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云超
易蓉
廖明
任远
刘芳
编者按
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使今年一季度成为很多企业的难熬时光。
疫情像试金石,有一批企业勇于“育新机”,善于“开新局”逆境中“爬坡”,在困难时期脱颖而出,创造了逆势上扬的曲线,打出了漂亮的危中寻机的突围战。
那么,哪些企业实现了逆势上扬?他们的背后有何奥秘?奥秘背后又带给我们怎样的发展启示?即日起,株洲日报《经济周刊》将推出“那些逆势增长的企业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5个月收获近30个订单,销售额同比翻倍
湘火炬智创:
株洲智造
“后浪”翻涌
年后的疫情大考,让许多行业的“未来”提前到来。
智能制造就是其一。
在这次疫情影响中,一方面,制造业企业面临着复工复产的诸多压力,传统制造业面临复工人数不足、有效生产时间缩减、产能压缩等多重难题;而另一方面,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的智能制造产业展现出强大成长潜力,“机器换人”减少对人的依赖,提高产能。智能制造的优势就凸显出来了。
在传统制造企业转型升级,致力做“智能工厂的工厂”路上,成立才2年的湘火炬智创系统分公司,成为了逆风上扬的“后浪”。
赋能传统企业,订单多到忙不赢
“真是不好意思,约在大中午的休息时间。”6月12日中午2点,位于株洲职教城内的株洲湘火炬火花塞有限责任公司智创系统分公司(以下简称“湘火炬智创”),记者见到了风尘仆仆的公司副总经理孙强,他刚从深圳出差回来,去督促公司与中科院下属企业最新研发的“3D视觉识别引导机器人焊接”项目进度,因为已有企业在等着应用。
忙,是孙强这几个月来的常态。他不是在出差,就是在出差的路上,穿梭在广州、中山、深圳、青州、德州等多个城市。“‘制造’迈向‘智造’是迟早的事,但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成了催化剂,让很多原本处于观望的企业也痛下决心,换上智能生产线。”孙强说,“这个时候最先搭上先进技术、越早完成智能化生产线的企业,就越能提早抢占先机。”
该公司车间内,汉德车桥订购的4条智能生产线刚交付,还有3条生产线待交付,还有来自潍柴集团的15个智能生产线项目在谈,德州恒力电机有2个已签的意向合同……目前已接订单项目近30个。孙强说:“受疫情影响,订单明显多了,一个订单小则300多万元,大则上千万元。”
百般功夫,唯新与进
而湘火炬智创这些成绩的取得并非偶然,而是株洲湘火炬火花塞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湘火炬”)魄力创新,提前布局的成效释放。
从2000年开始,湘火炬逐渐对原有的生产线和设备进行技术改造。但放眼同行,国内没有火花塞智能生产线,而外国的设备又无法完全契合需求,只能“自己给自己动手术”。
为完成工厂的数字化和智能化改造,湘火炬每年投入五六千万元持续改进、升级制造装备,自主研发了一批自动化生产装备线:如陶瓷体粉末等静压成型专线,用机器替代了人眼挑检、精细人工装钵等作业;花釉瓷生产线,从根本解决了原人工拉弧和跳火存在的缺陷问题。
此举实现了企业向自动化、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的迈进,从而奠定了企业在国内火花塞领域的龙头地位。
自身“技改”尝到甜头后,这个老牌企业也找到了新的增长点——智能制造。2018年3月,依托母公司雄厚的技术和人才优势,一家智能化设备和系统设计分公司——湘火炬智创顺势而生,助推传统制造企业转型升级,致力于“打造智能工厂的工厂”。
“通过自身的技术积累,以及和科研院校的合作,包括引进一批在智能装备、非标设计领域有丰富经验的机械设计、电气系统集成、视觉及机器人应用、软件开发等高技术人才,我们打造了一支技术过硬、经验丰富的技术团队。”孙强介绍,湘火炬智创以轨道交通、智能仓储及物流配送、汽车及其零配件、3C电子等为服务领域,主要提供智能化设备及系统集成、机器人集成及应用、智能仓储及物流解决方案、数字化工厂整体解决方案等产品。
孙强介绍,这次最新研究的“3D视觉识别引导机器人焊接项目”便是国内首创,给智能焊接机器人加了一双“眼睛”,有别于只可应用于单品种、大批量焊接需求的机器人,这个“聪明”的焊接机器人可通过“眼睛”识别不同道岔垫板的构造,提供不同的焊接作业,适用于多品种、小批量的焊接需求。
