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人们为什么对甲壳虫不舍?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株洲日报
刘英团

再见,甲壳虫(Volkswagen

Beetle)。2018年,德国大众宣布生产完最后一批5961辆“甲壳虫”之后将正式停产,最后一辆下线的“甲壳虫”留在墨西哥Puebla博物馆展出。2019年7月10日,最后一辆“甲壳虫”驶离生产线,这款长达80多年辉煌历史的汽车被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小可爱”彻底和“虫迷”说“再见”了。“史”之书的可贵之处在于其客观性和真实性,追溯“甲壳虫”的悠久历史,我们依然可以在哈格利商业史奖作品,德国当代著名学者、荷兰莱顿大学欧洲史教授伯恩哈德•里格尔的《甲壳虫的全球史》中,感受到甲壳虫的“经典”之美。

初代“甲壳虫”亦称“大众汽车”

经典落幕,传奇不灭,“甲壳虫”不仅仅是一款车型的名称,更是一种文化、一个汽车历史上的丰碑。

“这款汽车将为数百万低收入的新客户敞开大门。”伯恩哈德教授开篇点题。1938年,初代“甲壳虫”(即“大众汽车1型”,Volkswagen

Type

1)正式量产下线。承载众人期待,这款被《纽约时报》杂志称之为“一只可爱的小甲壳虫”形状的汽车一举成为“民众之车”(亦称“大众汽车”),“使百万大众实现了拥有私家汽车的梦想”。这是一个分水岭。1920年代之前,汽车昂贵的造价及高额的维修费用,使得普通百姓根本没有机会使用。在这之后,“甲壳虫”遍布全球。

在一个充斥这日常用品实用性的世界里,能激发起相对大众汽车那种情感的商品实在不多。几十年来,“甲壳虫”这一绰号为大众对这款汽车的钟爱给予了重要的提示。“观察者从一开始就对甲壳虫汽车的臭虫形状、圆形轮廓给出了评论。这些特点在一个棱角形的汽车世界里,赋予了甲壳虫汽车一种独特的、即时可识别的外观。”伯恩哈德认为,许多全球性的物品之所以受欢迎,主要归功于这些物品的灵活性,以及它们在整个生命周期中所产生的新的意义的能力。我比较认同伯恩哈德的观点,“甲壳虫”汽车对许多国家的适应能力几乎是无限的,“当这款汽车在不同地方引发截然相反的联想时,它的适应性几乎达到了不可思议的程度。”

“小可爱”曾被纳粹改装为军车

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国家,甲壳虫Beetle被赋予了不同的意义,甚至被视为特殊的“文化标签”。

任何事物的诞生都有“源动力”,意识形态驱使纳粹做出了“民众汽车”的规划,KdF(Kraft

durch

Freund)的官员把“民众之车”视为一项“社会工程”,甚至发起了一场汽车公关风暴。除了发行特种邮票和邀请记者试驾外,KdF还在办公室、工厂、展览会、宴会和汽车赛中展示样车——1000马克就买到一辆汽车诱使27万人在KdF开设了储蓄账户——这是一个相当可观的数字了,我们不能以今天的私家车保有量去审视历史。一声炮响,纳粹德国入侵波兰,这款“民用设计”却完全具有军车的机动性、可靠性和坚固性的“甲壳虫”被改装成了军车。1945年,德国无条件投降,著名汽车设计师、保时捷创始人费迪南德•保时捷先生终于可以专注于民用车的设计生产。经过一系列“历史性洗车”,“大众汽车由于在日常生活中的突出地位而在联邦德国获得了稳定而广泛的主题标志性存在感。”

“欢乐带来力量(KdF)”,始于梦想的“甲壳虫”再度燃起“全民轿车”梦。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初,大众汽车在联邦德国的道路上无处不在,满足了人们长期以来对私家车辆所有权没有得到满足的渴望。大众汽车制定了国家汽车标准,并转变成远不止联邦德国经济复苏的一个指标。“它的技术特性,即公司一直寻求改进的技术特性,体现了国家复兴的价值。”伯恩哈德认为,大众汽车在第三帝国的根源并没有妨碍其标志性的战后形象,“甲壳虫”的成功亦证明了联邦德国优于纳粹。

不只是商业史也是社会史

“甲壳虫”成为传奇经典还离不开“本身自带的一种年轻积极的特质”以及“初心的坚守”。这在整个汽车市场是很少见的,我把它视之为“传达情感”“表达个性”。正如伯恩哈德所言,“联邦德国公民找到了无数的方法来表达对汽车的情感。”如在我们身边,有很多人不仅把自己和汽车的关系比作“夫妻”,说“汽车是他(她)更好的另一半”,还直言“汽车和老婆概不外借”。许多驾驶者与一个“拥有行为”建立一种深厚的情感依恋,或者精神支柱,这确实让人震撼。

致敬“甲壳虫”。对只能相见于博物馆,有车迷叹息:“钱没赚够就停产。”更有人坚信,“终将一天还是会再生产。”作为20世纪最著名的车型之一,虽有瑕疵却不掩瑜,两千多万辆的销量足以说明人们对“甲壳虫”是真实的热爱。在《甲壳虫的全球史》中,伯恩哈德教授不仅追溯了大众“甲壳虫”起源和发展历程,还揭示了工业技术、威权政治、文化意志、民众心理等在促使“甲壳虫”成为“全球偶像”中的作用。我认为,“甲壳虫”之所以从代步工具发展成为精神的寄托与文化的象征,除了汽车的金属质感和交通工具的属性,更因为有一种“甲壳虫”精神,升华成精神上的一种追求。故而,这“不只是一部甲壳虫的全球史”。正如译者之一、中国海洋大学教授乔爱玲所言,“书中所涉及的那段与甲壳虫汽车兴衰过程密切关联的、历史上又绕不过去的国际形势的发展与变迁,以及由此直接或间接引发的军事、政治、社会文化的变迁,都会令人不由地产生一种置身于彼时彼刻的历史河流之中,全方位地体验这段历史所发出的冲击力的感觉。”

2020-11-09

00:00:00:0——读《甲壳虫的全球史》152427802人们为什么对甲壳虫不舍?/enpproperty-->2020-11-09

00:00:00:0——读《甲壳虫的全球史》15242780c1524278.html2人们为什么对甲壳虫不舍?/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