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红星”闪耀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株洲日报
破碎的沙砾,毫无遮蔽的荒野,一眼望见天际线的广阔,当双脚真正踩上这片戈壁,才真正贴近感悟拓荒者们的初记忆。

从满眼绿,到四面砂,从湖南株洲,辗转乌鲁木齐,再到哈密项目工地,行程4000多公里,是湖南火电湘军转场作战的足迹。

7月中旬,红星电厂2台66万千瓦机组工程2号机组顺利通过168小时满负荷试运行,正式投产发电。扎根哈密市十三师东三矿区5年,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湖南火电建设有限公司硬是在一片死寂中,建起了生机和希望。

1736个日夜,戈壁上升起“红星”

从哈密市区出发,房舍、人烟渐渐被抛在身后,车子已经驶入了地图无数据道路。终点,就是此行目的地——红星电厂PC总包项目部。

一个小时的摇晃,终于静止。“这是条新路,要是今天走老路来,一路颠簸不说,时间还要更久些。”带队的湖南火电团委书记曾晓露笑着说。

哈密市,是新疆通向中国内地的要道,自古就是丝绸之路的咽喉,戈壁、沙漠、高山是主要地表形态,一年到头,下雨的日子屈指可数。

茫茫戈壁上,未通水电,没有道路,背着个包就来了的PC项目经理詹中秋,在2015年10月的那一天,看到的就是这样的景象。

项目工期短,现场基础差,设计图纸未出,建设却要先行。组建队伍、场地测绘、机械运输、临时住宿……顶住困难,湖南火电在13天内迅速完成了红星项目部的前期筹备。

在砂石裸露的荒漠上,帐篷搭起来了。没有电,柴油发电机顶上,没有水,从几十公里外拖运。

寂静荒野,变成了沸腾工地。场平开工、搅拌站投入使用、汽机房基础浇筑、锅炉钢架吊装……短短半年时间,上千余人涌入作业,百余台机械轰鸣不停。

最冷的冬季,白天最高气温只有零下八九度,到了晚上,温度会降到零下二十摄氏度左右。为了保证混凝土浇筑的环境温度,项目部在每处浇筑混凝土的地方都搭设了暖棚,放两个火炉,并给垫层盖上棉被保温,连续24小时不间断作业,避免形成施工缝,确保混凝土浇筑质量。

2016年5月15日,锅炉钢架开吊,1号锅炉首根钢(架)精准落入指定位置,红星电厂工程正式进入安装阶段。

更大的挑战还在后面。项目合同工期原定于2017年12月30日实现双投,而2016年至2019年期间,国家政策性缓建、业主投资变更及资金不到位等未知困难接踵而至,红星电厂工程先后经历2次停工保护期,一时间,竣工工期变得遥不可及。

项目资金开始紧张。“每个月,什么都不做,固定成本支出就上百万元,项目压力巨大。”项目商务经理相红强说。

红星电厂项目,前后更换了3任业主。原本连贯的建设进度,被接连的波折打断。

湖南火电的专业和真诚,让业主的信任得以延续。在1号机组即将进行点火的关键时期,合同外的BOT环保岛工程推进严重滞后,眼见马上要进入冬季施工,原本的专业施工力量无法满足工期要求。湖南火电红星项目部主动接过这个“烫手山芋”,承接了烟道焊接、引风机出口烟道安装、环保岛外护封闭等急、难任务,保证了项目进展,让业主竖起大拇指。

2019年3月2日,湖南火电与业主就项目工期目标达成一致,项目建设按下“加速键”。

2019年8月23日,1号机组点火吹管圆满完成;2019年10月14日,1号汽机冲转定速一次成功;2019年10月16日,1号机组并网一次成功;2019年11月30日,1号机组168小时试运行一次成功,正式投产。

