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汇聚高知创新力激活统战新动能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株洲日报
株洲日报记者

李支国

李军

通讯员/邓石华

姜杨敏

核心

提示

“大厦之成,非一木之材也;大海之阔,非一流之归也。”

统战工作是党的事业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推进到哪里,统战工作就应该跟进到哪里,法宝作用就发挥到哪里。

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柱和依靠,也是知识分子密集的“聚宝盆”,做好国有企业的统战工作,凝聚和发挥好党外知识分子的智慧,作用特殊,意义重大。

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车株洲所”),六十余年开拓奋进,从偏处一隅的“科研小所”发展壮大为世人瞩目的“国之重器”,汇聚了一大批科研创新的知识分子。近年来,中车株洲所根据新形势下统战工作新要求,创新开展企业统战工作,在国资委轨道交通装备制造领域打造首个以党外高级知识分子命名的统战工作品牌——冯江华工作室,散落在各科研单元机构的创新星火,汇聚成炽热燃烧的智慧火把,推动了企业高质量发展,有力助跑中国制造走向世界。

A

依托人才智库

构建“大统战”格局

“党外知识分子工作,是统一战线的基础性、战略性工作。”在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曾这样强调。作为轨道交通装备领域科研院所的“国家队”,中车株洲所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指示,挖掘知识分子这片“富矿”,做好企业统战工作的战略谋划。

人才荟萃、智力密集,中车株洲所开展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的优势,得天独厚。据统计,该所拥有工程技术研发人员近6400人,党外知识分子逾3800人,占比逾60%,其中博士119人,硕士1750人。这样一支党外知识分子队伍,堪称规模庞大,阵容豪华。它是响应国家战略需求、引领科技创新的中坚力量,也是开展统战工作的先天沃土。

必须通过一个有效的平台纽带,把全所党外知识分子智慧和力量聚起来、联起来、动起来,充分发挥这支队伍的统战优势和作用!中车株洲所党委充分酝酿研究,决定以“冯江华工作室”为着力点,着力打造企业统战工作品牌。

2018年12月,在中国中车和湖南省委、株洲市委统战部门的支持指导下,株洲所成立了“冯江华工作室”,这是国资委轨道交通装备制造领域首个以党外高级知识分子命名的统战工作平台。工作室的成立,开创了以平台建设带动和引领统战力量发挥的新模式,让“统战对象”转变为“统战力量”,有效凝聚起党外知识分子创新创造的智慧力量。

选准“领头雁”,是发挥带动作用的关键。

作为工作室负责人,冯江华是株洲所副总经理、总工程师,无党派人士、湖南省政协委员,株洲市科协主席、知联会会长。在株洲所科研团队里,冯江华本身便是领军人物之一,创新成果丰硕,享誉高铁装备领域,曾获全国创新争先奖章、当代发明家、詹天佑大奖、茅以升科学技术奖、中央企业劳模等荣誉。

“冯江华工作室”目前有骨干成员10名,均为株洲所党外高级知识分子,大部分成员为省、市政协委员,其中正高工5人,博士学历3人。

以“冯江华工作室”为抓手,中车株洲所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大统战格局。

从顶层到基层,围绕工作室拉通纵向串联的“经线”。

株洲所对工作室加强了顶层设计,构建了“党委领导+职能支撑+专业运行”的工作模式。其中,株洲所党委专职副书记为工作室总指导;各职能部室为工作室的支撑机构;株洲所党委统战部和株洲所旗下研究院协助工作室日常运营。

从支点到全所,围绕工作室编织横向辐射的“纬线”。

专门聘请株洲所内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民主党派负责人、党外知识分子代表等担任工作室助理,组建了工作室的统战智库。通过汇聚各方力量,发挥工作室助理在本领域“以一带多”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以支点撬动了全所的统战力量。

“经纬”交汇,构筑起“大统战”网络,以此聚智、聚心、聚力,助推全所乃至整个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B

打通“单元门”

集智激发创新力

“加快形成有利于知识分子干事创业的体制机制,放手让广大知识分子把才华和能量充分释放出来。”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提出殷切期望。

“冯江华工作室”,便是通过创新机制释放知识分子能量的统战品牌。

中车株洲所党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工作室制定了中国中车第一个党外高级知识分子工作室管理办法,搭建了工作室工作总框架,建立了成员选聘、课题管理、学习教育、内外交流、研讨例会等一系列制度。

“通过工作室这个平台,大家围绕科研动态、参政议政、建言献策等议题互通互享、互促互进,激发了创新的动能、扩大了统战工作的影响。”冯江华说。

学科交叉融合,是未来科技发展的必然趋势。

“冯江华工作室”创造了这样一个平台,促进科研攻关由“分散研究”向“集智创新”转变。

株洲所主要从事轨道交通装备及相关产业研发,涉及多学科、多技术领域交叉。此前,科研人员更多地把精力放在自身研究的专业领域,对其他专业领域的研发信息、技术等关注相对不够。

