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引领创新发展潮流彰显科技硬核担当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株洲日报
文/图

陈丹妮

刘牡艳

凌新

沈全华

核心阅读

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

习近平指出,我国要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关键是要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队伍,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和潜力。

近年来,全市科技部门深入贯彻落实上级决策部署,全力打造人才、项目、平台“三位一体”工作模式,坚持在项目扶持中选拔科技人才、在成果对接中引进高端人才、在平台提升中优化人才服务、在一线帮扶中发挥人才作用,人才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到2019年底,全市科技人才总量超过25万人,高层次人才超过2700人,市级领军人才有142名,科技人才对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欲戴皇冠,必承其重。能够成为创新创业领军人才,自然具备超越常人的境界、能力、实效。现将8名市级领军人才的“双创”故事摘录如下,以飨读者,助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工作。

1

十二年磨一剑

让中华美食走上全球餐桌

宋忠祥,男,唐人神肉类事业部执行总裁,高级工程师,株洲市创新类领军人才。

“香肠香喷喷,我要唐人神!”这句耳熟能详的广告词,让株洲这家优秀的民营企业全国闻名。

“传统的手工烟熏香肠、腊肉,在加工过程中可能产生苯并芘等多环芳烃类有害物质,顾客在购买时肯定有疑虑。”宋忠祥表示,早在十几年前,他就察觉到顾客的这个一级痛点。如何让顾客吃上美味又健康的腊肉香肠,成为他参与项目的初心。

今年1月10日,他参与研发的《传统特色肉制品现代化加工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项目捧回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市民在商场里购买的唐人神牡丹香肠、手工香肠、水晶香肠等中式香肠,就是通过该项目中的乳酸菌发酵核心技术制作出来的。

“做试验原料肉就耗用了近20吨,如果以一头猪身上有100斤的肉可用来做试验计算,相当于耗费了200头猪。”宋忠祥说,该项目历经了12年的联合攻关,配套设备的研制也是一波三折。公司花费近3000万元,最终形成了香肠腊肉加工设备、技术、工艺等有机集成的现代化生产体系,为中国传统的肉品规模化生产,为中华传统美食走出中国、走向世界提供了科技支撑。

同时,《传统腌腊肉制品品质调控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项目获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的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中温肉制品加工技术研发与产业化示范》项目、《传统腌腊肉制品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分别获中国商业联合会的全国商业科技进步奖三等奖,《一种有效控制苯并芘产生的腊肉制作方法》获株洲市专利奖三等奖。

近3年,他率领的团队申请发明专利8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1项。

2

打破国际垄断

给广大患者送上健康福音

姚亮元,女,株洲千金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千金研究院副院长,高级工程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株洲市创新类领军人才。

国产药品拉米夫定,让姚亮元所率领的团队拿奖拿到手软。

拉米夫定的神奇,就在于它是第一个临床用于治疗病毒性肝炎的核苷类药物。我国1999年批准进口,时价25元/片,令许多乙肝患者望而却步。我国有慢性乙肝病人约9300万人,这个庞大的人口基数让进口拉米夫定制造商昂起了骄傲的头颅。

姚亮元主持开发的拉米夫定片国内首家上市,实现国产替代进口,为国内患者解决了可及性与可负担性问题。姚亮元表示,该产品为让患者有更多选择权。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拉米夫定项目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与省产业技术创新十大标志性成果,其核心专利捧回中国专利优秀奖与湖南省专利一等奖。

随后,姚亮元带领研发团队乘势而上,通过制剂反向工程技术、体内外溶出曲线相似模型的建立以及引进进口制剂关键设备,关键技术得以突破。目前,已开展9个品种的研究,4个产品与原研制剂完全等效。

她围绕4大领域形成了产品系列开发思路,曾主持或参与开发了30余个新产品上市。申报的21个品种全部获得临床批件,其中3类新药10个,4类新药11个。

从事技术工作28年,她积累了丰富的产品开发经验,主持制定国家标准10项,申请发明专利20项(授权11项)、实用新型10项(授权5项),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8篇。

她率领团队积极探索中药走出去和化药引进来模式,已启动两个项目的国际合作。积极组建外部专家团队,深化产学研合作。​

3

直面生死攻关

白衣执甲冲在狙击病毒最前沿

龙云铸,男,株洲市中心医院副院长,全市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医疗专家组首席专家,株洲市创新类领军人才。

哪里有突发急性疫情,哪里就有他冲锋在一线的身影。每次疫情的发生,他和他的团队总是冲在各种重大疫情的第一线,承担了株洲市传染病诊治的主要任务,始终冲锋在狙击病毒的最前沿。他,就是市中心医院副院长龙云铸。

