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渌口区:创建省际样板河攻坚“全域Ⅱ类水”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株洲日报
株洲日报记者

俞强年

通讯员/孙志恒

王科茵

实习生/彭磊

邓冰冰

渌水是我省目前创建的唯一一条省际样板河,也是湘赣边区域合作示范区流域综合治理典范,更是我市实现“全域II类水”目标的关键。其流经渌口区的14千米,被视为渌水治理的“最后一公里”。

渌口区高位推动,实施6大攻坚行动,今年1月至11月,渌水水质均值达到Ⅱ类标准。

这一重大成果,缘于渌口区河长制机制改革创新,各级河长担责尽责,河湖管护长效有力,各项工作如期保质完成。

1.

体制机制创新:

推动河长制工作落地落实

渌口区人民政府大楼105室,门口的河长制牌匾十分醒目。室外,河长办阳光栏、人员去向牌均已上墙公示;室内,墙壁上悬挂着工作制度牌、水系图、河长职责“四字诀”、河长巡河“三步法”等,一目了然。

“省、市河长办交办的55个工作任务已完成,区河长办向各单位下达30个交办函,交办问题76个,目前落实整改销号26个,解决问题72个,剩下的4个问题正有序推进,整改后验收,合格才能销号。”渌口区河长办工作人员介绍。

今年以来,渌口区参照市河长办“四办合一”机构改革,通过牌子整合、人员整合、力量整合以及办公整合,将河长制工作从水利部门剥离出来,调整区政府办,进一步提高了河长办的规格,使得工作协调更顺畅,目标任务推进更有力。

渌口区河长办成立之初设置在区水利局,区水利局负责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水资源管理、河湖治理保护等“水里的问题”,而污水处理厂建设和黑臭水体治理等“岸上的根子问题”则由市住建局负责,监管企业污水处理和城市污水处理等工作又在市生态环境局……“各自为阵,领导不一”成为河湖管护的难点,掣肘着河长制深入推行。

“现在,我们区河长办的体制机制都捋顺了。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都是主要负责人,高位推动,各项工作顺利推进。”渌口区副区长、区河长办主任刘行国说,区河委会成员单位更担责了,镇、村两级河长履职责任意识以及处理问题的水平更高了。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针对基层河长制“上冷下热”问题,渌口区大力实施基层标准化建设。

县、乡两级河长办在阵地建设方面实现“六有”,建立“一办两员”的工作模式。巡河履职方面,

进一步落实区级河长月巡、乡级河长旬巡、村级河长周巡频次,明确了县级河长“巡、治、考、报”四个方面的职责,使各级河长清楚各自职责,切实把管河护河责任放在心上、扛在肩上、落实在行动上,确保河长巡河履职不走样,河长更换不断档。河长巡河也实行流程化管理,明确“看”

“查”“交”三个巡河步骤,确保巡河有章法,巡河真实化。

“河长制创新改革持续深化,进一步破除了体制机制藩篱,转化为推进河长制强有力的动力。”渌口区河长办常务副主任孙志恒表示,辖区8个乡镇河长制标准化建设已完成,其中渌口镇、南洲镇被授予“株洲市河长制工作标准化建设单位”称号。

今年,渌口区各级河长共开展巡河9400余人次,发现并解决问题1000余个;8个乡镇污水处理厂全部投入,在全市率先实现乡镇污水处理厂全覆盖,“美丽河湖”样板河打造有力推进,25个行政村污水处理站建设有序推进……

2.

攻坚“最后一公里”:六大行动火力全开

渌口区自来水厂至渌水入湘江段,沿岸整齐开阔。北岸的渌口镇老街,沿江居民生活污水截污纳管工程有序推进;南岸的南洲镇污水处理厂入河排污口标识标牌设置和新增监测点位工作都已完成。

上述工作,是渌水省际样板河建设和渌水水质提升工作的重要内容。渌水是全省唯一一条省级样板河,成为湘赣边区域合作示范区流域综合治理典范项目,其中有14千米流经渌口区。

自去年开展渌水省际样板河建设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市第5号总河长令要求,将渌水打造成“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的省际样板河。今年,我市水污染防治工作提出“全域II类水”目标,渌水整治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

聚焦“全域II类水”,渌口区全力以赴打好这场攻坚战。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多次深入基层一线调研督导,全力推进、密集调度,先后20余次召开工作推进会、调度会,协调解决突出问题,确保工作落实落地落细。

该区成立由渌水县级河长任组长,区政府常务副区长、分管副区长任副组长,财政、水利、渌湘集团、环保、住建、交通、自然资源、农业农村、南洲镇、渌口镇等部门为成员的省级样板河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区统筹、镇负责、部门配合、村落实”的工作体系,河排污口整治、城乡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清四乱”等六大行动全力推进。

