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永新
通讯员
陈章蓉
同样的教育目的,但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会有差别,怎么改善?
同样的教学标准,但部分农村学校优质教学资源短缺,怎么缓解?
同样的教学内容,但部分农村教学点学科师资不齐(特别是音体美),短板如何补齐?
教育信息化2.0时代,株洲教育围绕“变”与“不变”,在“云”上大做文章,在836所中小学校掀起了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的浪潮。
在“一朵云”上创新教育教学
“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年初,一场不期而遇的新冠疫情与株洲正全力推进的人工智能教育正面交锋。
株洲教育人直面不变的教育目的,与变化的教育形态。
1月30日,教育局下发《株洲疫情期免费向全市学校提供“云课堂”服务的通知》。
2月7日,5000余名教师培训完毕。
醴陵采用“株教云”和“希沃云课堂”相结合;攸县采用株教云平台;荷塘区采用钉钉在线课堂;天元区采用学习强国“网络大课堂”和“株教云”相结合……
当网络教学按方案以全员参与的方式在各校全面铺开后,人们发现,一切都是按部就班、有条不紊。
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株洲教育临危不乱的底气来自哪里?
底气,来自顶层设计。实施《株洲市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五年行动计划(2016-2020年)》取得阶段性成果后,又将人工智能教育纳入《株洲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方案(2019—2021年)》,并发布《株洲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9-2022年)》。
底气,来自株洲人工智能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全市校园200M宽带接入率达到100%,100%的教室配备多媒体设备,教师云端空间开通应用率达100%。
“应用为王。”在市教育局技术装备所副所长李雨眼里,人工智能教育正成为助推株洲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重要抓手。
他认为,成为“抓手”的标志性事件有两个:
一个是2019年6月“株教云”正式上线。它由应用中心、资源中心、学习空间、智慧校园和教育数据五大模块构成,实现了全市师生数据、学校数据、教育教学数据、教学资源的互联互通。
目前,全市5.6万名在职教职工中,有4万余名教师成为“株教云”用户,使用云端教学资源创新教育教学。
另一个是2019年8月第二届全国人工智能教育大会在株洲召开。荷塘区教育局的“智课系统”、市四中的“三优教学管评平台”、攸县石羊塘镇罗家桥学校“智能教育与美丽乡村融合发展”等案例自此在全国范围推广。
在“一块屏”上实现资源共享
12月24日,在攸县石羊塘镇罗家桥小学一场别开生面的作文课正在进行:
学生们面对电脑,利用“IN课堂作文智能批改”系统完成作文,软件迅速批改,学生即时看到分数、亮点及不足之处。学生们每修改一次,分数都有所提高,一个个乐得合不拢嘴。
针对不变的教学内容与变化的教学形式,不变的课程标准与变化的课程资源,越来越多的人工智能被运用到课堂中。教学也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你说我听”,而是一堂“3D大片”。荷塘区美的学校36个教学班看不到黑板,也看不到讲台。这里只有86寸的一体化智能黑板和基于人脸识别AI智能并支持常态录播和大数据分析的智课系统。
芦淞区金轮侨心小学把“百井剪纸”引入校本教学体系后,将校园网络、“班班通”升级,每间教室、剪刻室都装上65寸触控教学一体机,配备录播设备和专递课堂,还在走廊设置剪纸文化查询机。
近年来新建的云龙香江学校、天元菱溪学校等25所中小学每间教室都配置了录播系统、纳米黑板等,均拥有先进的校园智能化系统。
不独城区学校随处可见人工智能设备的“身影”,一批批“声光电”教育装备正在农村校园“安营扎寨”。
教师云端耕耘,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局限,拆除了学校看得见的“围墙”。
市一中张葵网络名师工作室依托湖南省基础教育资源网,搭建网络研修平台,探究5D循环课例研修模式,实名注册教育界网络成员逾5000人,原创各级各类资源1万余条。实现教学比赛、课题研究、学科融合同步更新。目前,我市数字校园建成比例逾70%,自主研发教育资源13万余条。
在“一张网”上开展专业研修
11月19日晚,茶陵县以舲舫中心小学为主会场,湖口、枣市、虎踞三所中心小学为分会场,依靠网络联校教研平台,进行首次网络教研全网直播,外网围观近2万人次,逾2千人次刷屏点赞。
事实上,茶陵县创新网络联校“联建联用”的生动实践,只是株洲人工智能教育全面推进,促进教育优质资源均衡配备的一个缩影。
校际研修界限如何打破?
教师专业成长如何突破瓶颈?
“吃螃蟹”的荷塘区有了答案:2016年起,该区搭建教师网络研修平台,建立教研协作共同体,开展移动教研,智课分析,形成“阅读与分享、教学与反思、校本教研、互动与交流”四位一体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
人工智能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在“变”与“不变”中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教育教学生态。
市一中通过建立“物联网实验室”、开设“物联网校本课程”,有效助推学校教育管理水平上新台阶。
十三中学借助互联网和智慧校园平台,以“电子班牌”为载体,在新高考改革选课走班模式下,确保了学生的教育教学过程性管理更加智能化。
市特殊教育学校通过“手之声”APP终端的翻译员,搭建聋人和正常人之间的沟通桥梁,实现口语、手语、文字之间的转换,有效增进聋人和正常人之间的交流,实现了“聋听融合”的美好愿景。
教育拥抱人工智能,人工智能赋能专业教师成长。
目前,我市已有教育信息化创新应用试点示范项目187个,并成功探索出36个中心校带动村小的“网络联校”新模式。
2020-12-28
00:00:00:01529247024万名教师云端演绎“变”与“不变”/enpproperty-->2020-12-28
00:00:00:015292470c1529247.html24万名教师云端演绎“变”与“不变”/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