工作室成立以后,大家有了统一的交流沟通渠道,这些分散的、单个的创新力量从具体的项目组、业务组汇到一起,聚合成为一个覆盖面更广、更宽、更深的科研交流平台。

高级工程师胡云卿,是工作室的骨干之一,中车株洲所研究院基础与平台研发中心副主任兼智能控制技术部部长,最近正牵头做一个新的研发项目。他坦言,自己起初只是专注于项目本身,通过与工作室成员的交流,“对专利布局等,有了更深入地了解,形成了清晰的创新创意思路。”

这只是一个缩影。实际上,工作室通过交流会、每周发布科研动态《产经参考》等方式,及时对科研最新成果、技术进行互通互享,达到了集聚智慧、思想碰撞的良好效应。

近两年,冯江华带领党外知识分子,依托国家重点科研项目,着力在引领行业发展方向的重大前沿技术、在“卡脖子”技术领域下功夫,充分发挥党外知识分子的智慧力量,推动基础前沿科研项目落地生根。

教授级高工、株洲所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兼产经技术发展中心主任吴强,也是工作室的骨干。他介绍,在工作室平台的促成下,高速列车与磁悬浮技术标准委员会,今年终于在国际电工委员会(IEC)成立。

“这相当于多开辟了一条渠道,有了新的机会去拓展所里的技术,让相关产品走向世界,同时也可以在国际上扩大我们的‘朋友圈’。”吴强说。

工作室有效促进了党外知识分子高效能产出技术成果,科研攻关瞄准前沿高端领域,屡获重大突破,为株洲所创新发展、株洲经济高质量转型、国家轨道交通产业做大做强注入强劲动能。

前沿创新亮点纷呈。完成国家项目列车控制与信息服务网络技术攻关,多项技术处于行业领先;600公里磁浮关键技术取得突破,成果填补世界空白;建成全国首条8英寸IGBT芯片生产线,打破国际市场垄断;自主研发5G转储系统,中国轨道交通在全球率先迈入5G时代;等等。

应用创新成果丰硕。首创基于虚拟轨道的智轨列车,开创了城市交通装备新制式,已在株洲、宜宾、永修等城市实现运营;时速250公里标动技术平台成功构建,机车变流器2.0平台全面升级,推出高原、高寒多场景方案等。

创新平台持续优化。新增1个“国家企业技术中心”;新建中国城交协和湖南省两个轨道交通标准平台等。

工作室成立以来,强化了集智创新,株洲所科研创新能力和实力明显增强。2019年、2020年(截至9月)株洲所立项科研项目分别达1036项和1100项,专利申请总数分别为1176件和1018件,同比往年增幅明显。2019年荣获中国中车和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43项,其中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2项。

C

发挥“溢出”效应

参政议政“个体户”变“集团军”

2020年8月12日,湖南省政协召开重点提案办理协商会,协商办理重点提案《将湖南轨道交通产业打造成世界级产业集群》。

在会上,冯江华以省政协委员、提案者代表身份,介绍了提案的背景和主要内容,主办单位省工信厅相关负责人则介绍了提案办理情况及答复意见。会议指出,提案中的建议针对性很强,希望承办单位把办理协商会的协商成果融合进去,进一步完善提案答复意见,加强与委员的沟通联系,共同将湖南轨道交通产业打造成世界级产业集群。

这份省政协重点提案,便出自“冯江华工作室”。

目前,工作室10名骨干成员,涵盖九三学社、致公党、民盟、民建、民革等党派成员。工作室团结和凝聚了一批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民主党派人士。“冯江华工作室”成了所里的党外知识分子参政议政的公共交流平台,大家一改过去“单打独斗”“孤军奋战”的模式,建言献策由“个体户”向“集团军”转变,组织优势和群体作战优势得到更好的发挥。

工作室牵引带动,智慧“溢出”效应彰显,株洲所党外知识分子围绕企业经营、社会治理、行业发展等议题积极参政议政。

教授级高工、研究院产经技术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助理王秋华,是工作室的骨干之一。同时,她还有着两重身份:九三学社株洲市委委员,株洲市第九届政协委员。

王秋华认为,有了工作室平台后,她在参政议政方面有了更多想法,工作室的交流碰撞能开阔思路、互通信息、相互启发,有些提案建议通过多个渠道发声,更能放大参政议政的效果与影响力。

《将株洲轨道交通产业打造成世界级产业集群的路径研究》这一提案,原本是王秋华以市政协委员的身份写的,如果没有工作室的平台,省级层面或许很难知道。正是因为通过冯江华在省政协层面发声,最终获得了更高层面的重视与支持。“这样一来,提案的效应得到放大,受到了更大的重视、更多的关注。”王秋华说。

冯江华曾向省政协递交提案,以标准促进产业升级,省里依据提案思路落户一个技术平台到株洲,这也给了王秋华启发。她说,“我在株洲市政协层面也会提出建议,以标准促进株洲地方特色产业发展,把相关产业拢到一起,开展整个标准化工作。这也是工作室平台带来思维上的连锁反应。”

