过,这一批人并没有接到毛泽东。毛泽东在国民党湖南省党部执委戴晓云的陪同下,由株萍铁路总工会负责人吴汉卿护送,从长沙乘火车到达醴陵,从车站邮包房出了站,直接去了醴陵县农民协会办公驻地先农坛。罗学瓒获悉后,马上赶回先农坛,去见毛泽东,火速安排毛泽东考察醴陵农民运动的相关事宜。毛泽东这次在醴陵考察,在醴陵城及周边一共考察了五天。于1927年2月1日,正是农历过大年,步行至东富寺南联高小,考查了两天,在孙筱山的陪同下,于2月3日返回醴陵阳三石火车站,乘火车至姚家坝,步行至渌口。那一历史时期,渌口属于醴陵北二区。

毛泽东在醴陵考察,于2月4日才从株洲乘火车返回长沙。不久,毛泽东就指出:“所有各种反对农民运动的议论,都必须迅速矫正。革命当局对农民运动的各种错误处置,必须迅速变更。这样,才于革命前途有所补益。因为目前农民运动的兴起是一个极大的问题。很短的时间内,将有几万万农民从中国中部、南部和北部各省起来,其势如暴风骤雨,迅猛异常,无论什么大的力量都将压抑不住”(见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状元洲的湘东特委会议

毛泽东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在那一历史时期,在中国共产党内部并没有得到统一认识。1927年4月,蒋介石在上海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国共合作从此走向分裂。为此,同年9月,毛泽东率领工农武装在湘赣边界发动了秋收起义。随后,走上井冈山,建立了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始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漫漫征程。

毛泽东与朱德在1930年9月率领红军来醴陵,是李立三“会师武汉,饮马长江”的“左”倾冒险主义走向失败的前奏。

1928年6月,李立三出席在莫斯科召开的中共第六次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央委员、政治局候补委员和政治局常委候补委员,兼任秘书长、宣传部部长,主持中央的日常工作。

1930年6月,李立三在上海主持召开了中央政治局会议,会议形成了两项决议,李立三就这两项决议并签署了两项命令。

李立三签署的第一项命令是红军主力部队四个军整编为军团:朱德仍任第一军团总司令,毛泽东任政治委员,或称党代表。贺龙在湘鄂西的部队改称为第二军团。在赣西北的彭德怀的部队为第三军团。在华中的长江以北山区作战的游击部队改为第四军团,徐向前任总司令,张国涛任政治委员。

李立三签署的另一项命令是命令毛泽东、朱德的队伍以及其他队伍离开农村,攻取工业城市。

毛泽东、朱德、彭德怀对这项命令提出了质疑,但他们的看法都被李立三否决了。在第二次进攻长沙失败后,于9月12日,毛泽东、朱德签发了撤围长沙进攻醴陵、萍乡等待时机的命令。红军要来醴陵的消息,由配合红军攻打长沙的醴陵赤卫队、暴动队等,被党组织安排先行回醴陵,报告给了醴陵县委。9月14日,红四军、红三军相继进入醴陵县城,红三军军部设在状元洲。

9月14日傍晚时分,毛泽东、朱德与总部人员,在湘东特委书记张启龙等人的陪同下乘火车也来到了醴陵,住在状元洲桥公所。在状元洲,毛泽东用了两天的时间,向中央写了红军第二次攻打长沙失败原因的报告,对李立三的城市革命中心论进行了驳斥,并做了准备攻打江西吉安的军事部署。9月17日晚,在状元洲,毛泽东主持召开了湘东特委会议,根据湘东地区游击队发展形势,毛泽东指示湘东特委:组建湘东独立师,将从红一方面军派一个人来任师长。

难忘的“一号任务”

“文化大革命”爆发的前一年,井冈山的几位老同志相继去世,毛泽东在武汉东湖梅岭一号心情与日惆怅,陪同毛泽东是时任中共中央办公厅副主任、公安部副部长汪东兴。4月27日清晨,睡觉前,毛泽东对汪东兴发话,要时任中共湖南省委第一书记的张平化来一趟。此时,毛泽东面对国内国际形式,决定重上井冈山寻找“社会主义执政党的三湾在哪里?”

1965年4月29日,毛泽东离开了武汉,来到了长沙

为了毛主席重上井冈山,1965年4月30日,时任湖南省委书记处书记、湖南省副省长的华国锋陪同汪东兴打前站,火车从长沙出发,沿着铁道线先到株洲,再到达醴陵。毛泽东的专列是直接到株洲还是醴陵,汪东兴等人拟了两个方案,由毛主席定夺。毛主席选择了专列到醴陵,再乘汽车向井冈山出发的方案。

令人没想到的是,毛泽东在长沙期间得了重感冒,直到5月21日上午10时许,毛泽东才结束了在长沙的21天生活,由张平化和汪东兴等人陪同重上井冈山。

同时,醴陵县公安局局长接到电话紧急通知,说有“一号任务”,便立即带着干警赶到阳三石车站,在车站周围布置秘密警卫,安排警卫力量。

据当时湖南省委办公厅小车队司机赵毅雍回忆:赵毅雍驾驶着吉姆在湘东丘陵的崎岖山路上奔驰,后面跟着十余辆大小车辆,组成了一个浩浩荡荡的车队,直奔醴陵。

1965年5月21日,毛泽东乘坐的专列,从长沙出发,经过两个多小时的运行,“下午两点缓缓地在醴陵阳三石火车站停了下来”(见马社香著《前奏:毛泽东1965年重上井冈山》

当代中国出版社

2006年10月)。在万无一失的一级警卫中,毛泽东从容地步下专列。当他那伟岸的身躯出现在月台上时,醴陵公安干警和阳三石站内的工作人员这才明白:“一号任务”就是迎接毛主席!