今年初,新冠肺炎疫情使全国各地进入防疫状态,2号机组建设却正值冲刺期。

施工人员无法返岗,现场人力缺乏,项目建设告急!在兵团十三师的协调支持下,3月14日,湖南火电“点对点”包机,送182名员工从长沙横跨千里远赴哈密。

与时间赛跑,主厂房封闭、2号锅炉点火一次成功……2号机组的一个个重要建设节点顺利实现。

7月16日深夜,红星电厂2台66万千瓦机组工程2号机组顺利通过168小时满负荷试运行,机组各系统设备运行平稳,主要运行参数优良,正式投产发电。

“这是湖南火电到目前为止,接到的最难的项目。”詹中秋说,作为国内最大的PC项目,关注的人多,项目管理要求特别严,这一刻,紧绷了1736个日夜的弦,终于可以松下。

最美的风景,是和“你”在一起的四季

曦光与晚霞,蓝天白云伴黄沙,广袤戈壁上,有另类的美。但更多的,是苦。

遥想当年,先行的3个人立足这片荒野,四下无人,连只飞鸟、几根野草也未曾有。“真想背起包转身就走啊。”詹中秋感叹。

接下项目指挥棒的那天,就意味着没有退路可言。没有条件,就创造条件。

初期进场100多号人,吃饭是头等大事。项目上没有水,饭菜只能从30公里外的其他项目部做好了送过来。“要保温、保量,还要及时送到,每天只好用保温桶一把装了,再用皮卡车拖到项目上,现场一勺一勺打。”综合后勤保障部负责人王建湘回忆。

也因此,整个项目上,最先立起来的,居然是厨房和食堂。

没通水的日子里,很长一段时间,厨房只能用矿泉水做饭。最难的是采购,只能到80多公里外的哈密市。项目上,90%左右的员工来自湖南,为了照顾员工口味,厨师、帮厨基本都是湖南人。

干燥和风沙,是来自潮湿南方的湘军要习惯的环境。“来这里的,大部分人早上都会流鼻血,受不了这种干燥。”入职快30年的辅机班班长周明亮,对戈壁的恶劣环境,有着切肤的体验。沙尘暴说来就来,漫天的黄沙,携着风势打在脸上,像锋利的刀刃割过。2019年11月的一天晚上,水泵房设备出现状况,急需检修。深夜12点接到电话,周明亮从床上爬起来就出门。当天晚上风沙肆虐,沙尘暴正过境,平时只要15分钟就走到的路,3个人手牵着手,走两步退一步,硬是走了半个小时。

不适应环境,相当于隔离的孤寂,也让年轻员工们受不了,人员流动不小。项目部想了很多办法,在宿舍区设置了羽毛球场、篮球场,每年都会组织晚会。尽管在戈壁,但宿舍里空调、暖气、热水器一应俱全。

“干我们这行,常年在外,苦,难留人。”跟了自己8年的徒弟,最终也离开了公司另谋出路,周明亮心里,不是个滋味。

留下的,是坚守,更是成长。

建安项目经理肖振江,说不清怎么熬过项目初期最难的日子,但却清晰地记得凌晨三点的戈壁,星空浩瀚无垠的美景。

项目资料管理员曾燕媚,为了将装箱清单、资料清单等近10种设备原始资料在开箱时验收清楚,曾钻进高大的设备木箱中仔细查找,每次到的设备数量越多,工作量越大,但却一再期待着新设备的到达,因为每一次的准时到达,就是工期的又一份保证。

第一次接手做商务经理的相红强,面对的是35.5亿元合同金额的进出,多的时候,一天仅施工合同就要审批上百份,但在这里飞速成长,结束红星电厂的任务后,即将上任公司新一个重要项目……

前后5年建设期间,红星电厂项目进出厂人员高达8000人次。多少不眠的夜晚,无言的奉献,都随着风沙唱响在戈壁深处。

零米以下的隐蔽工程,也是经得起考验的标杆

红星发电2×660兆瓦新建工程PC项目,是国家“疆电外送”特高压直流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哈密—郑州±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配套电源10台机组中的最后两台。

