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社会时期,由于人们认知水平有限,所以为了应对狂风暴雨天气,人们在肚子不饿的前提下,根本不会冒着风雨雷电随意外出。即使是有不得不外出的理由,他们为了有效躲避大雨侵袭,会将面积较大的树叶顶在头上。
这种遮雨方法不仅特别简单,而且也体现出了环保特色。因为此类树叶可谓随处可见,只要随手采摘就可以当做“雨伞”。原始人用树叶遮雨,其实也在不经意间发明了“雨伞”。只不过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这种无意间的行为居然发明了雨伞。
笔者认为,古代社会中的很多事物,大多数都是在机缘巧合下应运而生。但这种机缘巧合的基础,却是人们对生活的探索与适应。虽然从原本意义上来讲,树叶并不能被称为雨伞,但是这种可以遮雨的物品,却促进了其他雨具的诞生。
【受帝王华盖启发,
雨伞雏形初具模样】
建立初级礼法制度之后,很多彰显帝王威仪的物品诞生。除了“上衣下裳”宽袍大袖的服饰形制之外,帝王所用之物皆以尊贵为主。“华盖”本是古代星宿之名,但后来泛指帝王或贵官车上的伞盖。
从原始人使用树叶遮雨,至远古时期华盖出现,距离雨伞诞生更近了一步。或许在很多现代人的印象中,雨伞只是一种较为寻常的物品,不仅随处可见而且还触手可及。但是在生产力极度落后的远古时期,能够想到使用树叶或华盖遮雨,也应该算得上与大自然斗智斗勇的结果。但树叶或华盖并不是雨伞。
可以负责任地说,雨伞是在华盖基础上,经过不断改良而形成的一种雨具。
【西周初年雨伞流行于世】
距今3000多年的西周王朝,不仅创立了以“周礼”为核心的礼制,同时由于青铜器冶炼技术较为成熟,让人们真正感受到了生产力进步的信号。笔者认为从这一点来看,西周时期出现雨伞并不为奇。
如果从严格意义上来讲,西周时期发明的雨伞,其灵感也来源于贵族马车上的伞盖。
单从“伞”字的结构上去分析,就可以看出与现代社会中的雨伞,无论是外形还是作用都基本一致。西周贵族使用的雨伞用丝帛制成,到了春秋时期能工巧匠鲁班,将伞盖进行了精心改进,于是就变成了可以手持的雨伞。
当然还有另外一种说法,那就是鲁班的妻子云氏,才是雨伞的实际发明者。《玉屑》中曾记载简短的了这个史实,只不过尚未有其他佐证,所以这种说法也未必属实。相传云氏之所以制造雨伞,目的就是为了送给将要远行的鲁班。
【贵族阶级的日常用品】
西周时期的“伞”多为丝帛制成,作为一种比较名贵的布料,不仅价格特别昂贵,而且还有等级之分。只有贵族阶级才能使用这种雨伞,当然也可以用来遮挡太阳。在这一系列因素的影响之下,老百姓根本没有机会使用雨伞。
笔者认为,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西周时期的雨伞虽然十分流行,但也只限于贵族阶级。
无法使用雨伞遮雨的老百姓,难道就只能淋雨吗?事实上比丝帛雨伞更为廉价的斗笠、蓑衣,才是当时老百姓遮风挡雨的必备雨具。
【唐伞】
唐朝时期雨伞制造业,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据史料记载盛唐时期,从东瀛前往长安的遣唐使,在回国时将唐代雨伞带回故乡。
这种从唐代传入日本的雨伞,被日本人称为来自长安的“唐伞”。
唐代雨伞之所以可以蜚声海内外,其实也全仰仗于历朝历代的改进。汉朝时期虽然贵族依然使用丝帛雨伞,但是随着雨伞的需求量逐渐增大。为了满足更多人使用雨伞的要求,以竹子、桐油纸为原料的油纸伞开始出现。
在历经大约400年之后的唐代,这种纸制油纸伞开始大面积普及。如果追溯油纸伞的巅峰时刻,大约在公元17-18世纪末期,由生活在清朝时期江南的能工巧匠,制作的更为精致的彩绘花伞,不仅具有实用、廉价、方便等特色,最重要的是加入了文化艺术成分。
【氤氲人文艺术的油纸伞】
以竹条做为伞架,以天然防水桐油纸为伞面的油纸伞,不仅是古人下雨天时使用的遮雨工具,也是独具古典韵味的文化之美。作为我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雨伞,时至今日依然在江南地区流行。这充分说明了一柄注入了文化内涵的雨伞的独特魅力。
实际上,如果大家对油纸伞有所了解,就一定会知道这种样式的雨伞,其实并不仅仅有遮风挡雨的作用。很多生活在南方地区的女性,在夏天到来时也会将油纸伞当做遮阳伞。如果从油纸伞的文化魅力角度去分析,其实这种雨伞还具有装饰作用。
油纸伞作为古人的一种雨具,在历史传承过程中早已注入了新的灵魂。从这种雨伞的制作工艺来看,不仅体现出了古人心灵手巧,以及实用价值和美感的追求。同时,也赋予了油纸伞的历史韵味。
2020-09-05
00:00:00:0佚名151809402“雨伞”诞生简史/enpproperty-->2020-09-05
00:00:00:0佚名15180940c1518094.html2“雨伞”诞生简史/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