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80年代初,我被调到一个离市区几十公里的远郊乡工作。该乡有19个村、260多个村民小组,两万多人。偌大的一个乡,与外界联系靠的就是一台黑不溜秋、正面镶嵌着“为人民服务”五个大字的手摇式(俗称摇把子)电话。一个总机室、一名话务员,一名线务员,就是他的标配。话务员用手摇发电机发出电话信号,经过人工交换式总机转接到呼叫号码后进行通话。线路好的话通话顺畅。遇上雷雨天、刮风下雪,线路出故障,摇把子就成了摆设。线务员亦常常被乡长教训得“耳朵一耷起。”
那个年代,农村工作主要是收农业税、收定购粮、计划生育,最难的是计划生育。每年的3月和10月是计划生育的“突击月”。各种数据的收集、汇总和上传下达,让乡干部们忙得团团转。每到这个时候,乡总机室就炸开了锅,格外热闹。乡长、书记围一屋,话务员手忙脚乱,一会将电话插头接到这个村,一会又将插头接到另一个村,一天下来,喉咙都喊嘶。记得有一次还忙中出乱,闹出了“乌龙”。为了提高孕检率,上级部门要求每个村都要配备一台B超机。不晓得是乡长没交代清楚,还是话务员口述有误,各个村将买B超机听成了买“超B机”。买“超B机”一度成为笑柄。
几年后,我调到一个经济条件相对好一点的乡工作。该乡有八、九个村。乡政府和各村均告别了摇把子电话,取而代之的是转盘式电话。几个手指在转盘上画几个弧电话就打了出去。这种电话虽然样式古板,没有什么颜值,拨号亦有点麻烦,但通话效果比“摇把子”好多了,上传下达的效率也高多了。记得当时发生了几十年一遇的洪灾,临河的几个村河堤出现管涌渗漏,汛情告急,得益于通讯联络畅通,信息掌握及时,险情得到迅速处置。抗洪救灾工作获得区政府的嘉奖,我本人也被荣记三等功。
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家对家庭安装电话实施开放鼓励政策。各种按键式电话快速进入寻常百姓家。我家也花了4000元装了台电话。装电话那天,一家人就像过年样高兴得不得了,左邻右舍也纷纷赶来道喜。七十岁的老娘还平生第一次拿起话筒,“喂喂喂”地过了把“电话瘾”。
之后不久,象征身份的手提电话大哥大和寻呼机(BP机)相继出现。大哥大,外形如黑色砖块,厚实笨重,俗称大砖头,售价不凡,买一个要两三万元。单位的主要领导才能配。开会时,“哐”地一声往桌上一放,那气场瞬间爆表。大哥大号码是6位数,“9”字头,使用模拟网络。因信号不稳定,常常是电话打着打着就断线、掉链子。伴随着大哥大,寻呼机也风行一时。寻呼机的出现又加速了公用电话的建设。一段时间,投币式、卡片式公用电话风靡大街小巷,一度成为年轻人的新宠。
本世纪初,以GSM、窄带CDMA为代表的第二代数字移动通讯系统开始出现,标志着移动通讯进入网络时代。我的手机亦随之更新换代了好几次。从翻盖式到平板式,从黑白屏到彩屏,从功能机到智能机。几年前又开始赶时髦用上了通讯软件微信。微信上有同学群、同事群、文友群、邻里群等上十个群。在群里发信息、聊聊天、露个脸、点个赞,成为我的生活常态。一部小小的手机,集通讯、阅读、娱乐、购物消费等功能于一体,无所不包,无所不能,真正让“便捷就在指尖”,“一机在手,天下我有”的梦想成为现实。
通讯的变化是整个时代变迁的一个缩影。而我就是这个变迁的见证者、参与者、受益者。
2020-11-20
00:00:00:015253730http://zzrb.zhuzhouwang.com/content/202011/20/c1525373.html2■原载《今日云龙》
从“摇把子”说起
晏伯承/enpproperty-->2020-11-20
00:00:00:015253730c1525373.html2■原载《今日云龙》
从“摇把子”说起
晏伯承/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