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喜张
通讯员
段红元
夏四亮
“一环两横一纵”快速公交廊道、常规公交线网全覆盖、定制公交无缝衔接、公共自行车连接“最后一公里”……极具株洲特色的出行模式,已成为株洲市民出行的最重要交通方式,也成为众多外地游客来株打卡的流动“网红”。
车轮滚滚向前。2013年11月,我市成功入选全国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工程第二批创建城市,从“都市公交”到“公交都市”,一路探索创新,公交都市创建各项指标达到验收条件,构建了“多模式、一体化”的公共交通服务体系,基本形成了“以常规公交为主体,慢行交通为补充,城际铁路为延伸,智轨电车为特色”的绿色出行体系,形成了地级市公交都市创建率先示范的“株洲模式”。
2019年10月,交通运输部专家组对株洲市公交都市创建进行验收并给予高度评价。2020年9月4日,交通运输部发布通报,株洲被正式授予“国家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城市”称号,成为继长沙后湖南省第二个获此殊荣的城市。
聚势谋远,擘画未来。市交通运输局负责人表示,将借着迈入“国家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城市”行列的契机,朝着更高水平的公交都市再迈新步伐,交出一份获得感更强、幸福感更多的“出行答卷”,努力打造”车轮“上的“株洲名片”。
1
.更立体
将公交建设纳入城市发展总体规划
城市公共交通是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重要基础设施。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一些城市交通拥堵、群众出行不便等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影响了城市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公交都市”交通战略的应运而生,成为全球各大都市的共同选择。
2013年11月8日,由省交通运输厅推荐,我市成为第二批全国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工程创建城市。市委、市政府明确认识到,“公交都市”创建工作是一项重大民生工程,关乎株洲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形象,也关系到全市老百姓的民生福祉。自开展创建工作以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就多次专题研究涉及城市公交的重大事项,并多次赴部、省汇报、衔接,争取政策和项目支持。
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毛腾飞表示,搭建公交大平台、整合公交大资源、构建公交大体系,以公交服务的大提升,让百姓出行更畅通;以公共交通的大带动,让公交产业大发展;以公共交通的大引领,让株洲城市更美好。
市委副书记、市长阳卫国表示,继续加快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营造更加绿色友好的公共交通出行环境,不断提升公共交通服务水平,奋力开创城市交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我市将公交建设纳入城市发展总体规划,统一考虑、统筹安排。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株洲市公交站场专项规划》、《公交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对近期、中期、远期的公交发展、线网规划、站场布局等进行了规划。同时,实行“市场运作、财政兜底”,优先保障、全额保障。市民只需花1元钱就可以享受城市“绿色公交”之旅,全程覆盖的公共自行车,市民3小时以内可免费使用,每年为市民节省出行费用2400余万元。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7年创建,株洲交出了低碳出行的立体答卷:
高铁、城际铁路联通长株潭城市群,“一环两横一纵”快速公交廊道构建出行主骨架,常规公交线网实现建成区全覆盖,区域公交和园区公交衔接各区交通出行,以公共自行车和共享单车等慢行交通连接“最后一公里”,以城乡公交为中心城区周边乡镇提供均等化出行服务,居民出行提供更立体、更快捷。
截至2019年,株洲市中心城区共有公交线路89条,建成区公交站点500米覆盖率达到100%。开通通勤班车、学生专线、超市专线、园区专线和晚班公交等定制公交线路共30余条;
全市已建成公共自行车租赁站点1061个,安装智能停车柱2.6万个,投放公共自行车2万辆,全市租赁卡办卡总数超过20万张,2020年1月-8月市民骑行量520余万次;
建成公交场站31个,停车场站面积35.2万平方米,公共汽电车均场站面积达到191平方米/标台,实现车均场站面积比创建初期翻一翻,达到全国领先水平。
2
更低碳