通过工作室这个平台,王秋华参政议政的本领不断增强,个人也获得了不少荣誉。近年来,她连续两年被评为优秀市政协委员,今年获评省级优秀九三社员、市级九三学社参政议政先进个人。

2019年,“冯江华工作室”搜集整理各方面的意见建议共22条,其中16条作为湖南省、株洲市“两会”提案进行上报。除了《将湖南轨道交通打造成世界级产业集群》提案,冯江华的《推进长株潭人才一体化

打造中部高端人才特区》《关于以标准化建设助力湖南产业转型升级的建议》等提案,也受到省政协的高度重视。

工作室部分课题还在国家层面获得认可,株洲所民盟盟员齐晓武参与的民盟中央研究课题《关于破除制度性障碍,充分激发科技人员创造力》,在2020年的全国政协会议上,由民盟中央作为提案提交。

2020年,工作室在参政议政方面持续发力,提案及调研报告保持高水准,既有聚焦轨道交通产业发展的提案,也有涉及人才建设、公共民生方面的课题。

目前,冯江华、刘群欣、吴强3名党外高级知识分子代表,成功当选株洲市知联会会长、副会长、理事职务,“冯江华工作室”的社会“溢出”效应正在更高平台、更多领域扩大。

D

搭建人才梯队

迸发奉献社会激情

人才,是事业发展的基石,是赢取未来的生力军。

统战工作归根到底就是做人的工作,壮大共同奋斗的力量。作为株洲所高级知识分子聚集的平台,“冯江华工作室”汇聚了各个专业领域的年轻精英,也给了他们迅速成长的机遇和舞台。

工作室高度重视党外知识分子梯队建设,积极做好人才储备和选拔任用工作,有组织、有计划地物色、培养、选拔高层次党外知识分子,充分发挥各成员的技术辐射与创新引领作用。

依托重大技术、管理等项目,工作室主动为党外知识分子“搭梯子”“引路子”“压担子”,并提供公共事务参与机会,为优秀党外代表人士脱颖而出创造条件、提供平台。

后起之秀胡云卿便是最好的案例。

2012年,胡云卿从浙江大学博士毕业,通过各种因缘巧合来到株洲所。当时最后面试他的人,正是冯江华;面试的房间,恰巧又是如今已挂牌为“冯江华工作室”的地方。

胡云卿是岳阳人,刚来株洲所就被所里务实肯干的作风打动,也被新兴高铁行业的发展前景所吸引,于是决定入职所里。

来所里以后,胡云卿被分配的研发方向是粘着力与控制。这项技术在国内尚属空白,也是国外秘而不宣的核心技术,只能沉下心来自主研发。第一年了解,第二年思考和查阅文献,第三年探索,第四年做工程化落地,胡云卿带着团队从无到有地做了一套株洲所自主研发的牵引系统。

2016年,在对进口产品要求极高的澳大利亚,胡云卿团队研发的牵引系统运用于澳大利亚火车上后,仅三次就通过实验,打破了纪录,被赞誉为全世界牵引性能最好的火车。2017年,这套牵引系统被用在了复兴号高铁上。

如今,36岁的胡云卿是“冯江华工作室”最年轻的骨干,正带领更多的技术团队人员,向更高的科研高峰攀登。工作室的核心人员中,像他这样的“80后”有4人。

让年轻的技术研发人员快速成长,让知识分子更多地奉献社会,“冯江华工作室”在努力践行。

冯江华担任株洲市知联会会长以来,积极履职,团结、支持各界党外知识分子发挥重要作用。其他党外知识分子依托株洲所职代会、座谈会等平台,以及相关主题活动,对企业发展建诤言、献良策、出实招。工作室成立以来,共有10余项涉及企业发展、员工关怀的意见建议得到采纳和处理。

为激励党外知识分子发挥统一战线力量作用,工作室还将成员的统战工作与业务工作相结合,建立奖励考核机制,以此进一步激发党外知识分子干事创业的热情。

工作室还积极引导党外知识分子主动融入社会服务和管理,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工作室各成员积极发挥统战优势,带动公司党外知识分子群体,通过多种形式向疫区捐款15500元。冯江华在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发起捐赠倡议,募集款项45400元,口罩6万个。工作室核心成员王秋华依托多年行业标准制订经验,参与《工业企业新冠肺炎防控工作指南》标准起草,为抗击疫情作出了突出贡献。

深海浮大舟,风劲好扬帆。固守爱国爱党爱企这个圆心,拉长贡献企业、奉献社会的半径,“冯江华工作室”统战工作的“同心圆”越画越大,引领感召着株洲所广大知识分子科技报国,加速助力中车株洲所向着世界一流企业目标奋勇跨越,为湖南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的新高地,为建设更具实力的株洲·中国动力谷戮力前行!

(本版照片由中车株洲所党委宣传部

提供)

2020-12-31

00:00:00:0——记中车株洲所统战工作品牌“冯江华工作室”152970402汇聚高知创新力

激活统战新动能/enpproperty-->2020-12-31

00:00:00:0——记中车株洲所统战工作品牌“冯江华工作室”15297040c1529704.html2汇聚高知创新力

激活统战新动能/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