今年1月,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发生,他临危受命担任中心医院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医疗救治工作领导小组医疗专家组组长、全市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医疗专家组首席专家。

面对每天不断攀升的确诊人数,他不顾个人安危,奋战在疫情第一线,参与疑似病例、确诊病例的诊断和危重病例的会诊抢救,即便医院调足了医生到发热门诊坐诊,他仍然坚持晚上看诊,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守住第一道防线,把守住中心医院的主战场。

近年来,他屡次开创了株洲市诊治传染病的多项第一。他诊治我市第一例甲型H1N1流感危重病例,他成功主持了湖南省首例艾滋病患者的母婴传播阻断工作。同时,积极为传染病防治建言献策。

到3月14日,我市新冠肺炎患者及无症状感染者均治愈出院,株洲疫情防控取得了阶段性胜利,初步实现了“医务人员零感染,患者零死亡”的目标。

他积极开展科研工作,有力地促进了临床能力的提升与学科建设。2009年荣获株洲市第七届青年科技奖,主持的2项科研课题分别于2009年、2011年荣获株洲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16年一篇论著获评株洲市第十四届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奖一等奖;2017年主持的科研课题荣获株洲市科技进步三等奖,2018年主持的科研课题荣获湖南省第十五届医学科技奖三等奖。主持省市级课题8项,所带领科室成为省级临床重点专科。

4

首发救护车“神器”

让新能源汽车奔向“云控”

汪伟,男,中车时代电动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株洲市创新类领军人才。

今年3月,中车电动首台负压式救护车成功下线,为疫情防控救助提供了第一道屏障。

越是艰险越向前,面对抗疫前线紧缺救护车现象,特别是避免细菌和病毒扩散的负压救护车的难题,汪伟率领科研攻关团队启动“负压式救护车”专项研发。

技术方案改了又改,部门齐心协力配套协作,在中车电动生产车间,焊装线、涂装线、总装线,每一条线上的员工几乎都是小跑着拿料装配,干劲十足。在保障安全、尊重科学的前提下,25天时间,成功下线首辆负压式救护车。

“在技术、材料、工艺等环节传承了高铁品质,倾力打造了高科技含量的样板产品。”汪伟表示,此次开发车辆具备“负压隔离”能力,主要用于重大传染病人的安全隔离与转运。一方面,新鲜空气可持续输入车内;另一方面,车辆“封印”病毒,将车内医疗舱空气过滤、消毒后排出车外,保护内外环境不受污染。

近年来,汪伟致力于“云智通信息控制、整车控制、电机控制、储能控制”等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攻关和产品开发。他们推出最新一代技术集成平台T6,可以通过手机上的

“远程车控”小程序实现车况察看、车辆控制、行车设置、一键诊断四大功能。

近3年来,他率领的团队《10米纯电动客车及驱动系统》项目获中车科技进步二等奖,《插电式混合动力客车研制及产业化》项目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整车控制技术及纯电驱动系统应用研究》获中车科技进步三等奖。

团队共申请专利26项,其中发明专利17项,外观专利9项,已授权发明专利13项,外观设计专利9项。

5

深耕包装行业

开发高性能复合材料

陈一,男,湖南工业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副院长,2016年湖南省“湖湘青年英才”、湖南省“121”创新人才培养工程第三层次人才、湖南省杰出青年基金项目获得者、株洲市创新类领军人才。

从2004年开始,湖南工业大学课题组就开始以稻草、芦苇等农林废弃植物纤维为研究对象,通过材料改性、工艺优化、装备创新协同作用,研制出一类性能优异、生态环保、成本低廉的生物质复合材料,并广泛应用于包装领域。目前,运用这项技术生产的产品,被广泛应用到产品包装、建筑型材、注塑品以及工业企业在生产、运输中使用的托盘制品。

陈一长期从事生物质可降解复合材料、功能软材料领域研究工作,经多年探索,开发了系列轻量化、高性能生物质包装材料及高效环保生产工艺,还开发了多个具有优异基础性能和功能性的凝胶材料。

近5年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湖南省杰出青年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湖南省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等项目(课题)12项,参与国家级项目5项,承担企业横向研发课题5项,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SCI/EI论文40余篇,以第一发明人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实现专利转让5项,实现生物质复合包装材料、环保水性粘合剂、快速响应性凝胶材料3项技术的产业化并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科研成果先后获得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湖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中山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株洲市科技进步三等奖、中国包装联合会科技进步二等奖等7项科技奖励。此外,还参与筹建了3个省级科研平台,并作为平台重要研究方向的负责人开展工作。

