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
12月21日至25日,由《湖南文学》杂志社主办,株洲市作家协会、株洲云龙示范区协办的“2020湖南散文创作训练营”在我市举办。
本次主办方邀请的名家有:鲁迅文学奖获奖散文家、北京老舍文学院专业作家周晓枫,孙犁散文奖双年奖获得者、安徽省作协副主席胡竹峰,《散文选刊·海外版》主编王燕,《人民文学》杂志副主编马小淘,《星火》杂志主编、江西省作协副主席范晓波。他们分别就散文的阅读、解析与创作技巧进行集中授课,来自全省各地市(州)30余位近年来在散文写作领域表现出色的写作者参加了此次训练营。
王燕:与散文相遇
题材的选取是写散文的关键,当下散文创作的主要题材有乡村题材、自然题材、人物命运题材和游记题材。
以乡村为题材的散文写作是对生活的记录和对生命的重现。湖南是人文、历史都非常丰富的地域,湖南作家的整体创作水平较高,他们的语言、思想都值得研究。
自然写作即生态写作,以自然为题材的散文写作散发着宁静、清澈、美好。
在以人物命运为题材的写作里,人物是散文的核心,我们应该用笔去记录真实,将精神性、艺术性、共识性融合在一起。
以游记为题材的写作不仅仅是写景,还要与现实问题联系在一起,把写作素材发酵、升华,从而使写作达到一定的高度。
散文写作对语言的要求很高,语言表达应该是对自己真情的流露与思想的释放;内容的表达是散文写作的核心,我们在进行散文写作时应具有开阔的视野,要深入生活、实地采风,对生活保持热情,这样才能写出具有真实感、现实感、热情洋溢的作品。
散文创作的投稿亦有技巧,作者要阅读大量文学大刊、期刊,了解其办刊风格、定位,要关注名家的散文创作,从中吸取营养,作品要在内容的真实性、穿透力和艺术性上下功夫。
周晓枫:
散文的旧瓶与新酒
汉语和英语不一样,所谓过去时、正在进行时、将来时,对我们来说只是昨天、去年、此时此刻、三个月以后等等这样的时间副词标注,之后并无词形和句型的变化。相对来说,我们缺乏对“时态”日常化的思维训练,或许影响到表达方式。许多中国当代作家在处理时空转换时并不擅长,切割和拼贴的痕迹明显,容易生硬。
所谓进行时态的散文写作,不仅是一种手段,更重要的是一种思维方式。当读者迷惑:现在有些散文为什么写得像小说?被认作是对小说的借鉴,其实不然。问题的核心在于进行时态的介入。散文表述的时态之变,既因为现代人思维模式的调整,也因为部分受到翻译文学的冲击和影响。随着时态的变化,散文的场景、结构、节奏都会发生相应的改变。
我们都知道散文上手不难,写好并不容易。散文的耗材严重,相当于娶了不要嫁妆却挥金如土的“败家娘儿们”,开始日子好过,后来日子难过。人生的经历密如丛林,开始做家具,很快只能做筷子,后来就只够做牙签的,最后干脆就没柴烧了。假设我们改变散文的构思和表达方式,就能够更“环保地”使用材料,放慢节奏,珍惜细节,悬念文字要展现开花的整个过程。进行时态式写作,从某种程度上说,可以部分缓解散文的资源性匮乏。
约翰·伯格曾说:“讲故事的人有好客的责任。”散文亦是如此,正在进行时态的写作是大厨精心调制了香色味俱全的正在上桌的菜肴,诱动读者的食欲和想象,从中汲取适合自己身体的营养,而不是保健品厂商提供一把药品了事。就像散文长度的变化不仅是字数叠加,而是带来了重要的结构之变。我认为时态之变,也会为散文读者带来更为生动而复杂的审美体验。以正在进行时态写作!对于写作者来说,散文不仅有终点的视角,也有途中的视角;对于读者而言,散文时态的改变,使他们的角色从旁观到参与,从被告诫到共分享。
散文要表现“此时此刻”,这使我们不会忽略沿途的风景;“现在”,连接过去的屐痕,也指向未来的光亮。
