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株洲日报
株洲日报记者

温琳

通讯员/刘梓煊

核心阅读

什么才是幸福?

对于风雨50载的金婚夫妇来说,幸福就是我在,你也在,拉着手过最平凡的日子。

他们共同走过半个多世纪的酸甜苦辣,金婚是俩人牵手共渡难关的见证,而这一牵手,便是50多个春夏秋冬。

最美夕阳红,浪漫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在这个浪漫的节日里,芦淞区盛康•国际颐养苑举行了重阳节金婚庆典活动,36对金婚夫妇身穿红色唐装走红毯,许愿绑红丝带、领婚书,拍摄金婚照,欢庆重阳节。

数十载风雨同舟,记者采访了其中6对金婚夫妇,半个世纪的同甘共苦与喜乐相依,半个世纪的相濡以沫、风雨同行,就是他们经过岁月沉淀下来的浪漫与幸福。

金婚故事

1.

程焕杰、

李映玲夫妇

相隔千里

书信来往诉衷情

程焕杰与妻子李映玲结婚已经51年了,他的心里一直深埋着一个遗憾,“没有给妻子一个婚礼。”

时间退回到1960年,在株洲医专校学生会,程焕杰在那结识了妻子李映玲,程焕杰是学习部长,李映玲是文艺部长,两个人因为学生会有了交集,两颗心也渐渐相互靠近。

从株洲医专毕业后,程焕杰从军,在广州空军部队成为一名军医,李映玲则留在株洲,在本地医药公司工作。两个人相隔千里,通过书信传达衷情,确立了恋爱关系。

“那时不像现在,车马很慢,书信很远。”程焕杰说,那时候最盼望的事,就是收到她的信,不管她在信里说了啥,他总是不厌其烦地看了一遍又一遍,感受她写的每个字的余温。

两人原本计划1964年结婚的,突如其来的战争打乱了他们的步伐,男儿即将上前线,两个人的婚期无限期推迟。“他上了战场,我心里乱得很。”李映玲说,越南那边兵荒马乱,又不能和她通书信,不知道他在那边怎么样,有没有受伤,是不是吃得饱、穿得暖……李映玲在担惊受怕中度过4年,直到1968年4月,那时她已经是老姑娘了,决定不再等待,一个人坐火车来到广西南宁,在一个小镇找到了他。看到他安好,李映玲就心安了。

李映玲不顾生命危险,风程仆仆地从老家赶来,程焕杰很是心疼;李映玲用最美好的青春年华来等他,程焕杰觉得,这份爱他辜负不起。

于是,在广西那个小镇,两个人在战友和当地老百姓的祝福下结婚了,两人没有结婚证,只有部队开的一纸证明,部队一间临时办公室作为婚房,一床军被作为嫁妆。

两人结婚以后,程焕杰继续为国奋战在前线,李映玲则回到家乡。等到战争结束的1974年,李映玲被批准随军,她带着两个孩子,来到广西凭祥友谊关,这才和丈夫生活在了一起。1985年,程焕杰转业回到家乡,漂泊20多年的他们,终于过起了平淡的生活,直到退休。

“经历了风风雨雨之后,才知道平平淡淡的可贵。”程焕杰说,他想和妻子补办一个婚礼,但是一直没有实现,直到在株洲盛康颐养院,夫妻俩才了却遗憾,与36对金婚夫妇一起共同庆祝金婚,更是觉得意义非凡。

金婚故事

2.