从“胜利杯”到红月季碗

醴陵“毛瓷”往事

何晓鹏

民间关于“毛瓷”的传闻从未间断,关注的人常把它与中国古代专为皇帝制作的官窑瓷联系起来,把“毛瓷”称为“红官窑”。

在建国之初,毛泽东等国家领导人及国家机构在瓷器使用上以“建国瓷”为代表。由时任国家政务院副总理的郭沫若提议的“建国瓷”,对新中国瓷业影响巨大。正是通过“建国瓷”的研制,使景德镇、醴陵、宜兴等瓷产区恢复了因战乱而衰败了几十年的制瓷工艺。

而为毛泽东专门定制瓷具则在此之后,“毛瓷”是对毛泽东专用瓷的一种俗称,但在陶瓷收藏界,它特指1974年醴陵瓷和景德镇的“7501”瓷,这两批专为毛泽东设计研制的瓷具也是20世纪中国制瓷工艺的代表。在这其中,1974年醴陵瓷又是毛泽东去世之前主要使用的瓷具。

从“胜利杯”到带盖鱼盘

在中国,醴陵瓷大有来头,上世纪初曾因民国首任总理熊希龄的扶植而红极一时,所创制的釉下五彩瓷不但得到慈禧的喜爱,还在1915年于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与茅台酒一道获得金奖。

毛泽东认识醴陵瓷始于他年轻时考察湖南农民运动期间,与当地农民攀谈,据他本人回忆,醴陵的乡亲很好客,每次去都会用漂亮的小碟子装很多小吃招待他。1956年,毛泽东回湖南考察时,指示湖南省委在醴陵成立了瓷器公司。

自那以后,醴陵和景德镇等瓷产区一道承担了国家机构和工作人员的瓷器供应,毛泽东专用瓷也是从那时开始出现。被称为毛泽东“管家”的吴连登一直在主席身边工作,他回忆,主席有两难,睡觉难、吃饭难,文件没看完,他不吃饭。这一等菜就凉了。于是他们想了个办法,专门订做了瓷器,盘子上碗上加个盖,保温,也卫生。

从最早的“胜利杯”到后期的带盖鱼盘,1958年到1974年间,中南海国家机关在醴陵定制毛泽东用瓷达1555件,包括食具、茶具、文具、烟灰缸、牙盒等。而这其中最为著名的则是1974年所产的瓷具。

红月季碗的传奇

1974年秋,毛泽东最后一次回到湖南,并将于长沙度过其81岁生日。那年仲夏,醴陵群力瓷厂接到上级一个秘密指令,要求研制一种精美的小碗,在主席生日那天使用。

到现在,吴连登也记得那只小碗的样子,很小,胎很薄,又轻,半透明的碗上里外都有月季花彩绘。主席第一次看到这个碗时,高兴地说了一句:“这好啊1

这就是声名远播的“毛瓷”代表——红月季碗,重量只有124克,双面釉下五彩,无铅毒,不含镉,永不褪色。

晚年的毛泽东仍然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经常是一手拿着厚重的书籍,一手拿着放大镜,一看就是几个小时,疲惫的时候连碗都拿不稳。

时任湖南省委书记的张平化知道后,便提议为主席烧制一种轻薄的小碗。是年秋,吴连登和湖南省委接待处处长肖根如,会同醴陵县委、县革委一起来到群力瓷厂,布置下这项“严肃的政治任务”,要求群力瓷厂必须在保密的状态下进行这项工作。

绝品“毛瓷”传奇

双面釉下五彩,这是从来没有过的,最先提出这个建议的是肖根如,“为的是让毛主席吃饭时心情愉快”,他没想到,正是这个提议开创了双面釉下五彩瓷的样式。

为了完成这个特殊任务,群力瓷厂成立了一个研究小组,从选料、配方到器形设计、颜料搭配……每一个细节开始攻关。担任彩绘总设计的是时任群力瓷厂副厂长、总工程师李人中,为这只小碗采用什么花色,他闭门苦思了一个星期,既突出政治,又要有全国代表性,这让他犯难。最后还是在妻子的帮助下,选定了月季花的图案。月季花又名月月红,这与当时“祖国山河一片红”正相呼应。而红月季碗的泥料也是存量极少的“洪江泥”,在当时便被作为国家用瓷专用土而封存。

经过一个多月的试制,这批主席专用瓷于1974年11月烧制成功。同样形制的碗一套4件,除红月季碗,另三件的图案为芙蓉、菊花和梅花。红月季碗很快就摆到了身在长沙的毛泽东面前,工作人员回忆,主席看了之后非常高兴。吴连登说,直到毛泽东去世之前,用的一直是这种碗。

任务完成后,与该项目有关的所有模具、配方、图纸等均作为绝密档案收存入库,而在制成品中,除了上交的40件精品以及奖励给制作者的极少几件外,其余全部销毁。不久之后,只存几吨的“洪江泥”也被使用一空……这批主席用瓷成了绝品。

2013年6月20日,保利香港拍卖有限公司举办的“湘绣湘瓷艺术精品”拍卖会在香港举行。备受关注的毛泽东生活用瓷釉下五彩瓷碗以1168.4万港币的价格成交,成为全场拍卖价格最高的拍品。

本版各栏目投稿邮箱:

yzhy83@163.com

2020-09-09

00:00:00:0151848602毛泽东与醴陵的六次情缘/enpproperty-->2020-09-09

00:00:00:015184860c1518486.html2毛泽东与醴陵的六次情缘/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