尽管业主方从未明文要求,但湖南火电却从一开始,就定位于创“行优”“国优”工程,在方圆70千米的戈壁滩上,打响了一场前无古人的硬仗。

“项目就是公司的品牌。怎么创建优质工程,我们进行了研究,从生活临建开始,到办公楼、生活区,再到项目本身,怎么在最经济的情况下,打造出质量标杆的产品,这不是靠喊出来的,也不是写出来的,是做出来的。”对项目质量严格管控,平素亲和的詹中秋,也会板起面孔。

对细节,詹中秋有着严苛的标准。每个子项目启动之初,他会紧盯着施工人员做出一项样板工程,随后的项目,都以此为标准就地“复制”。项目部主要施工区域,实行模块化管理,在每个区域醒目设置标识牌,实行定置定位管理。每周一次的安全例会,是项目部的自省和自我批评,与会人员都可以提出整改项目和整改意见。

在项目部,每天早上的列队交接班是一道“独特风景线”。“安全第一,违章为零”,伴随着交班口号,前后班全员列队,有序离开施工现场,防止意外事件的发生。在红星电厂项目,13个班组以及协作单位全部推行了列队交接班制度。甚至于,在安全培训中心设置了“违章下岗”项,让员工为错误“买单”,重新接受专项培训合格后再上岗。

对一些文化程度不是很高的施工人员来说,提高安全生产意识,得靠小技巧。项目部改变过去生硬、教条的安全教育方法,用漫画图片和文字,分门别类编制多种安全宣传教育手册,形式灵活多样,安全教育“活起来”、看得懂,老师傅也爱读了。

高标准的建设,让红星电厂呈现出一种工业之美。

各类表箱里,排线整齐分布,纹丝不乱;外筒高度203米的两座间冷塔,守望对坐,在苍莽的戈壁滩上,画出干练优美的圆弧腰线,更兼具节约水源、降低煤耗、保护环境、降尘降噪等优点;3座输煤栈桥,累计全长311.9米,全程采用封闭式储运的模式,将煤炭输送至49.6米高的锅炉,达到环保要求的栈桥“长蛇”,科技感满满。

红星电厂2台机组,在先后开展的168小时满负荷工况运行检测下,各项指标都优于国家标准,创造了同行业领先水平。项目还先后提炼总结国家级技术创新2项,省部级QC成果9项。

“截至目前,1号机组是新疆地区运行最好的发电机组,2号机组建设中,各个节点工程均为一次性完工,自动化投入率达到100%。”中煤红星发电有限公司总经理李虎的点评,为红星电厂项目建设画上完美句点。

写在后面

“可以回家了!”红星电厂2号机组顺利通过168小时满负荷试运行倒计时进入0秒的一刻,周明亮眼中隐有泪光。眼见着这个项目,从一片荒芜,到一砖一瓦垒就高企的厂房,装上现代化的智能设备,这一刻,与有荣光。

5年中,一批批建设者走进这里,又相继离开。留下的,不止是汗水,更有深情。

红星电厂的故事,先后3次被建设者们谱词入曲:

“线路缓缓架起,传递千万里,于黄沙立丰碑,似过往的努力……”

“钢梁折射的银光,刺痛了我眼眸,在那段拼搏的岁月里,我从未失去勇气……”

“曾与你走过的每一个四季,陪你翻阅的每一个黎明,都镌刻进我的生命,从天山到故里,从眼眸到心头……”

“其实我还是蛮习惯这里的天气,虽然热,但是干爽,还是很舒适的。”背起双手,走在戈壁上的王建湘,脚步慢了下来。这个地地道道的湖南人,离乡多年,已然开始习惯。

能建湘军,你在哪里,家就在哪里。

2020-08-04

00:00:00:0株洲日报记者

赵云超

高晓燕

通讯员/阳丽151486802“红星”闪耀/enpproperty-->2020-08-04

00:00:00:0株洲日报记者

赵云超

高晓燕

通讯员/阳丽15148680c1514868.html2“红星”闪耀/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