周建中、

赵明莉夫妇

转战南北

为国奉献不后悔

“我和我老伴把一生都献给了国家。”说到这里,周建中满是自豪,周建中更自豪的是,认识了老伴赵明莉,并且携手走过近60个春秋。

周建中的老家在湖南平江的一个小山村,老伴赵明莉则来自大都市上海,两个原本不相干的人,1956年因为考进北京理工大学,成为了同班同学,“这是一种缘分。”周建中感慨。

在大学时,周建中是班上团支部宣传委员,赵明莉是出版黑板报的积极分子,通过工作上的接触,两个人逐渐了解对方,两个都是有主见的人,有时会因为专业问题而争论不休,但相互被对方的气质所吸引。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新中国百废待兴,当时的人们都把热情投入到建设新中国当中,周建中和赵明莉也不例外,主动服从国家分配,来到条件艰苦的内蒙古包头,在原五机部刚组建的坦克设计研究所,从事新中国第一代各型坦克和装甲车的研究设计和试制工作。

“没有国,哪有家?”周建中说,他和老伴是1960年结的婚,当时人们的婚礼都很朴素,他们也一样,就是在上海和亲戚们吃了一顿饭,包头的同事们得知两人结婚,纷纷给他们送明信片,上面写满了对两人的祝福。

“那时候的工作没有双休,都是白天加黑夜地干。”赵明莉回忆,最忙的时候,夫妻俩每天只睡不到三个小时。在内蒙古工作16年,两人没见过大草原,“我们几乎没啥时间浪漫。”赵明莉回忆当时最浪漫的事情,就是和丈夫,牵着孩子走在大街上。有一天,周建中花一元钱买了一包胡萝卜,回家的路上就被她啃完了,等到做饭时发现无菜下锅,两个人相视一笑。

后来,中苏关系恶化,国家启动三线建设,两人作为技术骨干,被安排来到河南洛阳,在洛阳拖拉机厂新建了一个生产坦克的工厂,所有工作都得从头开始,一干又是十多年。直到上世纪80年代,国家进行改革开放,大搞经济建设,坦克工厂要被裁撤,两人又来到株洲,参与湖南工业大学的建设,周建中负责教学,赵明莉负责科研,两人一直干到退休。

“最浪漫的事情,就是陪着她慢慢变老。”周建中说,他和妻子为了国家建设的需要,一生都在奔波,从北京,到包头,再到洛阳,最后到株洲,“我们尽了力,没有虚度年华。”周建中自豪地说。

金婚故事

3.

文仲芳、

李文姬夫妇

四目相对

锁定一生情缘

“我和老伴,可能前世就是夫妻。”76岁的文仲芳感慨,他和妻子李文姬没红过脸,没吵过架,两个人相濡以沫,携手扶持走过51年了。

“其实我在万千人之中,一眼看中了她。”文仲芳说起和老伴的恋爱故事,脸瞬间就红了。

他回忆,1969年,当时已经入伍的他,回乡探亲,因年岁不小了,家人给他安排相亲。

当时高大帅气的他,吸引了乡间不少姑娘,虽然也见了几个,都被他拒绝了,直到有一天他去伯父家吃饭,伯父给他介绍了一个姑娘,听说性格还不错,他决定见一见。

文仲芳回忆,他回部队之前,正好是当地赶集的日子,当时圩镇上的人很多,他在集市中走着,与一位姑娘四目相对。“当时我感觉自己被雷击了一下。”文仲芳说,当时就认定她是我一生的伴侣,巧合的是那姑娘正好就是伯父介绍的相亲对象。

当时文仲芳就送给她一本红塑料壳版的毛主席语录以及毛主席像章,“那是当时情侣间最好的定情信物。”第二天,他就来到女方家中提亲,并带着李文姬来到自己家,正式订亲后才回到部队。

“在部队最盼望的事情,就是收到她的信。”文仲芳回忆,那时一个月两人能通信两三次,从信中他知道,妻子是一个外柔内刚之人,做事情非常扎实,“这不正是自己理想中妻子的模样么?”于是,1969年底,他再次探亲回家,两人在乡政府领了证,买了包喜糖分发给乡里乡亲,没有彩礼,没有新房,就在老家的破老房子里,两人成为夫妻。

而后,文仲芳回到部队,妻子李文姬则去了修湘东铁路,后来去了县副食品公司上班,两人一年只能通过探亲假见一面,一过就是十多年。对于这一段经历,文仲芳既愧疚又遗憾,老婆怀孕、生孩子,他不能陪伴在身边,等到他回到家乡,有人喊他爸爸,他才意识到孩子已经一岁了,想到这里,文仲芳不由地眼泪落了下来。

