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讲好乡愁故事厚植历史文化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株洲日报
佘意明

地域文化是一方百姓的精神牵挂,也是他们的悠悠乡愁,

湘东株洲,历史悠久,人文底蕴深厚,是中华民族始祖炎帝的陵寝之地。老莱子、屈原、杜甫、朱熹、文天祥等历代名人都与株洲结缘,这里还产生了李东阳、罗典等享誉全国的文化大师。不特如此,株洲还是一座英雄之城。公元215年孙权、刘备两位英雄之争,催生了古建宁城。近现代以来,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领袖黄兴、秋瑾,到共产党领袖毛泽东,都在这里留下深深的足印,株洲还产生了杨得志、耿飚、李立三等大批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为了树立株洲人的文化自信,株洲日报从2006年开始,不断地对株洲历史文化从广度到深度进行开掘,讲述乡愁故事,给市民奉献了丰盛的文化盛宴,受到了上至市领导下至普通市民的一致好评。

挖掘历史文化,讲好株洲乡愁故事

株洲是一座移民城市,虽然历史悠久,但因种种原因,建国后的1951年才从湘潭县辖的一座古镇分出为县级市,1953年改为省辖市。上世纪50年代开始,全国各地建设者奔赴株洲,经济得到突飞发展。今天的株洲城区,也是那个时期从湘潭、长沙、醴陵三个地方划分而来。很多人由于对株洲历史文化不了解,动不动就说株洲没有文化。

“我心安处是吾乡”,如果没有文化精神之根,城市的居民便缺少灵魂的安放之地。为此,株洲日报组织编辑记者,对株洲地域的历史沿革、古代农耕文化与近现代工业文化、红色文化进行了系统的挖掘与诠释,刊发了介绍株洲历史文化的副刊版面100多个,编辑出版了《走读株洲》两册,推出了湖南第一部地域文明史著作《株洲文明史略》,让株洲市民对株洲的历史文化有一个全新的了解和全面的认识,从而提升了株洲文化的影响力,为打造城市的软实力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国内每一座城市的建立与形成过程是千差万别的。中原城市的历史故事俯拾即是,而作为新中国建立后蓬勃发展起来的工业城市,株洲在这方面先天不足。但是只要功夫深,任何一座城市都是有故事可以挖掘的。

《株洲日报》副刊编辑近年来挖掘了戏彩娱亲、梨涡浅笑两个与株洲有关的成语。2015年发表了《梨涡浅笑,一个诞生于株洲的成语》,故事讲述的是南宋民族英雄胡铨在株洲的故事。因反对秦桧投降路线而被放逐的胡铨被重新启用之后,携带美姬黎氏在株洲胡氏园与朋友慷慨谈笑,引来朋友热捧。株洲这则流传千年的故事此前株洲却没有人知道,正是《株洲日报》副刊的报道而让市民家喻户晓。老莱子是中国传统的二十四孝之一,戏彩娱亲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老莱子在株洲演绎的孝道故事。《株洲日报》副刊编辑深度挖掘老莱子孝文化的底蕴并予以报道。

2018年,《株洲日报》副刊推出的《渌口,叫了1500年》,文章一见报便被本土众多的微信公众号转发刊出,跟帖评论者众。当时株洲县正在紧锣密鼓进行改区工作,申报的区名叫“渌湘区”。有关部门看到微信文章汇聚的民意,立刻组织地名专家进行论证,根据株洲县的历史实际,改为“渌口区”,并上报被批准,“渌湘区”的名字被叫停。

为满足市民的文化需要,提升城市的历史文化影响力,《株洲日报》副刊先后挖掘孙权、张飞、杜甫、范成大、朱熹、文天祥、李东阳、罗典等等,还有现代毛泽东、蒋介石等在株洲的故事,将这些市民还不了解的故事写成优美的副刊文章,通过纸媒、新媒体全方位推出,让株洲市民顿然觉得株洲是一座充满故事的城市。

研究城市变迁,反映地域文明的演进

从公元215年设立建宁县治至今,株洲建城史已1800多年,如今城市人口已经达到120多万,是一座“较大城市”了。但是株洲市民过去对自己生活的这座城市的历史沿革、变迁知之不多。

《株洲日报》副刊编辑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对株洲城市变迁进行了研究,发现株洲城市的变迁经历过五次:

古建宁城的位置在今天的东湖公园一带。东汉末年农民起义爆发后,中国进入了封建军阀混战时期。215年,孙权派大将吕蒙率军2万攻长沙等3郡,占领长沙。刘备从益州赶到公安县(在今湖北),坐阵指挥。孙、刘后来达成妥协,以湘江为界分而治之。为了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防止占据湘江以西的刘备势力与醴陵、攸县有勾搭,孙权在收复醴陵、攸县后进行了行政区划的调整,划醴陵北部及西部、攸县西部之地设立建宁县。那时的建宁县城在旱草坪一带,即今天的东湖公园一带。

