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致敬新时代的株洲“匠人”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株洲日报
核心阅读

人民创造历史,劳动开创未来。

11月24日,全国劳模大会在京召开,新一批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接受人民共和国的至高褒奖,株洲7位全国劳模和全国先进工作者也在表彰之列,他们中有扎根基层、爱岗敬业的坚守者,也有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

时代造就劳模,劳模引领时代。

不管时代如何变化,劳模和先进工作者始终是一面跨越时空、永不褪色的鲜艳旗帜,将永远激励我们奋发向上、拼搏进取。

作为新时代的坚守者和劳动者,他们的“匠心”

是如何“炼”成的?

本期《社会周刊》,全面展现我市7位全国劳模和先进工作者风采,分享新时代株洲“匠人”的成长之路。

A

周清和

当好轨道交通装备的领跑者

【人物名片】

周清和,男,1964年5月出生,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事迹点击】

自1987年从华东交通大学毕业以来,周清和扎根轨道交通装备制造行业,把青春、事业和理想都奉献给了被誉为“中国电力机车之都”的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

在周清和的带领下,株机公司克服了国内机车市场下滑的困境,2013年至2019年累计实现销售收入1492.5亿元、利税172.1亿元,人均销售收入、人均工业增加值都处于行业前茅。

他对内强化管理,大力推进技术创新和管理变革,对外力拓市场,不断创新商业模式。2017年11月,株机公司入选工信部和中国企业联合会管理创新典型企业,在株洲召开了株机公司管理创新经验现场交流会。

7年来,株机公司新型产品推陈出新,世界首列超级电容储能式有轨电车、世界最高速米轨动车组、中国首列出口欧洲动车组、中国首个商用中低速磁浮等120余种新型产品相继亮相,引领业界潮流。

在国内城轨市场,株机公司排名始终处于第一方阵,平均市场占有率超过20%,订单数量由2012年的330辆增长到2019年2800余辆。海外经营也成效显著,7年累计获得订单超470亿元,不仅稳固了南非、土耳其、马来西亚等市场的主体地位,还代表中国首次突破欧洲TSI认证,让动车组进入欧洲及欧盟高端市场。

【获奖感言】

我将不辱使命,把湖南轨道交通行业打造成具有世界一流科技创新力竞争力的制造业高地,使之成为领先全球的轨道交通产业集群。

B

黄小玲

盼醴陵瓷名扬海内外

【人物名片】

黄小玲,女,1968年9月出生,醴陵市醴泉窑艺陶瓷有限公司总设计师。

【事迹点击】

11月19日晚上,初冬的夜有些微凉,黄小玲像往常一样走进瓷艺创作室,拿起画笔,埋头创作起来。无论再忙,她每天都要抽空画几件瓷器,那是她热爱的事情。

黄小玲痴迷瓷艺,受父亲影响至深。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她的父亲在醴陵一个瓷厂专制瓷品坯胎。每当遇到画瓷师傅在瓶胎上勾线,年幼的黄小玲便会凝神观看,并在画损的瓷胎上由着自己的喜好涂抹,憧憬拥有一双妙笔生花的手。

初中毕业后,黄小玲开始从一片叶子一朵花学着画,画笔一拿就是30多年,成为中国陶瓷艺术大师。

2000年,她创办“醴泉窑艺”瓷艺品牌,担任总设计师,把在外打工的师兄师姐叫了回来,共同创业。

凭借一双巧手,黄小玲佳作迭出。2003年,她创作的《虞美人》获得中国陶瓷艺术展“中陶杯”银奖。2004年,她的作品《牡丹花瓶》获得国家级奖杯,被认为达到“画到神情飘没处,更无真像有其魂”的境界。

除了在国内打响名号,黄小玲还带着湘瓷走出国门。2016年,在法国巴黎参加展览时,不到两天,她带去的醴陵釉下五彩瓷全被买走。

这些年,她推动成立湖南省女陶艺家协会,坚持以醴泉窑艺为平台培养瓷艺人才,并呼吁建立专业的陶瓷大学,复兴“国瓷”家当,建议国家在出口退税政策等方面加大对日用陶瓷行业的支持力度。

“瓷器是中国文化的一种象征,我希望湘瓷能够名扬海内外。”黄小玲说。

【获奖感言】

我会发扬工匠精神,在坚守传承中创新,尝试无限可能性。

C

赵海凤

为中国航空装备“中国心”

【人物名片】

赵海凤,女,1980年1月出生,中国航发湖南动力机械研究所主任设计师。

【事迹点击】

对于常人而言,因为噪声过大,坐飞机时大多避免靠近发动机的座位。赵海凤却反其道而行之,由于职业习惯,她爱听飞机“心脏”轰鸣的声音。

赵海凤出生于山西平遥县,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2002年,她进入中国航发湖南动力机械研究所,开始和飞机的“心脏”打起交道。