1978年,文仲芳转业回到家乡攸县,先后在攸县农业机械局、第二轻工业局、县行业办任职,直到2006年退休,他也闲不住。2009年,他搬到株洲后,常年担任小区业委会相关负责人,策划了多场庆典和文艺活动,还为小区居民筹办了有200多平方米的冬暖夏凉娱乐活动室。

李文姬是文仲芳背后最坚强的堡垒。后来,她患脑血管瘤,进行了2次开颅手术,住院治疗2个多月,曾失忆昏迷20多天,通过多次抢救才保住了性命。为了妻子的康复,文仲芳日夜陪护在妻子身边,妻子出院后,文仲芳坚持每天陪老伴散步锻炼身体,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妻子现在身体逐渐康复。

采访的时候,李文姬一直紧握着文仲芳的手。“只要你在我身边,我就安心!”李文姬如是说。

金婚故事

4.

张阳泉、

黄相英夫妇

青丝变白发

苦乐都从容

“两老情,有多深,日月可作证。五十年,携手行,苦乐都从容。”这是张阳泉在和妻子金婚时,写下的句子。

1970年1月,张阳泉从部队退伍回乡后,进入我市公安系统工作。刚退伍回来,就有熟人给他做介绍,介绍的是一个邻村的妹子,他看了看熟人给的照片,一眼就相中,不是特别漂亮,但是善良、稳重。

“当时我和老伴可以说是‘闪婚’。”张阳泉说,我看上她之后,直接去了她家,我们没有谈恋爱,相识没多久就订了婚。因公安局干警结婚必须经政治处政审批准后方可,张阳泉上半年写的报告,下半年才得到批准,两人于7月22日到公社领取了结婚证,当年的国庆节,举行一个简单的结婚仪式,请了自家一些直系亲戚,摆了两三桌。

张阳泉回忆,他和妻子在一间非常破烂的房屋里结婚,既没有亮丽的衣服,也没有像样的家具,更谈不上有什么电器。他记得只给她买了一套衣服的布料,一个热水瓶,一把布伞,一双水鞋和一双布鞋,另外就是送给了她一本毛主席语录和一枚毛主席像章,没有彩礼。

结婚后,张阳泉一直在公安系统上班,后来又成为基层街道办事处的负责人,每天工作比较忙,经常顾不上家。“尤其是结婚初期,我在城里上班,她那时还在乡里。”张阳泉说,妻子不仅要养儿育女,照顾他的母亲,还要下田割草插秧干农活,“经常一个人干了几个人的活,吃了不少苦。”

后来妻子“农转非”,进了城,两个人终于可以在一起生活了,日子也好过一点了。两人经常一起聊天散步,偶尔争吵,那是生活的调味剂。“后来,我得了脑梗,是妻子照顾我十年,让我逐步康复。”说到此,张阳泉说,非常感谢妻子这些年来的默默付出。

“相濡以沫一辈子,让我们明白幸福不是拥有的多,而是计较的少;和谐不是盯着对方的短,而是记住对方的长。”张阳泉说,他和妻子50多年的相互陪伴,从青丝渐渐变成斑白的头发,两人都成为对方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希望我们一起珍惜以后的美好时间,更愿我们身体健康,努力陪伴对方多一些时间。”

金婚故事

5.