绿色公共交通车辆比率达到99.4%
走在株洲的大街小巷,一种蓝绿相间的公共自行车分外吸睛,已逐渐成为众多市民骑行的“新宠”。
市民陈先生介绍,与以往的公共自行车相比,这些无桩公共自行车,最大的特点是新增了“三合一”电子锁。这种锁是通过手机扫码,利用蓝牙、GPS定位系统以及电子围栏,来完成借还车,“更时尚,更便捷”。
据市公交总公司透露,自去年12月份启动以来,全市已陆续投放了3000辆无桩公共自行车,实现了公共自行车与“互联网+”的充分融合,极大方便了市民朋友们的公共出行。
这是我市低碳交通、绿色出行的缩影之一。
近年来,我市率先在全国建成了电动公交城、率先在全省成为了全国低碳交通试点城市、率先在全省推行了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率先在全省实施了“1135”绿色出行方案,是全国唯一产业链齐全的绿色公交研发、制造基地,绿色公共交通车辆比率达到99.4%。
如今,公共自行车已成为城市流动的风景线。市民可在全市所有租赁点借还车辆,通借通还、循环使用,3小时之内免费租赁使用。单日使用量突破22万人次,每年可减少碳排放8.97万吨;
如今,“零排放、零污染、零噪音”的新能源公交车已成为主流。在株洲城区1353台公交车中,1329台已换成新能源公交车,全市电动公交车平均节油率达到15%,每年可节油220万升,减少碳排放7万余吨。
从“黑色”到“绿色”,“低碳交通、绿色出行”理念深入人心。市交通运输局党组书记、局长徐业伟介绍,公交、步行和公共自行车出行比例占城市交通的60%以上,”1公里内步行、3公里内骑自行车、5公里内搭乘公共交通“定格成百姓出行的首选方式,既满足了百姓对舒适、宜居生活的追求,也推动了城区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目前,城区空气质量良好率达到了97.7%,城市环境明显改善。
3
更智慧
可在全国225个城市联网刷卡乘车
7月23日,具备扫码乘车、IC卡充值、公交动态信息查询等功能的智慧公交“株洲通”APP正式上线。
智慧公交“株洲通”APP是原掌上公交的升级版,比原“掌上公交”更加实用、实惠。市公交总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市民可通过下载“株洲通”APP,实时查询公交线路上的车辆运行情况,选择最优换乘方案;同时该款APP还可以通过手机NFC功能,直接给公交IC卡(公交M1卡除外)进行线上充值;无乘车卡的市民,通过该APP扫码乘车,还能享受票价8折的优惠。
大数据、互联网+等科技手段有助于公交出行效率的提升。近年来,我市以创建“公交都市”、“智慧城市”契机,积极运用创新技术,大力推进“智慧公交”建设,推动公交与智能化手段融合,让株洲市民享受到了更加便捷和安全的出行体验。
我们欣喜地看到,“一个数据资源中心、四大应用平台、十二个应用系统”的公共交通智能化应用示范工程全面建成并通过验收;“湖南第一,全国一流”的城市道路智能交通监控系统已建成;建成了全国一流、全省首个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配套公共自行车专用车道。
与此同时,我市还依靠公交智能管理系统,大大提高了公交低平峰运行效率。“如果某时段客流量明显增加,我们就可以适时增加发车频次。”据统计,2019年,株洲公交车辆技术完好率达到99%,公共交通正点率提高到95.4%,早晚高峰公交平均运营时速达到19.35公里/小时,乘客满意率由2009年的88%提升到2019年的97.5%。
2019年,为顺应“智慧交通”的发展趋势,紧跟移动互联网的时代步伐,提升城市公共交通的服务品质,我市还充分考虑到市民个性化多元化的出行需求,充分利用“互联网+”,引进了新型的IC卡车载收费终端,率先在全省发布“全国交通联合卡”。市民持卡可在全国225个城市联网刷卡乘车,一“刷”便走,说走就走的旅行越来越方便。
4
更融合
实现城市发展与产业发展齐头并进
8月20日,我市正式启动智能轨道系统一期工程建设。智能轨道交通系统一期工程包括三段,全长约14公里,共设站19座。其中3公里体验线已建成;本次将建设湖南工大站至火车站和红卫桥至向阳广场站两段,长约11公里,沿线车站采用路口错位侧式站台15座,投资约6.7亿元。
据了解,株洲市智能轨道交通系统项目采取普通公交和智轨融合方案,将建成世界独创、全国领先的快速交通体系,将普通公交融入智轨廊道,既提高了廊道利用效率,也减少了普通公交与社会车辆的交织影响。
以产业助力城市发展,城市发展则反哺产业振兴,这在株洲的公交都市创建中尤为明显。
株洲是电力机车的摇篮,中车株洲所、中车株机、时代电动等公司生产的电力机车及电动汽车、地铁轻轨等绿色交通产业,已成为推动株洲产业转型的重要力量。株洲依托“中国动力谷”建设,全力推进“交通+产业”融合发展。走在株洲的街头不难发现,穿行于大街小巷的一辆辆公交车,均产自本市的“中车时代电动”,神农大道上运行的全球首列智轨列车,同样也是“株洲造”。
株洲发达便捷的公共交通网络,得益于新能源汽车以及轨道交通等优势产业的创新赋能,不断更新迭代公共交通工具;同样,公共交通产品在服务城市交通的同时,也为“株洲制造”产品测试、展示,创造了最好、最大的平台。
目前,株洲可以生产动车从低速、中速到高速的全系列车型,包括磁浮列车1.0、2.0,轨道交通,ART,BRT,自主知识产权的混合动力公交车和纯电动汽车。株洲轨道交通装备产业产值已经突破1000亿元。
