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市红色文化资源厚重,在革命战火中涌现出一大批先烈与国家领导人,其中共和国将军就达到41人;据统计,株洲市目前保存完好的革命遗址遗迹有170余处,其中茶陵苏维埃政府旧址、茶陵列宁学校旧址、攸县南岸列宁室、攸县东冲兵工厂、炎陵叶家祠与朱家祠等6处红色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把我市红色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打造株洲红色文化产业群,促进革命老区全面实现小康,助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特提出以下建议:
一、对接湘赣边区合作示范区,构建融合化红色资源库
湘赣边区示范区属于红色革命老区,涉及湖南、江西两省交界的18个县(市、区),其中醴陵市、茶陵县、炎陵县、攸县位于株洲境内。省委副书记、省长许达哲指出:“湘赣边区示范区建设要以红色为魂……发挥老区红色资源优势,做好红色资源保护、开发,红色文化传承、传播等工作”。
株洲市应以湘赣边区合作示范区的建设为契机,构建湘赣融合共享的红色资源平台。一是推动红色资源统筹融合,完善湘赣红色资源一体化进程;做好革命文物、遗迹、文献、文艺作品、口述资料的调查征集和统筹。二是促进红色资源联动管理,实现湘赣红色资源共建共享,构建湘赣红色资源的共享平台。三是运用大数据手段,建立合作共赢的红色资源运营平台,在市场经济规则面前,寻求利益交叉点。
二、融入湘赣红色文化共同体,创建一体化红色旅游线路
2019年6月,湘赣边红色文化旅游共同体在长沙正式成立,并签订了《湘赣边红色旅游合作框架协议》,醴陵、攸县、茶陵、炎陵为湘赣红色旅游共同体成员。
对株洲而言,要在湘赣红色文化旅游统一线路规划之内,打造属于自己独特的、有内涵的红色故事线,不突兀的成为中间的一环。一是统筹规划,构建连贯性、逻辑性与持续性的红色故事线;二是集中展示,借助博物馆、纪念馆等形式再现革命场景,营造规模效应;如:茶陵县工农兵政府、茶陵县工农兵政府纪念馆、耿传公祠、李立三故居、红军标语博物馆、水口“连队建党”旧址等;三是资源互补,采取“红-绿-古”相结合的方式,完善红色旅游线路方案。
三、完善株洲红色文化保护机制,制定标准化红色旅游范式
株洲市红色文化资源在保护、开发方面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过度开发与缺乏利用的现象并存。二是管理体制不顺,多头管理,条块分割,难以有效整合资源;三是媒体宣传力度不够,当地人不知悉本地红色文化的现象比较严重,红色文化保护与传承的自觉性不强。
为了合理开发、利用红色文化资源,株洲需建立标准化的红色文化遗址规划方案。一是实现红色景区信息指示系统的标准化,包括景区内的红色术语、旅游指南、指示符号、信息图标等。二是从住、食、行、购、游、娱等方面,完善标准化的红色旅游服务体系以及红色旅游细分标准。三是建立标准化的后勤安全保障体系,包括旅游设施的标准化、旅游救援的标准化、从业人员培训的标准化以及游客行为规划等。
四、借力“湘赣红”区域公共品牌,培育特色化红色农业品牌
“湘赣红”区域公用品牌由湘赣两省联合打造,融合了湘赣两省红色文化基因及湘赣边区域的地域特性、产业发展特色,致力于全面提升湘赣边农产品品牌知名度和农产品价值。“湘赣红”区域公用品牌代表了老区遗留下的精神味道、革命味道、人情味道,既是传承了湘赣边区红色文化基因,同时代表革命红色的记忆与精神。
株洲市可依托“湘赣红”区域公共品牌,找到产销对接的新模式。一是加强红色文化基因与农副品牌的融合,提升品牌价值与内涵,增强红色文化的叙述性和感染力。二是创新农副产品销售渠道,打造精细化的农业品牌,完善红色基地、品牌、农户等主体的合作关系。三是发展高品质农业品牌,全面提升红色区域农产品品牌知名度与质量效益,助力群众全面奔小康。
五、探索红色文化资源的符号化,开发趣味化红色文创产品
红色文化的符号化可以分为两种了类型:一是显性符号,二是隐形符号。显性符号包括革命遗址、遗物、故事、漫画、标语等。隐形符号包括无私奉献的品质、自强不息的精神、事业必胜的信心、实事求是的作风、贴近群众的自觉等。
株洲可从红色文化的内涵入手,探究红色文化资源的符号化设计价值与途径。一是外在图形的趣味化表现。包括产品内容、使用方式、外包装样式等方面的趣味性。二是产品功能的趣味化设计。既要符号欣赏、纪念等功能,又要符合民众的生活需求,实现时尚、创新、人文与艺术相融合的效果。三是文化内涵的趣味化表达,建立文创产品与民众革命情感回忆之间的关联。
六、加强大中小学红色文化教育,建设体验化红色研学基地
株洲市要秉承“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的理念,着力发掘红色资源内涵、抓好红色基因传承、建设红色研学基地,引导青少年学生认清自己的“根”和“魂”,主动当好红色基因的传承者、实践者。
首先,“株洲红色文化基地”要主动出击,提高品位,增强吸引力。在硬件方面,营造庄重、肃穆、壮烈的纪念性氛围,在软件方面,深挖红色精神内涵。其次,提高讲解员队伍素质、丰富讲解内容。有针对性地编写解说词,提高讲解内容的易理解程度,增强研学基地的吸引力与感染力。再次,综合利用“线上+线下”的传播方式,在线下活动展开的同时,推出线上“红色教育”学习软件,增强了红色教育的体验性和渗透力。
株洲红色文化产业的发展,需最大限度地实现人力、物力、财力和其他社会资源的优化、整合和利用,突出“红色+乡村振兴”“红色+绿色生态”“红色+文化遗产”“红色+特色农业”“红色+美丽乡村”等“红色+”品牌,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功能互动、互惠多赢的红色资源一体化产业新格局。
(作者单位:湖南工业大学)
2020-11-06
00:00:00:015240140http://zzrb.zhuzhouwang.com/content/202011/06/c1524014.html2传承红色基因,助力乡村振兴/enpproperty-->2020-11-06
00:00:00:015240140c1524014.html2传承红色基因,助力乡村振兴/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