宋元时期的株洲镇在株田铺附近。宋代鼓励做生意,市井繁华,酒税已成为政府重要财政收入,并严格控制私人酿造和买卖。那时的株洲一带遍种水稻,农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带动了人口的增加。当时朝廷在湘赣驿道上设立了朱田铺驿站,促进了当地商贸的进一步发展与壮大。株田铺的湘江边还有一个非常有名气的渡口码头。宋朝的株洲在今天的株田铺以北靠湘江的位置,辐射半径在2公里左右,面积为10-16平方公里以内,范成大称其“敌壮县”。

明清时期的株洲镇在今建宁港两岸。由于战争、屠杀、饥荒,明初的湖南人口稀少,土地荒芜。政权稳固以后,朱元璋开始发展经济

,“迁江西填湖南”,大量的江西人来到株洲,“插标为界,开垦落业”。今株洲地区的原始居民很多是明朝从江西迁来的,唐、易、罗、杨、郭、宾、游等姓氏的家谱记载证实了这一点。株洲建宁港(当时叫株洲水或株洲溪)两岸,房屋、街铺、码头和其它公共设施建起来了,并陆续形成了颇有规模的新城镇。

解放后的株洲城已具规模,但基本还是在湘江东岸。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株洲城开始以湘江为轴心发展。株洲城市历史变迁的内容在《株洲日报》副刊进行了大量介绍,市民从株洲城市的历史演变还了解了这种移民对文明的影响。

打造品牌栏目,诠释株洲的精神气质

一座城市的文化价值,来自城市独有的文化气质。国内目前有造城化趋势,很多城市建筑千篇一律,仿佛在摊煎饼,城市的文化内涵在稀释,城市正在失去自己的个性。

对此,作为新时代城市文化的引领者,株洲日报副刊主动作为。

株洲这座城市比较典型的文化特征是:以炎帝为符号的农耕文化,近现代工业文化,移民文化,以现代革命为内容的红色文化,它们共同构成株洲城市的精神气质,而海纳百川的胸怀则是株洲城市精神气质的内核。

《株洲日报》副刊近几年来通过《乡愁株洲》《株洲面孔》《株洲风物》等品牌栏目,诠释株洲这座城市与众不同的气质,打造市民的精神家园。

2014年,《株洲日报》副刊策划了《乡愁株洲》,用三年时间对株洲红色文化、农耕文化、工业文化进行全景式报道。当年,开辟《乡愁株洲之红色文化》栏目,对株洲的红色题材包括株洲历次农运、工运进行全方位的报道,刊发副刊版面18个。

2015年,《株洲日报》副刊策划了《乡愁株洲之农耕文化》版面,刊发了《一枕书香入梦来——罗典故里走笔》等报道近20篇,唤醒株洲市民的历史记忆。

2016年,《株洲日报》副刊策划《乡愁株洲之工业记忆》,主要挖掘株洲工业文明。作为新中国8大老工业基地之一,株洲这片土地上诞生了共和国历史上的100多个第一,也留下了得天独厚的工业文化遗产,已确认近现代工业文化遗产35处,为全省最多。《株洲日报》副刊推出了《江浙与湖湘文化融合基础上升起的工业之星》《中车株机——八十年的沧桑与辉煌》等20多篇文章。

2017年,株洲日报副刊还策划了新栏目《株洲面孔》,展示株洲人精神风貌。副刊编辑采写的《原创歌曲<叶家祠的红灯>背后的故事》一稿,追溯了在株洲广有影响的《叶家祠的红灯》这首歌承载的历史往事,挖掘写这首歌的创作背景,契合了中共十九大召开的时代主题。2017年《株洲日报》副刊还开辟了以讲述株洲地方人文风景为特点的《株洲风物》栏目,将大量株洲本土的风光景物、风俗物产搬上了报纸,丰富了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株洲日报》副刊通过《乡愁株洲》《株洲面孔》《株洲故事》等品牌栏目的打造,将株洲历史文化的姿态与风貌,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株洲市民面前,让报纸副刊与株洲这座城市紧紧地融合在一起。

株洲日报从2006年开始,不断地对株洲历史文化从广度到深度进行开掘,讲述乡愁故事,给市民奉献了丰盛的文化盛宴

2020-04-22

00:00:00:0——株洲日报副刊版面构建地域文化自信记150434402讲好乡愁故事

厚植历史文化/enpproperty-->2020-04-22

00:00:00:0——株洲日报副刊版面构建地域文化自信记15043440c1504344.html2讲好乡愁故事

厚植历史文化/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