马小淘:散文与时代
散文是写作者最钟意写、也最容易上手的文学体裁,但要写好,却颇不容易。我做编辑这么多年,看了无以计数的散文来稿,多是因袭旧说、人云亦云的稿件,有质量、能让人眼前一亮的稿件并不多,在我看来,好的散文,一般都具有如下几个特质:
一是陌生感。这个陌生不是指编造一些耸人听闻的奇谈怪论,也是平常人的平常事,但在表述时要有出其不意的新意,给人有似曾相似的陌生感,好比湖南作家彭见明的《娘》,也是写含辛茹苦的母亲形象,但在表述时那种刻意的情感压制,就特别的好,有那种陌生感。
二是诚实。所谓诚实,就是指写作者生动地用文学进行生命吐纳,尽自己之力,像野生植物那样,不想那么多,真实,充满生气地写作。不写鸡汤。不急于所谓成功,不猎奇,不写稀奇古怪的东西,不让自己的写作道路有可疑之处。
三是自我。我们这一代写作者,多是接受的集体主义美学教育,落实到文章里,则多见历史、民族、国家等宏大叙事,而写作者个人的自我意识则多半隐匿不见。上世纪八十年代,巴金先生说要讲真话,以言为心声,为情造文为风尚,使个性化的文学、真情实感的文学重新回到我们中间,这个主张,到现在也不过时。
四是现实感。罗中立有一幅著名的油画《父亲》,被视为伤痕画派的一个重要代表。毫无疑问,这幅画作是经典而伟大的,但如果放在今日,还能否成其为一幅典型的乡土写实主义作品,从中看出我国农村的缩影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城乡发生巨大的变化,以油画《父亲》的视角去打量现今的中国农村,显然是有失偏颇的。我们的不少写作者,在写文章,尤其是写跟亲情或者农村相关的散文,还是油画《父亲》中的场景,或者,刻意模糊时间概念,你可以说是当下,也可以说是十年前,甚至二十、三十年前,遣词造句,包括情感宣泄,都没有问题,可就是不知道文中的场景发生在什么时间段。
五是想象力。一切优秀的写作都是创意写作,无创意便无个性和风格,写作就只是一种重复。无论是思想的重复,还是艺术手法上的重复,都是写作所要特别警惕的。写作者实现自我最好的方式是表达自我,而如何表达自我,既是一门语言的艺术,也是一种精神的创造,我们的一切想象、思绪,一切离经叛道、异想天开的感受,都是有意义的,都值得去认真书写。正是生活的无限丰富,以及生命的不可思议,才让我们对世界、对未来一直充满信心。
六是幽默感。萨士比亚说,幽默和风趣是智慧的闪现。我们的很多写作者,习惯了四平八稳的文风,平铺直叙,文章没有起伏,读来寡淡无味,好的文章,一定会有让人记得住的地方,幽默感就是一种很高级的表达技巧。李娟写《阿勒泰的角落》,都是日常生活点滴的记录,可在平实的笔调中,常有不期而至的“包袱”,比如写母亲教哈萨克小孩子汉语脏话,虽然有点政治不正确的意思,但特别契合农村老太太的日常,读来让人会心一笑,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写作者学习的。
最后,我还想强调一点,对写作者而言,持续而不间断的阅读是保持创作力的基础。当你觉得文思衰竭,写出的文章艰涩而难有进步的时候,放下来,去阅读吧,文学书籍之外,还可以多读些相关的社科书籍,把视野尽可能地拓宽,有了足够的积累沉淀,自然会有更高深的表达。
胡竹峰:拟古与出新
好的散文应该安定寂静,少火气,无躁气。用强使气,会影响艺术成就。中国文坛向来崇尚史诗,但好的散文不过心迹之流露。很多文化大散文,其实与文化无关,与散文无关。