公共租赁自行车方面,我市按照“建成一个系统,引进一个企业,形成一个产业”的思路,组建株洲健宁公共自行车发展有限公司,规划建设年生产能力50万辆的公共自行车生产基地,并将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核心控制用件、公共自行车、运管模式等整体打包输出,以产业链形式盘活带动相关行业滚动发展,形成了集公共自行车生产、销售、运营、后台软件研发与管理一条龙的
“株洲模式”。
“公交都市的创建,让株洲实现了城市发展与产业发展齐头并进、民生建设与经济增长比翼齐飞。”徐业伟说。
5
更便民
入小巷进乡村改善“最后一公里”
2020年7月22日,开往三门的203路公交线开通,标志着天元区城乡客运一体化创建工作在城区率先开启,计划年底前开通5条镇村客运线。203
路村镇公交沿线共设有37
个站点,全程约31
公里。株洲市村镇公交公司负责人刘宇介绍,该线路站点设置已提前与沿线村镇进行沟通交流,选择了客流相对集中和村民有出行习惯的地点。
据悉,天元区将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惠民力度,力争在“十四五”规划末,实现“全域公交化,全域公交2+1”模式,全域采用高频次、一票制公交服务模式,切实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推进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我市积极打造车畅其行、人悦其行的现代化城乡客运服务体系,构建了极具株洲特色的城市公交微循环网络,重点完善客运服务网络体系,构建公交、道路、铁路、码头零距离换乘的客运服务体系,极大地改善了市民“最后一公里”出行条件。
如鼓励开通城际公交,支持县城20公里范围内道路客运线路公交化改造,引导乡(镇)开行“片区公交”、“镇村公交”等,提升客运“村村通”。扩大“门到门”“互联网+客运”等定制运输覆盖面,推行通勤服务、高铁快线、商务快客、短途接驳等特色客运业务,积极拓展“运游一体”服务。同时,按照“一县一公司、公车公营、统筹规划、乡村全通、价格惠民”原则,继续推动城乡客运规模化、集约化和一体化发展。
入小巷、进乡村,目前,我市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建设水平评价达到5A级,主城区周边20公里范围内的城乡客运线路公交化运营比率实现100%。
作为我省第一批城乡客运一体化创建示范县的攸县,创建以来,加大对交通基础设施的投入,加大对“农村四好公路”的建设,稳步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建设,让老百姓有了更多幸福感和获得感。
292个建制村全部通水泥路,建成农村客运站场28个、农村客运招呼站317个,开通了63条城乡客运班线,行政村客运班车通达率保持100%。
6
更完善
交通引领城市建设管理两相宜
移步株洲街头,只要稍加留心你就会发现,基本上每一个客流密集的公交站旁,都建设有一座建宁驿站,公共自行车租赁站点也是抬步即到,休闲座椅、街头小游园,也以公交站点附近居多,各类公共设施无缝配套。
玉龙路、龙洲路、神农大道A段等城市主要干道通车;桂花路(新塘路-云龙大道)、建宁大道(建设路-沿江路)、劳动路等多条断头路打通;红港路与人民路交叉口、白石港路与人民路交叉口等瓶颈路优化改造,城市路网大小循环畅通无阻、互交互联,通行效率大幅提升。
路边停车收费、人行道违停整治、交通运输市场秩序综合整治,系列长效举措,让交通秩序、市容市貌大为改善。
“公交都市创建,不是割裂地修几条路,开通几条公交线路,而是通过规划布局、交通引领,让城市路网、公共交通组织、设施配套更科学、更完善。”徐业伟介绍,正是坚持了“大交通引领城市发展大格局”,以及“交通先行、配套跟进、再行开发”的建设模式,我市公交都市创建才得以跑出“加速度”。
出租车改革是一个全国性行业命题。2018年12月,我市借助创建公交都市的契机,按照“明晰产权、两权合一、集约经营、降低成本、规范运营”的核心原则,创新性启动对巡游出租汽车行业的深化改革。
系列举措之下,以往经营权被公司“垄断”、“份子钱”压头、运行成本高企、内部管理混乱、服务质量不高等行业痼疾逐步得到根治。目前,全国已有30多个城市先后来株考察取经。株洲的系列改革举措,更被业内称赞为巡游出租车改革的“破冰”之举。“深化放管服,关键是在整个行业做好权力的‘减法’、责任的‘加法’、市场的‘乘法’。”徐业伟说。
同时,我市还推行票价机制改革,推广公交乘车IC卡消费,公交IC卡刷卡率从2012年18%提高到2018年的80.3%,每年给企业节约点钞成本1000多万元,增强了公交公司可持续的运营能力,也给百姓带来更多改革红利。
2020-09-16
00:00:00:0——株洲成功创建国家公交都市示范城市纪实151920602打造“车轮”上的“株洲名片”/enpproperty-->2020-09-16
00:00:00:0——株洲成功创建国家公交都市示范城市纪实15192060c1519206.html2打造“车轮”上的“株洲名片”/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