不断的创新研发,是赢得市场青睐的后盾。“我们从前年几百万元的销售额到去年1千万元,今年销售额至少会达到2千万元,今年业绩是去年的翻倍。”孙强说,“蛋糕就在那里,等着我去吃。”
1至5月产销同比增长逾20%,全年销售预期新增1.4亿元
株齿:
齿轮飞转
动力澎湃
6月15日上午,天元区栗雨工业园内的株洲齿轮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株齿”)出货口,大货车一字排开,等待车间里的货物装车。从上午8时20分开始,到次日凌晨2时左右,打着株齿的烙印产品,就在这车来车往中被送到全国各地。
出货口的忙碌,只是株齿产销两旺的一个小切片。从2月10日复工复产,株齿无论是生产还是销售均一路强势走高,至5月底,该公司产销同比增长逾20%。
复工最早,加班最多,忙并快乐着
走进株齿的生产车间,扑面而来的是一种忙中有序的紧张感。
偌大的生产车间里,各条生产线均开足马力,物料运输通道上,小车往来穿梭,繁忙而有序,各个工位上,工人们专心致志、手眼合一,一个个成品在人机配合之下快速成型,对于记者的“闯入”,没有引起任何注意。
10时,忙碌戛然而止,后面的15分钟,是休息时间。
装好手上变速箱上的最后一个部件,工人奉小毛长长舒了一口气,松了松稍显僵硬的肩膀,起身便去看已到下一个工序上的产品。
“刚开始回来还担心没活干,后来发现手上的活干不完。”奉小毛是株齿复工复产后第一批到岗的员工,从复工到现在,休息的日子一只手可以数得过来,加班是常态。
不远处的小型减速机工段上,工人邓友陵正趁着生产暂停的间隙检查着机器。这个经过智能化改造,生产能力提升近30%的工段,并没有减轻邓友陵和工友们“保交付”的压力。
车间最边上的交货口,物控部门的负责人舒畅,仍指挥着3辆叉车取货、装货,相比于去年同期,公司每日的进出货量增加超30%。
“最近又新招了一名叉车司机,即使这样,仓管员有时还要客串一下。”舒畅点开手机,给记者看每天的工作记录,最晚一车货物运走,基本上在次日凌晨2时左右,最晚到凌晨3时。
“忙确实是忙,但忙得快乐、踏实。”舒畅说:“忙就表示咱企业发展形势好,咱们工人工资也高,这是值得骄傲的事。”
坚持两条腿走路,特种传动扛大旗
疫情对株齿并非没有影响,之所以能够逆势上扬、产销两旺,得益于企业厚实的技术储备、强大的产业链资源整合能力,以及坚持多年“两条腿走路”的战略布局。
在汽车变速箱板块“一招鲜”的时候,株齿便早早向工程机械领域布局,从刚开始几百万元的年产值,到去年已经做到6亿元,三一重工、中联重科、山河智能、徐工集团等工程机械行业龙头,均成为其合作伙伴。
株齿工会主席郑琳介绍,受疫情以及传统造车行业下滑影响,公司的汽车变速箱板块受冲击明显,但瞄准工程机械领域的特种传动板块冲了上来,扛起了持续发展的大旗,并找到新的发展机遇。
此前,国内工程机械领域的龙头企业,在大吨位减速机的使用上,均采用来自德国、美国的进口产品,受疫情影响,进口大吨位减速机成为难题。
这时候,株齿站了出来。不到3个月时间即交付出大吨位减速机样机,装车试验之后,各项技术参数、性能均满足要求。
“450吨、650吨、1100吨,我们都能做,且产品质量稳定、交付时间短、价格低。”郑琳介绍,抓住机遇、替代进口,株齿已迅速抢占国内大吨位减速机市场。
据预测,株齿今年在特种传动板块销售将突破7亿元,,预计全年将实现销售收入11亿元,比2019年新增1.4亿元。
把握市场空窗期,确保供应链顺畅运行
立方新能源:
“弯道超车”,跻身一线电池供应商
迅速复工保产能
6月15日,立方新能源储能型锂钠电池生产研发基地项目现场,机声隆隆,车辆穿梭,一派繁忙景象。
“疫情发生后,湖南立方新能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积极把握市场空窗期,在抓好疫情防控基础上,迅速恢复产能。”该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依托于多年积累的口碑,公司实现弯道超车,跻身一线电池供应商名单,全年销售可期。
受疫情影响,今年二三月,行业内众多企业停工停产,导致国内锂电池短缺。
立方新能源瞄准时机,在抓好疫情防控的同时,迅速复工,并在3月初完全恢复产能。
“我们根据订单计划与到位人员名单,及时更新生产计划,积极对接上游企业与物流企业,确保公司供应链顺畅运行。同时,严格做到商务邮件当日必回,技术解决方案当天必有回音。”上述负责人表示,号召一线工人主动延长白班时间的同时,还调度100余名非一线人员支援产线,全力保障生产。