“发动机好不好,在它运转轰鸣时就能听得出来。如果说发动机是一个人的身体,那我们设计人员就像医生,病人身体有状况,我们就得把病因找出来。”赵海凤说。

2014年,赵海凤还真的“听”出了一个大问题。在一次发动机整机性能试验中,她听出发动机传来的声音有些不对劲。经过短暂的思考分析,她立马提出终止试验的请求。后来,研究人员发现,该发动机的主轴承严重磨损。

所幸,由于赵海凤及时发现问题,避免了上千万元的重大损失。

事实上,航空发动机在设计、制造、试验、测试等技术上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每一个环节都必须严格要求,不能有一丝马虎。

有一次露天试验时发动机发生故障,当时正值隆冬时节,研制团队在户外工作了整整一天,就在排除故障、恢复装配的时候,掉落了一个密封圈。赵海凤带着工人师傅找了3个多小时,最后在安装架侧板找到密封圈,然后连夜完成发动机装配。

排除某型样机低频振动问题,避免了2000多万元的重大损失和不良影响;排除某发动机首飞前安装节问题,避免了发动机安装节松动可能造成的飞行安全问题……这些年,正是凭着一股钻研认真的劲头,赵海凤带领团队多次攻坚克难,为中国航空装备提供可靠、强劲的“中国心”。

【获奖感言】

既然选择这份事业,就要竭尽所能做到最好。

D

廖定元

“魔术师”创造“株百现象”

【人物名片】

廖定元,男,1966年1月出生,株洲百货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事迹点击】

每到周末或大型节假日,株百一楼精品百货部人潮涌动,各个柜台前挤满了顾客。不少商场工作人员颇有感触,在2002年之前,人气爆棚的盛况是想也不敢想的。

2002年,廖定元上任精品百货部店长之时,该部87个品牌专柜,年销售额最多的只有120万元,少的只有区区几万元。

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廖定元提出“品牌制胜”战略,

让品牌“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做到真正的“精品百货”。

为此,廖定元千方百计引进“大牌”:大连空难余波未了,他乘坐航班前往大连参加国际钟表展,让帝舵、天梭、浪琴等世界名表品牌落户株百;2018年底开始,他又引进了雅诗兰黛、迪奥、资生堂等一线化妆品牌,株百也实现国际大牌化妆品从无到有的历史性突破……

株洲的精品百货市场,从来都不乏号角与硝烟。然而,株百精品百货在本埠的领先地位却从未动摇,这离不开“魔术师”廖定元的“创新营销”。

打造”珠宝首饰节”邀请模特现场走秀,创立珠宝会员卡购物制度,抢先开启会员营销;举办情人节、母亲节、父亲节、圣诞节等促销活动;邀请网红主播到卖场直播,并制作抖音短视频进行带货……

在仅5000平方米的经营场地内,廖定元带领株百精品百货部,创造了效益持续16年高速增长的骄人纪录,年销售额从接手时的2100万元攀升到3.49亿元,增长16.4倍。他创造了“株百现象”:全省商业零售领域单位面积销售额最高记录。

【获奖感言】

我将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学习先进、创新经营,为更好地实现株洲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出新的贡献。

E

廖丽萍

“铁娘子”守护万家光明

【人物名片】

廖丽萍,女,1978年5月出生,国网株洲供电公司变电检修室主任,廖丽萍劳模创新工作室带头人。

【事迹点击】

不久前的一天晚上,风声大作,天边响起阵阵雷鸣,这让躺在床上的廖丽萍担心得久久不能入睡:“变电站会出故障么?”

凌晨1点38分,廖丽萍“等”来了意料之中的工作任务。她来不及收拾,穿上工作服,迅速与团队成员汇合,前往离家200余公里的清水井变电站。

对廖丽萍来说,凌晨奋战是家常便饭。全市120座变电站,大部分都有她的足迹,同事们称她是电力系统的“铁娘子”。

专注于一线工作的廖丽萍,也很注重对电力工作理论知识的总结与传承。在电力一线工作了23年的她,把设备异常现象进行归类,形成了80余篇论文;归纳工作现场遇到的问题,制定了200余项标准化作业流程卡、典型作业票。

由她整理的《廖丽萍设备故障处理手记》,受到入职青年的喜爱,得到了国外同行专家的认可;整理出版的《新一代智能变电站运维检修技术》一书,为全国智能变电站现场运维检修提供了参考依据,填补了国内此项技术的空白。

2011年,以廖丽萍个人名字命名的创新工作室——“廖丽萍创新工作室”成立后,她带领团队先后获得各项专利、成果200余项,解决了众多电力工作一线上的实际问题。

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工作室里没有师徒之分,只有前辈与后辈之别。“我要把所有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每一个人,而不是只传授给几个人。”廖丽萍常说,培养电力工作人才是她义不容辞的责任。

