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又到秋分日丰收味正浓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株洲日报
株洲日报记者

赵云超

王军

易蓉

刘芳

任远

通讯员/尹照

邓立平

周平刚

导读

丰收的味道越来越浓了。

她在广袤的田野里,金黄的稻穗笑弯了腰,那是“一寸土地一寸金”;

她在繁茂的枝叶间,红心猕猴桃清香诱人,乡野处处“桃李罗堂前”;

她在清澈的溪水中,石斑蛙纵身一跃,耳畔响起“蛙声一片”……

这是辛勤耕耘的成果,这是善待土地的馈赠,人们奔走相告,丰收的喜悦洋溢在脸上、荡漾在心里。连日来,记者走进田间地头,探访丰收的味道。

椒香惹得人陶醉

丰收的味道是香辣的!王政拧开包装瓶盖,醴陵玻璃椒椒香四溢。

今年,是王政第5个丰收季,仓储车间内,晾晒好的红椒跑上生产线,打包封装后贴上“湘醴红”。大棚内新一季苗又开始移栽,王政领着农户收集移栽时间、水肥控制、室温调节等关键数据,为越冬生产积累经验。

从西装革履跑工地,到面朝黄土背朝天,王政早习惯了这个执拗的转身。2016年,当地政府鼓励能人发展醴陵玻璃椒规模种植,在外从事工程基建的王政回到村里,而妻子留在了城里。

醴陵玻璃椒有辉煌的历史,曾一度远销东南亚和欧美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但由于农户种植分散,加上没有形成品牌,这个产业走了下坡路。重新拾起“被遗忘的珍珠”,必定困难重重。

当王政信心满满地流转60亩农田,聘请农户在土地闹出声响,头一年就吃下败仗:亩产不到100公斤,亏损7万元。

从哪跌倒,就在哪发力。他把农技专家请到田间,又参加新型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第二年就扭亏为盈,鲜椒每公斤卖到9元钱,扣除成本还有20多万元的利润。王政趁热打铁,成立醴陵市岩泉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注册“湘醴红”商标,并摸索出醴陵玻璃椒种植规范。

有了示范带动,明月镇的辣椒产业风生水起,先后成立了6家从事醴陵玻璃椒生产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举办了“云岩辣片天”等节会。今年7月,镇里还成立农民合作联合社,按照标准、生产、技术、管理和销售“五统一”的模式,打造醴陵玻璃椒特色小镇。

最开心的是周边农户,不仅拿土地租金,还得了务工收入,自发种植成为趋势。王政向贫困户“赠送”种植大棚,并以垫成本、保技术、包保底价收购的方式,带动农民增收。

“种是起步,加工才能拥抱更好的出路。”如今,醴陵玻璃椒种植已走上规模,王政又建成加工车间,引进半自动化剁椒生产设备,让醴陵玻璃椒飘出更浓郁的香气。

【点评】

历史上红红火火的农产品,必定凝聚着祖辈的勤劳智慧。

醴陵玻璃椒再度“蹿红”证明:我们有能力在土地里重拾祖辈绽放的光辉,也应该更好地传承她、发扬她,让她成为我们美好生活的敲门砖。

枕着蛙声有好梦

丰收的味道是悦耳的,洒满繁星闪烁的星夜。每当这个时候,陈显日睡得特别踏实。

38岁的陈显日,是醴陵市板杉镇板杉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前半生,他是“补锅匠”,父母的病反反复复,打工赚的钱总不够用。

直到2018年,一场心脏搭桥手术,让陈显日陷入绝望。驻村帮扶干部登门,鼓励他发展产业,可他愁:“哪来的本钱?哪有门路?”