公司去年着力调整营销结构,也让立方新能源在此次疫情中变被动为主动。“此前,我们的客户有200多个,覆盖面广。去年起,我们瞄准龙头客户,建立战略合作关系,销量前十的客户占公司销售额的7成多。”上述负责人说,这些大客户为企业带来稳定的订单,也让企业在经济下行压力之下保持发展定力。
电池生产研发基地加速建设
机会总是眷顾有准备的企业。2月8日,当获悉立方新能源正常复工后,国内一家红外测温仪龙头企业立即在原有订单上提交了一份加急订单。立方新能源对资源进行最大调配,保障物资生产,获得客户赞誉。在此之后,公司又陆续接到各类电池订单,也因此跻身国内一线电池供应商名单。
看准行业发展机遇,立方新能源迈开步伐,伺机而上。3月初,位于天易科技城的立方新能源电池生产研发基地启动建设。短短3个月时间,项目主体初具雏形。“项目达产后,预计年营业额超4亿元,解决就业人口300人以上。对于株洲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及核心动力产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在国内率先实现储能型钠离子产业化运营。”上述负责人说。
今年1月,工信部公示符合《锂离子电池行业规范条件》企业名单(第四批),立方新能源也名列其中。“全国有锂离子电池企业数万家,而进入该名单的企业只有50余家,这是对企业发展最佳的肯定之一。”公司负责人言语中充满自豪。
“真空排水”系统拥有30项发明专利
真创科技:
实力圈粉,订单同比翻番
6月12日,在天台金谷工业园,湖南真创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真创科技”)的车间正在满负荷运作,生产一批天津的订单。
疫情的爆发,让很多企业面临大考。但对“真创科技”来说,却是一次难得的“长大”的机会。公司总经理刘宇奇告诉记者,目前公司订单与去年同期相比已实现翻番,去年公司产值达5600万元,预计今年将实现破亿元。
冲洗厕所每次只要一瓶矿泉水的水量
从2008年起,“真创科技”就开始研发真空排水技术,并围绕民用、交通等多领域进行布局产品,主要应用于污水治理、厕所革命等领域。
刘宇奇介绍,根据国家标准,我国水冲洁具的冲洗水量是每次6升,相当于12瓶矿泉水。而公司研发的“真空厕所”冲洗耗水量为每次0.5升,相当于一瓶矿泉水,节水11倍,同时,污水产生量也减少了11倍。
而这主要源于“真空厕所”所运用的“节水、无臭、无重力排放”技术。刘宇奇说,“它所采用的真空排水技术,是一种利用真空负压原理,实现污水排放的新技术。真空负压技术的应用,使少量的水通过真空形成的吸力,将污秽抽干净,同时还抽走了臭气。”
目前,该技术有累计有30项发明专利,10多项实用新型专。
实力圈粉,收获华西医院、齐鲁医院订单
疫情对大多数行业都有影响,既是一次大风浪,也是一块试金石。
疫情爆发后,粪口传播、气溶胶传播引起了大众的关注。而“真创科技”的看家产品——“真空厕所”,就能有效避免厕所成为病毒气溶胶传播源。
“‘真空厕所’的负压作用,能很好地发挥防疫作用,阻挡粪口传播、气溶胶传播。”刘宇奇介绍,早在去年,“真创科技”就改造了华西医院门诊楼前的46座厕所,“目前,收到他们的反馈,将加大投入,继续全面改造医院厕所。”
4月份,“真创科技”连中4个标,五六月也有项目在跟进……“自2月10日复工,公司坚持两手抓、两手紧,让‘疫’后市场实现了一次飞跃。”刘宇奇告诉记者,一方面技术人员设计研发新项目产品,另一方面业务员开展线上推广。
“受疫情影响,订单明显多了,一个订单小则上百万元,大则上千万元。”
据介绍,抗“疫”期间,该公司的医院排水系统改造技术已应用于方舱医院建设,并成功签下华西医院、齐鲁医院等多家医院的订单。
“随着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厕所革命、污水治理等工作的推进,环保的排水、排污方式将会越来越受到重视。”刘宇奇相信,真空排水技术也将迎来“黄金时代”。
2020-06-16
00:00:00:0——“那些逆势增长的企业”系列报道之一154557602闻“机”起舞唱大风/enpproperty-->2020-06-16
00:00:00:0——“那些逆势增长的企业”系列报道之一15455760c1545576.html2闻“机”起舞唱大风/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