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欣
实习生/周欣玉
近日,在“株洲书房”主办的一场主题交流活动中,不少学生家长“诉苦”:孩子沉迷于网络世界,不重视学业,不愿与自己沟通,对未来没有规划,甚至习惯性叛逆对抗;作为父母,说也说了,吼也吼了,但没什么效果。孩子难管,父母焦灼。
而根据近日公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今年6月,我国网民人数已经达到9.4亿,其中19岁以下网民占18.3%,为1.72亿人。而以职业划分,学生占比最多,达23.7%。信息时代,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成为家长们最关注的话题之一。本期“天台话吧”,我们邀请心理咨询师、学校老师、孩子父母,谈谈他们关于孩子成长的“秘籍”。
观点
1
帮助孩子规划未来
访谈嘉宾:湖南工贸技师学院教师胡晓蓉
青少年期是从懵懂看世界逐渐成熟为客观辩证的过渡阶段,这是人生的黄金期,也是成长的“转折点”,这个时期的发展结果将会对人的一生产生重要的影响。该时期个体对自我的不断探索、不断开发就是形成生涯规划的过程。
作为教育从业者,我觉得帮助青少年规划自己的未来首先要让他们明白我想要的是什么?作为学生来说,能否比别人更及时更全面更深入的获得相关信息,拥有更多的机会和更阔的视野,往往是决定生涯规划是否顺利的重要因素。
在日常活动中,青少年要不断丰富社会实践,提升自我效能感。“我能做好什么?”高自我效能感的个体往往更相信自己能够成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是提升个体自我效能感的重要途径。个体通过有组织有目的的实践活动,体验不同的社会身份,承担不同的社会责任,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对自我和社会的探索过程。此外,正向成功经验的增加也会带给我们继续深入的力量,同时实践过程中与其他个体的交互作用,也会提升我们的自尊感和主动性,学会合作与关心他人。
生涯规划是持续一生的过程。我们需要帮助孩子们挖掘内在潜力,引导他们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帮助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使他们对人生之路有所选择与掌控,实现梦想,走向成功。
观点
2
会用网络也是孩子的一种能力
访谈嘉宾:新媒体从业人员
蒋茜
有另外一组数据,《2019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显示,74%的未成年网络用户拥有属于自己的上网设备,其中手机拥有率高达63.6%。看到这些数据,真说不清这到底是好现象还是坏现象。
这是好事。信息化时代、网络社会,互联网已经不是少数人才能获得的稀缺资源,网络搜索、网络支付、网络购物等日渐成为生活必需品,每个人都处在这个信息时代,谁都不应当被隔绝在外。特别是对青少年来说,通过网络来学习已经成为学习的一种重要途径和方式。特别是今年因为新冠肺炎疫情的原因,网课甚至成为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是坏事。网络内容良莠不齐、泥沙俱下,很容易对心智尚未健全且自控能力较弱的孩子造成侵害。看直播、刷视频、玩游戏,未成年人沉迷网络不仅耽误学习,更有类似“熊孩子打赏主播,父母报警求助”这样的事情屡屡发生。尽管我们很多软件都设置有青少年模式,但实际上还是存在很多漏洞,这需要企业和相关部门作出更多的努力。作为互联网从业者,作为一名家长,我觉得我们不能让孩子拒绝互联网,关键要引导孩子会用互联网,让互联网为我所用,而不是自己深陷其中、成为互联网的傀儡。
观点
3
父母要抓住“黄金切入点”
与孩子平等对话
访谈嘉宾:芦淞区委宣传部
凌春舜
古代伟大的政治家、教育家和思想家荀况指出:“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这句话揭示出,孩子长大后各自其异,源自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的不同。我认为,父母与孩子的平等对话也是一种教育。在实施对话过程中父母们应抓住四个“黄金切入点”。
第一个是小学阶段。这是孩子人生的起始阶段。在这个阶段,家庭教育的重点应放在基础科学文化知识的掌握和最基本的技能训练,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第二个是初中阶段。这个时期处于孩子“多事之秋”的转折时期,叛逆期亦从此开始。初中时期,父母在与孩子日常对话中要重在培养孩子的独立个性中的思维能力、自学能力,更加关注意志、兴趣、动机、情感等非智力因素。
第三个是高中阶段。高中阶段培养孩子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很重要,这谓之“三观”教育。父母在日常生活和教育对话中要注重培养孩子学会待人接物,学会辨别是非曲直等。
第四个阶段是大学阶段。孩子进入大学后,可能与父母面对面对话会越来越少,但可以利用网络等进行深入交流。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认为大学生学习有四个重要内容,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与人相处,学会学习。家长在这四个方面要特别加强沟通引导。
观点
4
“三不得”是一种消极思想
访谈嘉宾: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蒋玲玲
现在,有家长会认为孩子“说不得,夸不得,吼不得”。但其实这样想是错误的,家长不应该这么消极地对待孩子。哲学理论认为:一个事物的存在往往与另一个事物的存在作为前提条件。以上的社会存在现实是“果”的呈现,只要找到导致这种与“果”相对应的“因”,那便可迎刃而解。
首先,家长要与孩子建立积极的情感连接。家长对孩子的期望高很正常,但是这种高期望不应该成为孩子的枷锁。家长要考虑孩子是否能适应这种高定位和狠管教,否则孩子无法适应时就会自我逃避,甚至通过叛逆、斗争的形式来保护自己。这时候,家长应该和孩子产生共情,采取换位思考的方式来和孩子取得共鸣,消除孩子的反抗与斗争之心。
其次,家长要在细微处及时赞同与肯定孩子。施教和受教是教育过程中的“一体两面”,施教得法,受教也应法,二者相辅相成才能相得益彰。就像写字,使劲地向纸上洒墨迹,而纸不吸水,墨迹始终变不成文字或画图。及时给予孩子肯定,会使孩子慢慢形成一种领悟的思维定势。当然也不要夸大其词、说过头的话,严格把握分寸,才能事半功倍。
最后,适时调节找准平衡点。正所谓”治大国若烹小鲜”,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也是这个道理。家长要有在微火上烹调小鱼小虾的耐心,在教育孩子时,因材施教、适时调节、适可而止,别人的孩子虽好,但是自家的孩子更棒,如果孩子今天比昨天好那就是进步;现在比过去好那就是成功。
大家谈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北京市网络法学研究会副会长王四新:要防止互联网服务提供商用它的服务,对青少年形成数据绑架、社交绑架,让未成年人养成一些不良的用网习惯。我们不是说让他不用,也不是让他少用,而是说让他会用、能控制着用,让他成为互联网各种服务的主人,而不是让他成为互联网服务的奴隶。
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副教授施宗靖:孩子最好的发展是自然成长-自主进步-自由发展,作为家长不应把控孩子的一切,但需要帮助孩子规划关键的步骤。
育儿名博王人平:有教育专家说,你确信,你过去三十年的成长经验,会受益于今天孩子的成长吗?你不是和互联网一起长大的,你的经验可以适合这个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吗?这是一个值得每个父母察觉和思考的问题。成年人将自己过往经验融入孩子的教育中,还是要持谨慎态度的。
株洲市新华书店张莹:阅读可以减轻生活的压力,驱除生理和心理上的疲劳,平静自己浮躁的内心世界,增加知识量,成熟心智。博览、精摘、勤思后能让父母懂得怎样科学教育子女,让有叛逆心理的孩子成长为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有情操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020-12-31
00:00:00:0152970302请收好!这里有一部孩子成长“秘籍”/enpproperty-->2020-12-31
00:00:00:015297030c1529703.html2请收好!这里有一部孩子成长“秘籍”/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