山冲里荒芜的农田、缓缓流淌的溪水、零星响起的蛙声,点醒了陈显日。“对,就养青蛙!”一位表亲送来石斑蛙蛙苗,指导陈显日开沟蓄水、围栏搭网;周边农户也不收租金,把土地交给陈显日倒腾。

陈显日扎起小辫子,套上雨鞋和挡风衣,从春天忙到了秋天,可一场病害袭来,蛙苗死了大半。“养蛙可没这么简单!”2019年开春后,陈显日凑齐1万元学费,拜师一位养蛙大户。

有了技术,陈显日把养蛙基地扩大到18亩,在蛙池中央种植水稻,四周用尼龙网防虫防蛇,基地慢慢走上正轨。就在青蛙长到即将上市的个头,陈显日又遭遇当头棒喝:今年年初疫情爆发,青蛙是否在禁养范围内引发争论。

好在一切有惊无险,在埋头打理基地的日子,石斑蛙迅速繁殖长大。“一亩地的池子,产量达到2000公斤。”陈显日跨入养殖基地,绿皮青蛙四处飞窜,水面密密麻麻一片,“咕咕”声此起彼伏。

今年青蛙的行情略有下降,虽然赚头小但陈显日很满足。“今年共卖了4万多元,存栏的货足得很。”陈显日会在凌晨开始捉青蛙,趁着夜色送到株洲和长沙的农贸市场,虽然忙得黑白颠倒,但努力付出有了回报。

9月18日,板杉村的帮扶后盾单位市中心医院也拿下了2000公斤的订单,按照30元每公斤的价格,这一单就有6万元。

如今,陈显日不仅顺利脱贫,还购买了私家车,房前屋后的山林种满果树,一阵阵蛙声传来,仿佛在催他“赶紧找媳妇”。

【点评】

谁的生活都不会一帆风顺,但不能缺少向命运抗争的勇气。

生活给了陈显日“伤口”,但痊愈后生出的能量,成为他战胜困难的一柄利器,不抛弃、不放弃应该成为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指南。

“芝麻开花节节高”

“芝麻开花节节高”,这好比老刘的幸福生活。

9月19日,荷塘区仙庾镇黄塘村田垄里,年近70岁的刘强胜和苏利明夫妇站在自家芝麻种植田垄里,满脸欢喜地看着马上就要收获的芝麻。

一边10来个村民手拿镰刀忙着“杀”芝麻——将成熟的芝麻秆齐齐地割下来,再打成捆儿晾晒,一边则是三轮车突突地高叫着,运送着秋收的果实。

“今年8亩的田里改种经济收益更高的芝麻,收成也不错,亩产能达到80公斤。”刘强胜说,让他高兴的是,一颗颗小芝麻给老刘一家带来更红火的日子。子女在外务工,年迈的老刘夫妇发挥“余热”种芝麻,刚榨出来的芝麻油就被村里人预订了,每斤能买到30多块钱,地里还种了红薯,制成手工红薯粉,一年下来也能增收上万块钱,不仅减轻子女负担,还能补贴家用。

这种丰收的喜悦,还多亏了邻里相助。过两天有雨,8亩地的芝麻就要烂在地里了,村里的志愿者们闻声赶来,趁着雨前帮他们收割芝麻。9月19日正值周六,村里10来个志愿者一人一把镰刀,从清晨干到傍晚。

收割后便进入打捆儿晾晒的阶段,地上铺个塑料布,老刘把芝麻秆头朝下倒过来,有些小芝麻粒儿就像下雨似的哗啦啦地从壳子里蹦出来,而有些芝麻秆里残留的营养物质还在继续滋养着壳子里沉睡的芝麻。

“再晒几个日头,这些芝麻就能送去榨油了。”老刘说,“当了一辈子农民,还是觉得土地最亲切、最诚实,种下去什么,就得到什么。”

【点评】

奋斗不分年龄阶段,丰收不分成果大小。

老刘夫妇老骥伏枥、老当益壮,让我们看到最美的是夕阳红、最动人的是土地梦。

小小辣椒金黄黄

丰收的味道,能染出意想不到的颜色,这是专属王十万的黄辣椒。9月21日,渌口区龙船镇长源村、荷包村,田间地头披上“黄金甲”。

王十万黄辣椒种植历史悠久,相传可追溯至明朝,比普通辣椒更为皮薄、肉脆、味辣、色泽金黄,因此,这种黄辣椒对种植环境要求比较特别,须泥沙淤积形成的特殊砂质土壤——青夹泥,在株洲也只有龙船镇的长源、荷包等几个村及朱亭镇小部分地方适宜种植。