9年来,她的创新工作室培养了省、市专家人才23人,培养12名青年走上班组长和中层管理岗位。

【获奖感言】

我将继续发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以饱满的工作热情,践行“人民电业为人民”的服务宗旨,做好“光明使者”。

F

邹毅

精益求精的“蓝领王子”

【人物名片】

邹毅,男,1988年8月出生,株洲九方装备股份有限公司立车班班长,邹毅劳模创新工作室负责人。

【事迹点击】

从一块块原材料毛坯,经过“邹毅操作法”的高超技艺,加工出误差精确到毫米的零件。80后小伙邹毅用13年如一日砥砺“匠心”,成长为株洲乃至全国最年轻的高级技师,创造出一个个令人惊叹的成绩。

匠心寻梦。2006年,年仅18岁的邹毅从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毕业,进入九方装备公司成为一名数控车工。从校门跨入厂门,一颗“匠心”的初心种子在邹毅心中的沃土中种下。

参加工作仅3年的邹毅便崭露头角、初露锋芒。当时,公司试制大功率交流传动货运机车车轮,加工过程出现了难题,新型交流机车交付日期又迫在眉睫。

“我来试试!”邹毅鼓足勇气,挑起攻关重担,和公司技术人员一起研究分析、改进工艺程序,降低了刀具消耗,保证了新型机车的顺利交付。

近年来,中国制造的电力机车走出国门,而这些机车的牵引驱动车轮就是邹毅所在班组兄弟的杰作。作为立车班班长,面对15种电力机车、30多种精密产品的试制和生产,邹毅为之付出了艰辛和心血。

认识邹毅的人都说:“他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头。”2019年8月,公司接到了德国某公司186件价值300多万元的车轮加工合同。由于这批坯件存在加工缺陷,坯件加工部位全部有不同面积的“黑皮”。

邹毅责无旁贷、主动请战。他带领团队对186件坯件分别制定出不同的装夹方案和加工工艺编程方案,精湛的工艺彻底征服德国公司的挑剔,特意发来感谢信,点赞邹毅团队的“大国工匠”精神。

近年来,邹毅成了公司中的“共享师傅”,将研究的“秘笈”尽数传授,他带领团队,累计实现技术革新300多项,完成技术装备和先进工艺方法专利18项,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达5000余万元。

【获奖感言】

蓝领工人要有匠心,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未来,我将用初心和匠心,为中国经济建设奋斗终生。

G

袁桂雄

一双“大小鞋”

踏出脱贫致富路

【人物名片】

袁桂雄,男,1963年7月出生,市民政局四级调研员。

【事迹点击】

8年间,袁桂雄连续转战全市4个贫困村。因为痛风脚部肿大,他常年穿一大一小两只靴从村头走到村尾,这一形象深深印刻在百姓心中。每当提起他的名字,人人都竖起大拇指。他就是市民政局四级调研员袁桂雄,村民口中常唤的“袁队”,小孩口中慈祥的“袁爷爷”。

2012年3月,袁桂雄走进醴陵市泗汾镇泗汾村,投身基层党建帮扶,开启新的奋斗篇章。两年后,他转战炎陵县鹿原镇湖田村,历时一年半就让湖田村退出贫困村行列。2015年10月18日,他进驻茶陵县腰潞镇左江村,3年奋战让左江村旧貌新颜。2018年10月17日,他再度受命,率工作队前往茶陵县腰潞镇村枧田村,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无论在哪个村、哪个岗位,袁桂雄的工作屡有创新,业绩骄人。

针对贫困村基础设施落后的问题,他四方奔走争取支持,或修建村级公路,或改造水利设施,或进行电力改造。村民们纷纷点赞,感谢上级派来的好干部。

他致力于打造村级产业,增强其自我造血功能。在第四站的枧田村,启动百亩“稻虾套养套种”项目,达产后每亩可创效益1万多元。

袁桂雄把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摆到重要的位置,采取有力措施,构筑“组织放心,群众满意”的基层战斗堡垒。他指导村支两委完善了支部议事规则、村务公开、民主生活会、党员评议等12项管理制度。

为了不给村里增加负担,袁桂雄和工作队队员利用业余时间,在屋后开辟菜土种上辣椒、豆角、茄子等,还养了几十只鸭子,开火做饭基本实现了自给自足。

【获奖感言】

我将不负荣誉,继续苦干、巧干、带头干。继续做好乡村振兴等工作,让乡亲们过上更加幸福美满的生活。

2020-11-25

00:00:00:0株洲日报记者

马文章

刘琼

温琳

沈全华

通讯员/何杏扎根基层埋头干

拼搏进取创佳绩152578902致敬新时代的株洲“匠人”/enpproperty-->2020-11-25

00:00:00:0株洲日报记者

马文章

刘琼

温琳

沈全华

通讯员/何杏扎根基层埋头干

拼搏进取创佳绩15257890c1525789.html2致敬新时代的株洲“匠人”/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