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琳
通讯员
李远
张坚煜
9月1日,《湖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办法》(简称《办法》)正式施行。《办法》的施行更好推动国家法律在湖南的贯彻实施,也为湖南公共文化事业有序健康发展提供法治保障。
其实,我市公共文化事业早已腾飞。2015年,株洲市入选第三批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名单,借助示范区创建工作的东风,近年来我市不断完善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推进“文化+科技”融合发展,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打造公共文化服务的“株洲样本”。
数年的磨砺与践行,到今天已是硕果累累。工业之都株洲,也越来越彰显出文化的魅力。2019年3月19日,株洲正式获评“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并取得中部地区第一的好成绩。
A
打通基层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
渌口区龙门镇李家村地处渌口区、攸县、醴陵市三地交界处的大山之中。2017年11月,该村上千平方米的村级综合活动中心在村部落成,村里的风貌从此改变。“活动中心修好后,渐渐热闹了起来,打牌的村民明显少了。”年过七旬的刘家正说,活动中心能打篮球,还能免费唱KTV和看电影,村里成立了广场舞队和锣鼓队,村民娱乐不用往城里跑了。
近年来,株洲着力推进公共文化场馆建设,集中布局建设了“四馆一中心”(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文化馆、戏剧传承中心),在城区形成公共文化设施“半岛”,并投资6.8亿元新建神农大剧院,委托保利剧院管理公司运营,每年举办各类演出近百场,成为株洲一张响亮的文化名片。
与此同时,株洲把更多精力、更多资源向基层倾斜,着力打造农村文化地标,乡镇(街道)文化站设置率达到100%,按照“7+X”标准建成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1350个,开展“门前三小”(小书屋、小广场、小讲堂)建设,建成门口小广场300多个,“门前三小”示范点20个,打通基层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2019年株洲人均公共文化设施面积764.98万平方米,比2018年增长39%;人均公共文化设施面积1.9平方米,比2018年增长42%。
B
精品力作让株洲声音唱响全国
“来不及温一壶诗酒,与你煮尽千古风流,没能够借一曲琵琶,和你弹奏未雨绸缪……”2019年5月19日晚,由市戏剧传承中心创排的民族歌剧《英·雄》,在上海保利剧院震撼上演,代表湖南省参加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展演。
作为一部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大型民族歌剧《英·雄》,先后荣获“田汉大奖”第一名、湖南省“五个一”工程奖,成为文化和旅游部重点扶持的九部民族歌剧之一,获得业内知名专家,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国内主流媒体点赞。目前全国巡演70多场,观众10万余人次,成为近年来歌剧史上演出场次最多的剧目之一。
近年来,我市大力实施文艺创作精品工程,设立市文艺创作基金鼓励支持文艺创作,涌现了一大批精品力作,先后推出舞台类作品30多个,美术书法摄影作品200多件,微电影20多部,复排经典剧目10余部,不仅满足了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还让“株洲声音”唱响全国。
C
文艺品牌让市民过足文化瘾
在天元区滨江一村社区的“市民大舞台”,风景线艺术团正在表演广场舞《今夜舞起来》,演员们的精彩表演博得台下观众的阵阵掌声。“这个专业团是哪请来的?跳得真好,挺有范儿。”社区张阿姨问。“阿姨,这是社区自己的文艺团队,没有专业演员。”社区工作人员笑着说。
“市民大舞台”打破了文体活动只有单一文艺节目表演的传统模式,全年深入各个社区,每个周末有两个社区开展活动,成为社区群众文艺团队的大联欢。
自从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以来,株洲培育了一系列群众文艺品牌活动,其中“周周乐”“唱响株洲”创全国文化精品,“欢乐潇湘”“福满株洲”“市民大课堂”在市民当中有口皆碑。从年初到岁末,一场场高质量的群众文化活动送到普通百姓面前,群众既是演员又是观众,台上台下都过足了瘾。
近年来,我市大力实施公共文化品牌培育工程,培育文化服务品牌项目60多个,“周周乐”坚持20多年,成为家喻户晓的活动品牌,“株洲全民阅读月”连续举办十二届,“湘江边上的旧书摊”成为全省乃至全国读书界有影响的一道人文景观。
与此同时,我市将公益演出、全民艺术普及等10余项民生实事纳入市政府民生100工程,每年开展公益演出1000余场,举办公益讲座200余场,免费放映公益电影2万余场,组织业余文艺团队开展各类群众文化活动5000余场。在国内首推市民网上购书、图书馆买单的“e线送书”服务。
近年来,我市承办第十九届中国老年合唱节、全国少年儿童阅读年启动式、第六届湖南艺术节、“祖国颂”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全省合唱大赛、全球华人羽毛球团体锦标赛等30多项重大文体活动,多次被新华社、CCTV5、湖南卫视等主流媒体报道,群众的知晓率、参与率和城市知名度、美誉度不断提升。
D
数字化让文化服务活起来
市民需要什么文化活动,希望获得什么文化服务?如何精准定位市民的文化需求,建立“自下而上、以需定供”的互动式、菜单式的服务模式,实现文化产品的定制和配送?株洲市的路径是文化“互联网+”。
近年来,我市以图书馆、文化馆为主阵地,开展总分馆体系建设,实现市县乡村四级文化服务互联互通,推动传统公共文化与互联网的融合:市图书馆在全国率先就5G信息技术运用进行布局,建成5G智慧墙,推动智慧图书馆建设;市文化馆开发“指尖课堂”,打通线上线下公共文化服务,使艺术培训成为全民共享的“免费艺术大餐”。
与此同时,株洲市采取PPP模式,通过社会力量介入,建设“韵动株洲”综合文体云和智慧文化岛,对接“四馆一中心”,基本实现了公共数字文体服务全城一张网、一份图、一键通,让全市文化服务“活”起来。
其中,“韵动株洲”平台采集了全市500多家文体场馆的信息,通过PC端、APP、微网站和微信公众号等渠道,为市民提供文体场馆预订、活动报名和政策解读等服务。截至目前,“韵动株洲”平台注册会员达20多万,访客量超过1600万人次,运营模式已在全省推广。
我市还积极探索“文化+电商”“文化+旅游”“文化扶贫宝”等文化精准扶贫模式,实施差别化、套餐式文化精准配送。2014年起,我市牵头开展“罗霄放歌”,建立了覆盖湘赣两省四市九县的“文化走亲”新模式,每年组织一次大型公益巡演,让罗霄山脉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百姓共享丰盛的文化大餐。
2020-09-09
00:00:00:0株洲大力贯彻《湖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办法》
全面建设更高质量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151848102工业之都彰显文化魅力/enpproperty-->2020-09-09
00:00:00:0株洲大力贯彻《湖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办法》
全面建设更高质量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15184810c1518481.html2工业之都彰显文化魅力/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