辣椒品质虽好,但早期并未形成规模,也没有塑造出真正意义上的品牌,直到遇见唐正庚。

年逾不惑的唐正庚,是湖南珉豪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也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数年前,他回到家乡创业,想将这份“家乡的味道”分享给更多人。

“大家祖祖辈辈都种黄辣椒,但产品规格并不统一。早些年向农户收黄辣椒,最多一天亏了七八万,原因是收来的辣椒不合格。后来,我们决定自己种,并且带动乡亲一起种,提升种植技术,逐渐实现量产和规模化。”唐正庚表示,为提升黄辣椒的附加值,珉豪公司还制作剁椒、泡椒、辣椒酱及干辣椒粉,今年该产品畅销到了广州、深圳、中山、上海等地。

眼下,王十万黄辣椒迎来了口感巅峰,也正是其加工产品的销售旺季。“每天都从农户购入四、五千斤辣椒,也都有数吨的产品发往全国各地,这不眼下这几台冷链车便是将2吨新鲜辣椒发往广东中山,1吨的剁辣椒成品发往深圳。”唐正庚难掩激动,“挺过了疫情,今年公司的业绩还将赶超往年。”

一家的欢庆,也是全村人的丰收。

据统计,该公司通过“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方式,与380户农户签订供货合同,平均每户年产黄辣椒2000斤左右。“按照每斤7、8元的辣椒收购价,还有雇村民采摘、挑选辣椒,平均一户农民便可增收至少2万元。”唐正庚说。

【点评】

初生牛犊不怕虎,敢闯敢试才能收获感动。

乡村振兴呼唤了一批青年回归乡土,也需要更多的年轻人去做新时代农民。正如李大钊在《青年与农村》呼吁的那样:“青年呵!速向农村去吧!”

白关丝瓜“甜万家”

丰收的味道,应该甜满千万家。至少梁艳深信不疑。

9月21日,白关丝瓜种植大棚,敦实的丝瓜就挂满藤蔓,株洲市东方四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梁艳说:“这份甜从5月持续到10月。”

白关丝瓜是白关镇1933年以来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农产品,其外观美观、通体洁白、粗细一致,烹饪后白嫩如玉、口感极佳,白关镇也被称作“丝瓜小镇”。

得益于良好的种植技术,今年白关丝瓜迎来了大丰收。梁艳说,“今年基地共种植了516亩白关丝瓜,每亩产量可达1万斤。”

今年的白关丝瓜也不愁卖。近年来,梁艳作为白关丝瓜的代言人,积极打造地方农产品品牌,为村民提供优质种子、销售渠道等方面服务,让种植户都尝到了甜头。

“我今年种了3亩多地,相比过去,预计每亩要增收3000元左右。”种植户沈大民说,“刚上市时,一条白关丝瓜可卖到20元,大家种植积极性越来越高,勤劳点就能丰收。”

努力获得回报。白关丝瓜不仅荣获了株洲市十大区域公共品牌农产品称号,通过了绿色食品认证,还获得种植技术专利。今年,白关丝瓜还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认证。

白关丝瓜凭借优越的品质,成为市民餐桌上最喜爱的菜肴之一,不仅在本地畅销,北上广等一线城市的高档超市都抛来“橄榄枝”。

“白关丝瓜种植效益越来越高,产业发展前景也越来越广阔。”刚参加完新一期的“白关丝瓜高效种植”培训班的梁艳说,看到周边种植户赚得盆满钵满、脸上洋溢这幸福的笑容,当初选择这个富民产业真就走对了路。

【点评】

一人甜不算甜,万家甜是真甜。

白关丝瓜打响了品牌,让更多农户尝到了甜头。我们的产业选择,就是要在最适合的土地选择最恰当的品种,让农民成为参与主体,实现家门口致富增收。

肉冬瓜抢滩“新大陆”

丰收的味道,就像“大胖小子”,肉嘟嘟、圆滚滚,让人爱不释手。三门肉冬瓜便是如此。

肉冬瓜曾被遗忘。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人们选择产量高、个头大、抗病性强的杂交长条冬瓜,肉冬瓜逐渐远离餐桌。