王守猛、

张爱群夫妇

携手同游

共赏大好河山

“我们这缘分是上天注定的。”1966年,从株洲师专毕业的王守猛,来到渌口区南阳桥城塘小学工作,第二年冬季,就遇上他现在的妻子张爱群,当时张爱群作为贫下中农代表进驻该校管理学校,不久后,她便留在学校担任了民办教师。

只有初中文化的张爱群,为了能够当好这个老师,主动找到学校教学能手王守猛,让其辅导她的文化知识和教学方法。经过一年半的相互了解,两颗心不断地相互靠近,最终走到了一起。

1969年2月4日,王守猛和张爱群办理了结婚手续,两个人的婚礼很简单:向毛主席宣誓、敬礼,读毛主席语录,然后给食堂大厨塞了20多元,给老师们加了两三个菜,把学校宿舍打扫一番便是新房。

结婚以后,王守猛去了当地初中教书,张爱群留在当地,两人成了“周末夫妻”。一直到了1984,王守猛已经在株洲县(现渌口区)县委宣传部工作,张爱群调到县城小学,夫妻俩才结束15年的异地生活,一直到退休。

“结婚50多年来,我俩的爱情是真诚的、永恒的。”1972年,张爱群生下大儿子后,身体很差,贫血严重,经常晕倒。王守猛千方百计找民间单方做给她吃,经过几年的努力,使之得到康复。张爱群又患上糖尿病,是王守猛细心照料,认真关注她的饮食和治疗,使之病情一直基本稳定。2019年上半年,王守猛因患肺癌住院化疗六次,并做了一叶右上肺的切除手术。老伴也是无微不至的照料,使他的身体得到很好的恢复。

两人退休后的生活多姿多彩,一同散步,一同买菜,一同做饭,一同上商场,一同游遍了祖国的大好河山。王守猛说,他和老伴都酷爱旅游,退休时间的三分之一都花在旅途上,除了西藏和青海没去,两人已经走遍了我国大部分省级行政区,还到过北美、欧洲、东南亚等地。

金婚故事

6.

王海林、

吴亦珍夫妇

给妻子做饭

也是浪漫事

“没有现代年轻人的花前月下、海誓山盟的浪漫,也没有英雄救美般的传奇,我们因中国航空事业奉献青春的共同理想走到一起。”王海林说。

王海林和妻子吴亦珍是上海人,两人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同班同学,因为有共同的理想走到了一起,毕业后王海林分配在北京从事中国导弹研究,吴亦珍分配到沈阳从事飞机发动机研究。虽然相隔两城,两人联系未断,虽然王海林在参加我国部分重大科研项目时曾经消失过一段时间,吴亦珍对他的情矢志不渝,曾独自跑到北京去找王海林。俩人偶尔的信件里没有过多的儿女情长,有的只是各自的报国梦想,以及默默奋斗和埋头苦干。

“我们的婚礼没有结婚照,没有酒席。”1966年底,在首长的见证下,王海林和吴亦珍结婚,在“大海航行靠航手,万物生长靠太阳……”的歌声中开始了他们的结婚仪式,而同事们的贺礼是毛泽东选集,同事们腾出的宿舍就是俩人的新房。

结婚后,王海林和吴亦珍开始了漫长的两地分居,过起了“牛郎织女”式婚后生活,一年也难得见一面。后来“上山下乡”,王海林和吴亦珍去的也是不同的农场。直到1972年,王海林和吴亦珍先后调到608所,才开始了平凡夫妻间的生活。

“最初的608所,一砖一瓦都是我们亲手做的。”1973年,王海林夫妻俩来到株洲,不仅要参加劳动,建造608所的各类厂房和办公楼,还要研发各类航空组建,夫妻俩也十分忙碌,尽管住在一起,也是聚少离多,直到退休。“我们之间没有情情爱爱,也没有生活烟火,有的只是工作、科研。”有的项目中,王海林是负责人之一,妻子吴亦珍是参与人员。

“阿姨你当年是看中爷爷哪一点呀?”记者问吴亦珍。

“他说他会做饭,刚好我不会。”因为这一句承诺,王海林只要和妻子在一起,就是他做饭,“这是我们之间最浪漫的事情。”王海林笑着说。

2020-10-28

00:00:00:0——金婚夫妇的平凡与浪漫152272402执子之手与子偕老/enpproperty-->2020-10-28

00:00:00:0——金婚夫妇的平凡与浪漫15227240c1522724.html2执子之手与子偕老/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