入河排污口整治行动中,对渌江入河排污口、涵闸进行专项排查检测,设置标识标牌,安装监测设施;投资500万元,完成入江口到向阳路范围内的临河散乱排污口的整治,完成沿河排口和500多户临河住户生活污水截污纳管,建设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理设施,沿河居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理率达到100%。

城乡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行动中,投资360余万元,完成渌口镇和南洲镇1800户农村改厕或建设农村家庭分散式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投资115万元,完成建设农村生活垃圾收集站38个。

农业面源污染整治行动中,投资150万元,完成渌口区南洲镇5家畜禽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全部建设,配套率100%;渌水流域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绿色防控、推广高效农药的面积分别达到8万亩次、4万亩次、16万亩次,完成率100%;测土配方施肥目标任务覆盖率达到95%,化肥用量较上年减少2.6%,测土配方施肥6.42万亩,完成率100%。

“清四乱”巩固提升行动中,发现渌水河湖“四乱”行为12处,逐一整改;投资100万,由第三方保洁公司开展河道保洁工作,今年7月至今共打捞漂浮垃圾200余吨。

堤防岸线及河道整治行动中,实行区、镇、村三级联动巡查工作机制,强化日常监管,立案查处2起非法吸砂案件;完成渌水及大江口河等14条,流域面积50-1000平方公里的支流划界成果拼图,推进河湖划界成果与国土“一张图”的共享;完成渌水岸线保护与利用规划初稿编制;今年全面完成渌口区境内21个废弃露天矿山32个图斑的生态修复任务,使修复区内废弃建筑、地面硬化物基本拆除治理,矿山废弃地修复率达到90%以上。

防洪堤防达标提质建设行动中,渌江防洪保护圈整治中的松西子保护圈项目、横江保护圈项目、漂沙井保护圈项目已顺利开工,完成投资约5000万元,堤防加高加固5.33千米,施工单位加班加点,确保按期完工。

根据全市地表水重点监控断面水质状况表,今年1月至11月渌水水质均值在Ⅱ类水标准,今年年底有望实现全域“II类水”。

3.

管护提质增效:

变“群龙无首”

为“九龙共治”

湘江、渌水(渌口段),碧波荡漾,昔日散布的渔网浮瓶难觅踪影,无人机巡查、卫星遥感图片分析等高科技手段全面监管。

以往,河道执法中,各部门对违法行为主动查找少,被动核查多,基本上处于“不告不理”状态。

为一改往日湘江治理“九龙治水”“群龙无首”的局面,渌口区河长办实行“4+1”轮值巡查机制,建立主动巡查机制,每天至少巡查2次,其中夜间必查1次。在敏感时段、敏感水域,增加巡查频次,及时发现、制止、查处各类涉水违法行为,同时适时组织专项整治行动,重点整治实施非法捕捞、非法采砂等问题。

开展钓鱼平台专项整治行动。清理了大型钓鱼平台8个、小型走排6个、地笼子50个、渔网20条,扣押劝退网捕渔船7艘,发放《禁渔通告》25份;查获“背包式”电鱼案一起。

开展“禁捕退捕”宣传工作。在航道码头趸船、水上交通执法艇上悬挂宣传横幅,使用水上交通执法艇宣传7次,劝导禁钓区垂钓人员300余人次,联合河道保洁公司打捞水面垃圾10次。

开展河湖“清四乱”专项整治行动。共排查渌口区河湖“四乱”问题73项,完成整改73项,整改率100%。

开展“三无”船舶上岸专项整治行动。对渌口区的渡口渡船进行了全面的安全检查。督促船舶经营人、渡工提高安全意识、防污意识,确保不发生安全事故与水上污染事故。监督渡船做好垃圾收集桶、油污收集桶的配置与使用工作,督促渡口管理人履行垃圾与油污水上岸的处理,禁止直接排入河中。渌口区清理整治涉渔“三无”船舶570艘。

开展水上安全防污染检查常态化治理行动。渌口区水域目前未发生一起水上安全与污染事故;对华新水泥专用码头、海达运输公司开展了年度检查以及安全防污染检查,督促企业履行安全防污染主体责任,对检查中发现的隐患整改到位。

“群龙无首”变为“九龙共治”,各部门统一指挥调度,紧盯违法乱象,成为一支精干高效的生态建设队伍,守护着一江碧水。

2020-12-31

00:00:00:0152970202渌口区:创建省际样板河

攻坚“全域Ⅱ类水”/enpproperty-->2020-12-31

00:00:00:015297020c1529702.html2渌口区:创建省际样板河

攻坚“全域Ⅱ类水”/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