肉冬瓜登上“新大陆”,得益于湖南叁农企业管理有限公司。2018年,公司负责人萧军在三门镇98岁的吴兰花老人的地里,发现了这一奇怪的“黑皮西瓜”,细问之下才知道是冬瓜。萧军回忆,“当时,老人介绍这个冬瓜蛮好恰,比肉还好恰。”

次年,在湖南农业大学蔬菜专家的指导下,湖南叁农培育了第一代肉冬瓜种苗进行试种,取得了标准化规模种植的成功。今年,三门肉冬瓜进行了第二代种子的提纯复壮,种植面积已扩大到1000多亩,年产量达到了3000多吨。

“除了外形与其他冬瓜有明显区别,肉冬瓜口感也特别清甜,肉质厚,吃起来像肉,深受食客喜爱。”萧军说,即使是年产量3000多吨,市场依然供不应求。“在天虹超市,上架2个月,成为最受欢迎的蔬菜之一。”

在刚结束的2020中国国际食品餐饮博览会上,肉冬瓜也吸睛无数,第一天500个肉冬瓜以50元/个的价格被一抢而空。

在博览会上,湖南叁农企业管理有限公司除了与株洲百货股份有限公司、奇迹超市、彭厨、兄弟厨房等大型商超、高端餐饮签订了近一亿元的产品订单,还与台湾中华美食交流协会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

“新大陆”版图在扩张。前不久,湖南叁农蔬菜产业园成为株洲市首批入选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的蔬菜生产基地,并通过了港澳地区的质量检测标准。这也意味着,肉冬瓜将成为株洲首个进入港澳地区直接销售的农产品。

【点评】

农产品闯荡新大陆,要具备自身特色,对接市场需求。

三门肉冬瓜被挖掘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整合资源、加大品种改良、深入技术攻关的过程。丰收路上,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需要久久为功。

有“红心”

路更广

丰收的味道,洋溢在“心”里。炎陵县鹿原镇柳山村,漫山遍野的猕猴桃,都长着一棵红亮的心。

“果园一共有600亩,红心猕猴桃种植面积348亩。今年进入丰产期,预计能产约30万斤。”炎陵县红心猕猴桃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钟永建看着挂满猕猴桃的果园,满心欢喜。

8年前,钟永健的大哥从外地带回了一箱红心猕猴桃。金黄的猕猴桃,剥去皮,露出红澄澄的果肉,一口咬下去,清香鲜美的汁水沁入口中,让人心旷神怡。“味道这么好,为什么不自己种呢?”这个从事园林生意的男人动了心。

当场,钟永健拿起电话,打给炎陵县农业局,咨询投资果园的事宜。选址、建园、栽苗,仅一个月时间,一座红心猕猴桃基地便拔地而起。

在园林行业纵横多年,钟永建对这次“冲动”的创业有自己的理解:炎陵地处湘东南边陲,全县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86.9%,森林覆盖率高、气候温差大、生态环境好的条件,正适合猕猴桃种植。

事实证明,钟永建的判断没有错。当地果园种出来的红心猕猴桃果肉细腻,酸甜可口,“猕猴桃的糖度基本达到20%以上”。

眼下,恰逢猕猴桃的丰收季,在种植基地,工人们穿梭于林地中采摘、搬运,在一旁的储藏室里,几名农妇耐心细致地将猕猴桃一颗颗进行称重、分级、筛选、装箱。因为品质把关严格,果品保质保量,基地的回头客很多,不少果商直接蹲在村上采购,等待猕猴桃下树。

如今,钟永建又开发了第二个种植基地,使猕猴桃种植面积达到1500亩,还成立了分拣、包装车间,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该合作社采取的“公司+合作社+农户”合作模式,先后吸纳1028户农户入社种植红心猕猴桃,有效带动了当地村民增收致富。

【点评】

因为黄桃,我们记住了炎陵;因为用心,穷山沟也唱致富歌。

猕猴桃有颗红心,要让这个产业发展好,同样需要当地政府秉承初心、持续用心、矢志一心,描绘火红的产业发展蓝图。

2020-09-22

00:00:00:0151982702又到秋分日

丰收味正浓/enpproperty-->2020-09-22

00:00:00:015198270c1519827.html2又到秋分日

丰收味正浓/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