老庄孔孟包括韩非子我系统读过,唐宋八大家,明清之际的公安派、竟陵派、桐城派,也曾比较着研究过。一个写作者需要在不断的阅读中寻找自己的坐标。文章千古事——散文并不是要怎么写就可以怎么写的,勤学苦练,接通天地。好的散文,属于天地间早就有了的。我读先秦、六朝、魏晋、明清很多文章,哪里会觉这是作家的作品啊,仿佛天地间光剌剌一脉气一脉山一脉水。这种看法使我惭愧,轻视起自己以前的作品,也失却了对世上很多文章的尊敬。
散文的字与字之间应该荡起来,平淡朴素是后话。散文应该好玩,绝妙好辞的好,玩味之玩,把玩之玩。散文写得太直露,剑拔弩张,段位不高,稍稍拐点弯,绕个圈子才是上品。
一切写作都是语言艺术,语言是一个人境界见识功底的反映。语言是皮,思想是毛,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当前的散文差不多都是写生写真一路,我的散文是写心写意。我写散文的时候,脑海中混沌一团。也知道这团混沌里会孕育一个东西,到底是麒麟还是野马,是兔子还是斑鸠,是龙凤还是虫豸,我都不在意,写的目的只是让那团混沌成形。
范晓波:原浆散文随谈
作家不可能一直使用第一手经验写作,这样的资源有限且不易短期再生,文学生命长的作家必然会从一手经验向写二手、三手经验转场。这几乎是所有成熟作家的共识。
不过,就散文而言,在砌字手艺相当的情况下,在一手生活经验里深度开掘的写作,更容易接通读者的心肺和泪腺。
原浆散文是我在审稿时偶然想到的。我有个爱喝酒的小说家同事,前段时间发现本省一款名气不大的老牌子白酒又投产了,极力向大家推荐。这酒价格便宜,喝多了不上头也不口渴。口感和体感比市场上许多名酒好很多,它是用高粱酿制的原浆酒。
粮食通过酒曲发酵,完全不勾不兑形成的原始酒液叫原浆酒。以此类推,我们用一手经验创作的散文不就是原浆散文吗?
这便是我们《星火》杂志“原浆散文”栏目的缘起,我们2019年5月份在杂志上发起了征稿启事,征稿要求是“作品题材不限,但要求使用作家的直接人生经验或社会观察,不依赖搜索引擎和文史资料,像乡村酿酒一样使用真本实料,高投入低产出。尤其期待经历了十年磨一剑的沉淀和发酵后,把个人经验和时代烙印融为一体的厚重之作。”
短短两个月,我们收到近两千篇来稿。
诚实地说,很多作者未完全悟透征稿要求,关注点更多地停留在“直接人生经验或社会观察”上,忽略了“十年磨一剑的沉淀和发酵”。或者说,使用一手经验是相对容易的,但“十年磨一剑的沉淀和发酵”是难的。许多人难在对发酵技艺和火候的掌握,许多人难在心态。这年头用十年时间磨一个长篇的人都很少,怎么指望有人用十年磨一篇散文呢?
我们最期待的是那种精神与现实交缠,命运与时空交响的多维度展开的浑厚之作。但来稿里更多的是对某个人生章节的描摹,单线条,单向度。像一杯杯用物理方法现榨的果汁,爽口,但少回味,因为少了至关重要的发酵程序,还不是酒,更谈不上原浆。
这或许正是散文写作的现状,很多人轻易跨进了门槛,脸上洋溢着赶集的自得。只有很少的人领悟到散文的难度和特质所在。
“原浆散文”发表的作品,有的体现了十年磨一剑的耐心,更多的展示了自我打开的诚意和勇气。大多数作者在文坛并不知名,但因为他们,我们割舍了一些名家。这样的抉择,一是因为在原浆散文的概念面前,越资深的作家往往越缺少资源优势。更重要的一点是,我们深知,于读者而言,阅读散文,不是来参观明星派对,而是痛饮生活的原浆。
(以上讲座内容系编辑整理)
2020-12-29
00:00:00:0株洲文脉152944202在株洲,与散文大家对话/enpproperty-->2020-12-29
00:00:00:0株洲文脉15294420c1529442.html2在株洲,与散文大家对话/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