6

跨界研制口罩

首推轻量化高压连接器

叶毓常,男,湖南诚合鑫科技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兼总经理,株洲市创业类领军人才。

今年3月,湖南诚合鑫科技有限公司叶毓常因抗疫成了新闻热门报道对象。

疫情防控没有旁观者,关键时刻站得出。叶毓常率领团队上马2条一次性医用防护口罩生产线,每天可提供口罩5万至10万个。同时,计划再投入800多万元新增加5条生产线,调试完成后产能可达30万至40万个/日。

该公司成立于2014年12月,此前经营范围是部件(不含发动机)、电子产品、电力设备、五金机电产品等,跟口罩没有多少关联。

时刻不忘企业的社会责任,叶毓常得知口罩紧缺,把原有厂房改造为口罩生产线应急,最大限度释放产能,生产出符合质量要求的口罩。

近3年来,叶毓常率领团队积极主动承担了《新能源汽车三电系统电连接产品及智能制造基地选址与建设》《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物资生产线建设》两个项目,为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贡献自己的力量。

叶毓常率领团队积极聘任高校教授参与重大项目的研究工作,引进一批优秀的毕业生进入公司,组建了一支以知名教授为领军人物、硕士和博士参与的高压连接器创新团队。

目前,公司拥有多项核心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拥有16个实用新型专利,还与外地企业共同研发了全球第一款轻量化产品——镁合金高压连接器。

叶毓常获评2019年“湖湘青年英才”。

7

瞄准“新基建”

研发移动5G通信关键装备

颜江南,男,湖南恒凯通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株洲市创业类领军人才。

颜江南率领团队致力于移动5G光纤通信系统关键器件研发,近3年先后承担了株洲市百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湖南省工业领域百项重点新产品推进计划项目。

公司坚持“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原则,项目组实施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运行机制。设置合理的等级薪酬体系、设立技术创新奖、引进绩效考核机制等人才激励机制,激发研发团队的生机活力。

公司领军人才发挥的引领作用,促进了研究梯队的建设和人才培养,成为科研项目完成申报、组织和实施、科研团队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建立激励、关怀、帮扶机制。期间,公司就移动5G基站光纤通信系统之关键器件(光纤波分复用器等)开展研发攻关,目前取得授权专利9项,另有1项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已受理。

公司于2019年开建15000平米生产车间,现有2栋车间已办理相关手续进入建设阶段,预计2020年完工并投入使用。2017年,在醴陵市经开区成立湖南恒嘉业光纤光缆有限公司,实现了公司在产业链拓展。

经多方面、多层次地研究移动通信行业的发展行情,在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公司先后成立光纤事业部和钣金事业部,为即将展开的“新基建”新一代信息技术基础建设提前布局。

8

开建产业园

让智能家电提升百姓幸福感

邵强,男,湖南全康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株洲市创业类领军人才。

邵强率领团队致力于基于智慧家居系统的智能家电产品研制,承担了湖南省制造强省项目《智能家电智能制造产业园》项目。

该项目基于智慧家居系统的智能家电产品研制,产品种类涉及70%智能家电,着力打造从研发到生产销售于一体的智能家电智能制造产业园。

全康电子拥有一支由40人组成的研发团队,具有多年的智能家电研发与设计经验,并与湖南工业大学进行产学研合作,专注智能家电制造行业技术。作为湖南省家电行业的龙头企业,积极参与起草建设地方性行业标准,助推家电制造行业发展。

其研发团队拥有自主知识产权12项,目前正在申请专利38项,已成功为小米、华为等国内知名公司研发制造了智能电暖器、智能直流变频风扇、智能吹风机等智能家电产品。拥有1200平方米实验室,2万平方米生产车间,具有种类齐全的先进研发设备和自动化生产线。

该项目总投资10亿元,投产后预期成效为产品研制周期缩短30%,生产效率提升20%,产品不良率降低20%,实现销售收入3亿元,创造就业2000人,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和劳动力就业。

他荣获“株洲·中国动力谷2018年度十大创新创业新锐”“深圳市级技术能手”“株洲市第三届青年创业先锋”等荣誉称号。

2020-05-28

00:00:00:0——我市部分领军人才创新创业故事摘录154473702引领创新发展潮流

彰显科技硬核担当/enpproperty-->2020-05-28

00:00:00:0——我市部分领军人才创新创业故事摘录15447370c1544737.html2引领创新发展潮流

彰显科技硬核担当/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